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惠能大师▪P9

  ..续本文上一页

  「佛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常、乐、我、净于二乘分别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从上所说,是六祖的见地;现在举涅槃经中对常、乐、我、净的解说录述于后,以使二者的意旨作个比较。

  经中说:

  「不迁名常,安稳名乐,自在名我,无我名净。」

  又说经义谓之四德:

  「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是名为常;又随缘化用而常不绝,名之为常。」

  乐德:涅槃之体寂灭而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

  我德:我解有二种,一者就体,自实名我。二者就用,自在名我。

  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缘而处,未尝有污;名之为净。」

  又大乘义章及法华玄义所标者:

  「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

  破二十五有业名我。

  不受二十五有报为乐。

  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

  综合上面的解说,六祖对志彻禅师斥谓不该以有断灭者为无常,确定而死板者为常;不知常与无常,本非定论,说常说无常,皆是权宜,何况「自性」的本质,本来无所谓常与无常!可见六祖的见地,是彻悟之后的究竟见地,非是二乘人所知所解境界!

  

  

  护持正法

  僧为荷担如来家业,行慈悲以济世,常喜舍以度人,于精进不懈的修学中以自度;是为出家佛弟子的本份事,任财、色、名、食、睡五欲而不贪!任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而不动!兢兢业业,如覆薄冰,长期的于轨则正法中安度僧伽生涯。

  是以,六祖能大师纵诏书迎请,欲供奉内庭,亦不为所惑,甘愿终老林泉,恒守清淡,为僧伽严奉本分,为教界护持正法,诚然,无怪乎谓之再来人哩!

  六祖不仅洁身自守,具有彻悟的修养,在「行」的「道」路上令人钦佩,即以禅的究竟,其境界之高,远异天竺诸禅德;因六祖所修得的是最上乘禅,或谓「中国祖师禅」;基于天竺禅德,是以「禅定解脱」而为会道,此种宗旨起先也传遍了我国当时的缁素,直到六祖时北地的京都朝野,甚至在朝在野的高僧大德;即使到如今,仍然有多少不谙「祖师」的禅客,一直以此宗旨而枉耗一生。

  其实,六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耶?」加以举金刚经证明:

  「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因为六祖得悟是来自金刚经的道理,他深深地觉到了: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如来清净禅又为如来禅,是楞伽经中四种禅法之一;所谓如来禅,是说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不过,六祖的禅法并不以此止境;依禅源都序中说「最上乘禅」的境界:

  「若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元无烦恼,其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这正是六祖的「自性」心得,独创「不假外求」的中国祖师禅法;是不同于依:

  「首楞严定,穷竟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

  而是一种顿悟之后,无事不办的境地,可以于顿悟觉知之中,同时六度万行具圆。

  在六祖金刚金经注中说明了「自性」成就,了然无碍,共成无上菩提之道果,他说:

  「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着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

  此点,可以说是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界说,说得具体而更为明显一点,二者的区别是在:

  如来禅──依经论生禅定之法,于经论的义理中而成就禅法。

  祖师禅──离经论不在禅定,于平常心(生活)发生自性觉了而成就顿悟之法。

  不过,祖师禅的过程及目的(境界)虽然强调「自性之说」,但并未违逆经论的义理;正如金刚经中说: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六祖也是佛弟子,所修学的当然是佛法,即以与内侍薛简开示「道」要,便是很好的证明。他说: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此正是大乘见解,而内侍不识,竟然以为六祖所说「不生不灭」无异外道;是以六祖加以解说不生不灭之意义,他说:

  「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六祖最后扼要的告诉内侍说: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也就是六祖在大庾岭,为惠明所开示的法要,他说: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于此时得顿然大悟,所得之法,便是六祖自证自性的中国祖禅大法;亦即是佛陀于灵山会之前,六年雪山苦行之后,于菩提树下所顿悟的无上正法。

  

  付嘱要义

  六祖于灭度之前,一般人看坛经末品,总把重点放在「三十六对法」上,甚至多少禅行者依此对法而接引来者;;诚然,野僧贬此类人是「读坛经不解也不识坛经」!殊不知三十六对法之末,尚有如此言句,道: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

  运用对法之时,大德们可「解用」?深「解用」?何况六祖还强调说: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六祖为此,特地举例说明,以助深解,不至讹传祖意,他说: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如此才是三十六对法之宗旨,如此才是「解用」!但后人真能不失宗旨者,恐将只有大珠慧海禅师等极少数之禅德;这也正是中国祖禅法要,到如今如此衰败的原因,能不为之哀么?再说,六祖的一生,自黄梅得法,二十四传衣,三十九岁祝发,弘法利生三十七年,于接引众生之时,从来随机说法,契理契事,融会圆通;可谓「应病与药」,尽道正法眼藏,且辄不离经论,尤以一部大般若金刚圣典,不时依之引述,从无定法教人;可见六祖道出三十六对法,是基于灭度前身边所依伏的弟子,不是于三十七年引度得悟的上根上智者,而方便说法,以备于「不失宗旨」而嘉惠来兹;诚然,婆心太切,幸勿误会祖意!

  六祖于灭度之时,所付嘱的要义,综合起来可归于二途;一者是成就种智,一者是圆成佛性,兹分别摘述于后:

  成就种智,在坛经中前后都有提示,唯付嘱品中所说,较之他品更为具体,六祖说: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其次是如何使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六祖于坛经中引用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而道说得见佛性的法要,他说: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为此,六祖深恐门人心迷,不会祖意,再三强调说: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最后,说出一首偈语,以为付嘱门人的警策,他说: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事实上,学佛弟子,如能于「生」成就种智,于「死」得见佛性;无疑地不是「了生脱死」了么?

  六祖一生所说法要,无不是大乘圆顿之法,言教中依经据典,标宗旨明见自性;身教中苦行历练,说方针自度度人;所谓「禅法」独创,实言智慧思想,于善恶无记中认取本来面目;一部坛经法要,词坦意明,诚如佛日契嵩明教大师所赞:

  「天机利者得其深。

  天机钝者得其浅。」

  诚然,六祖法要,如天降甘霖,普润大地,万物因此而欣欣向荣;故此,愿佛门同道,修学行者,读诵研习,无分学派,尽得大利益,成就无上菩提,何乐而不为!

  

《惠能大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