..续本文上一页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始终),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又说: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又说:
「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六祖认为修此法门,切忌只知道口念而心中不知道去行持;像很多人只知道说空,却从来不去认识空的义理;所谓空,广泛地说,能破有的执着,清晰的洞察真空,而不违逆实有的空,也不为空境所迷惑。
如果得般若的法门,加以切实的去修行,那么,阻障佛道的五蕴烦恼尘劳,即能转变成为无上的菩提;这种转变的实际情形,是做到前念起而不迷,后念灭即能感悟,所谓「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的意思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成就,全靠做到「无住、无往、无来。」的无碍自在,就是修行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
所以,六祖赞美这种法门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然而,这种法门的朔源,并不是创始于六祖;近一点说,禅自六祖第一次所知的金刚经,那是他成就道业的第一部典籍,也可以说是他继承衣法,成为六代祖的基础。再远一点探讨,这法门的正确来处,是世尊释迦牟尼佛说般若部的时候,所最为推崇的一个法门,正如六祖所赞颂:
「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的确,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所有法门的原动力,称为万法之母,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像是一个银河系中的太阳,有着不可衡量的价值,更像母亲和她的儿女一样,一生中的幸与不幸,全决定在母亲的慈爱情感发动的时候。
六祖曾说:
「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般若人人俱备,只在启闭的差别,启开了,内外明彻,闭塞了,愚迷诳妄;这里所说的启开,即是清净本心,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出离六门,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不生污染。所谓闭塞,即是贪欲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浑浊的世界里,为八万四千尘劳所缠缚,念念忆着,予取予舍;像层云障蔽了太阳一样。
六祖所说的般若,是以自性般若为大用,实相般若为理体,观照般若为助缘;不像一般施展智慧,于外道中盲目争夺,一味以个己利益而剥削他人。同时,也不像小乘境地的行者,但用观照,离绝尘世,畏于实相的事实,以至远避山间林下,岩窟水边;念念心寂形枯;于是,空亡苦恼,来去娑婆,无有尽期,自然,不能与六祖的般若大智相较量!
中国祖禅的究竟,全在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的方法,却仰赖于行者的真看破,真放下,真自在;而这看破,放下,自在的原动力,便是至尊无上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我们先来看看六祖所说「自性」的显现,「本心」的照彻,究竟指示了些什么?如何显现自性,照彻本心?在这禅学的知识上是最为重要的;六祖认为依心性的序例,心是法的作用,性是法的本源,作用是实相,源本是无相;欲明白无相的本源,就必须见自本性(自性),而欲见自本性,必先了然实相的作用,鉴于实相的作用最易迷惑本心,所以,第一要务是明自本心,而本心的彻见,正仰赖于「正法」,这种正法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然而,依此正法,如何明自本心呢?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一切众生为何浮沉六道?出没娑婆?依六祖的看法,认为是「贪、瞋、痴」三种恶欲之心在作祟;像是扣住囚犯的枷锁,如果欲摆脱这付枷锁,涤除这些欲心,必须以「戒、定、慧」三种无漏的学行去修持。然后,进一步以「实相」的真实,认识「人无我」的义谛,以「无相」的妙理,排除「法无我」的执着;确然离弃心意识的蒙障,而透体心开悟解真如法界生灭,垢净,增减的心识作用,这样才是明自本心的究竟成就!
如何见自本性呢?所谓本性,就是本有之性,即是六祖所说的自性,也就是世尊所说的佛性;其实,本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三者是名异实同的,它是有情众生的第八(阿赖耶)含藏识中的「元性」,或者说「真如之性」。这种「元性」,或者说「真如之性」。这种元性像电,无臭无味,无色无形,亦动亦静;也像是无线电波,以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但是,电波在电机中活跃和变化,却可以由电阻,电容器,及各种导体物的组合,经过各种不同性能的真空管作用,而推送到扬声器,便发出各种动听悦耳的音响来。
假设无线电波是元性,那末,电机便像我们躯体,而电机中的一切配件,正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根识。由于色、声、香、味、触、法各种尘缘,借着无线电波的活动,而生起作用来;其实无线电波的本身,并没有尘缘的本质,音响的存在。
由是,可以得到一个概念,这一切的变化作用,倘使俱有无上般若大智的正法,先明自本心,入于理路,再行实践,身经体认,以求相应;知「实相」的体,觉「无相」的用,以「摩诃般若」作原动力;便很容易的发现「元性」的本来面目,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更不离于身内身外,于十方世界中寻觅,却又渺不可得!
亲爱的读者!您看到这里,心中顿然生起了一种什么感想呢?是不是觉到:
「摩诃般若波罗蜜有如是神奇?如是功德?如是不可思议吗?」
不错,六祖有一些话可做证明,他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又说: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其次是菩萨戒经中也有言句启示:
「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最后,我们引出六祖说金刚经于自序中的一些话,而分析佛性了然明净的见性范例。
他说:
「金在山中,山的本身不知道是宝,而宝的本身也不知道是山;那是为了什么?因为不像我们人类,俱有可贵的自性!由于人有自性,知道取宝来使用,就可以免去贫苦。」
他又说:
「我们人类的四大所组合的身体中,设若身体是世界,人我是山,烦恼是矿,佛性是金,智慧是工匠,精进勇猛是开采;那末,身体的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去开采人我山,即能发见烦恼矿,以觉悟的火去提炼精金,自然,即能见到金刚佛性的了然明净!」
其实,横说竖说,怎也说不出般若波罗蜜大法的深义,唯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彻见本心,明净本性,入无上道,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疑破惑
功是行为的结晶,德是结晶的价值,而行为起始于思想;思想的正当与否?便造成价值的珍贵和卑贱,或者是平凡。
所以,六祖在这方面,曾作详尽的解释,他说: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又说: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又说: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又说: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用是德。」
他深深觉到一般人修行功德,应该心不轻慢他人,时常生起无有分别的尊敬心;如果不能这样,那末,主观的我慢心不会断除,虚妄不实的思维便会蒙蔽了自性,纵然勉强去行持功德,也不过只是求些小小的福报罢了,待到福报享尽,依个人的业力,到时候,仍然是该往什么道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投身,是谁也挽救不了的事。
例如初祖达摩大师化梁武帝时:
帝问:
「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答:
「实无功德!」
帝问:
「何以无功德?」
达摩答: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问:
「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答: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达摩大师的答话,已经是够谦和婉转的了,可是,梁武帝不识不契,反而大表不满;如果他要是听到惠能的答话,真的,以一位至尊天子的骄傲和我慢,加上无所不能的权威,虽然不至于「推出斩首」!想必那后果也是够凄惨的了。
六祖说: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所以,六祖曾有断然的言句,他说: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其实,人类自无始以来,由于「贪、瞋、痴、慢、疑」等的作祟,掩殁了般若大智,而至念念功德,执着付出的该得到多少收入;像近世纪(过去的不敢断言,惟恐造口业)的人心,施舍一份财物,便夸耀功德无穷,帮助了一些贫苦,便自命的无上善人;更有多少,假藉慈善事业,敛财骗色的罪魁祸首,不仅毁损了「慈善」的尊严,更捣乱了社会的秩序,当然,这些人最后的道路,必定是暗无天日,痛苦频循的地狱种子!
由此,我们知道,福德与功德是截然不同的。行者不可或忘!
古德说:
「做了功德莫作功德想!」
这正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德性。
惠能为了修行功德,曾作这样的指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认清了这「恩、义、让、忍。」四种行为的义谛,在世法的准则上是圆满了的;然后,于出世法中体取「自性功德」;自然,就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了。
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概念,功德的完成,在于虔诚的修学;不是烧一把香,叩三个头,添付几文油香,认定了便能有求必应;事实告诉我们,修行功德是办道的助缘,唯…
《惠能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