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面的话他都不曾告诉你,那你说究竟是他错了?还是我们做父母的错了?
其实以佛法而言,没有所谓对、错。问题是对一个「好」字的感受,是依于我们个人分别心所产生的。如果你把它当成是好,也可以,把它当成不好也可以。比如两人吵架了,假使说对方要动拳头,可是没有你拳头大,要跟你辩论,他辩不过你,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说「好」!你说他的那个「好」是什么意思?很难捉摸,很难拿捏,可是你如果往好的地方想,你拿我没有办法,你不「好」也不行,那如果往不好的地方去想呢?是不是你想找机会对付我?那你有可能会担心、害怕。因为你没有办法去了解、去拿捏,究竟他的「好」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离不开人与事离不开一些与人事有关的。
的确,如果说我们没有具备相当好的修养,即使以世俗的修养标准,我们说忍耐,所谓「忍一时气,免百日忧」,事实上,以世俗的忍而言,也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可是我们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不是退一步真的有那么好?
因为人总是免不了有计较、执着的习气,就算你忍,你能忍到什么程度,你退一步,你究竟能退到什么地步?究竟能够承受多久?所以佛法中,除了世俗的忍,它也有一种忍的说法,我们世俗讲忍,忍字头上一把刀,的确不好受;可是,佛法不以这种方式来看,佛法说忍是「忍而化之」,也就是说你把所忍耐下来的,还要能消化掉。
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当你面对人,愿意去忍受的时候,人家紧迫盯人来对付你的时候,你会冒出一句话来:「不要太过份哦!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见人的忍是有限度的,一个人不能忍的时候,所谓「狗急跳墙」,那就不堪收拾。
佛法的忍,同样也是谈忍,可是为什么要谈消化?这种消化,也是一种修养,只是它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样都是忍,并不是叫你把这一口气咽下去,问题是说,当你咽下去以后,是不是还有机会再吐出来呢?如果你不吐出来,会怎么样?就好像爆竹,你晓得灌*的时候,灌得越紧,爆炸的力道愈强。
以忍来说,佛法也说要咽下去,咽下去以后,要能消化掉,并不表示我们口头说一说:「哎!算啦!无所谓啦!当他是神经病,我不跟他计较!」你虽然找了很多的理由,只是那时候忍了那口气而已。以佛法而言,你这样做是对的,可是问题在于时间、空间上,你能承受多少?所以佛法中有忍的方法,大家可能听说过六波罗蜜,里面就有忍波罗蜜的说法,其实是说有智慧的方法。
我们另外举一个例子来说,在人与人之间,最难承受的是毁谤的伤害。可是有一个问题,是否曾经思考过:当你听到对方毁谤你的话,你为什么会难过?你为什么会生气?既然是毁谤,至少在你本人而言,绝不是真实的,那是虚妄的。如果是真实的,就不叫毁谤了;既然是虚妄不实的,为什么你还会难过?会生气?我们晓得如果告到法院去,还可以告人毁谤罪,而于佛法中谈毁谤,我们得「忍」,面对别人的毁谤,你要能忍,否则就会发生问题,就说不上是修行了!
忍,是一个现象,是你拿他没有办法,因此你默认了。不讲话就表示你默认了吗?佛法往往针对这些问题,究竟要不要讲话?要不要表白出来?或者就此默认了?那样的忍或者是说:「我拿你没有办法只好忍了!」佛法的观点不以这种方式看问题。刚刚我说过只是计较、执着,不能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才能化解问题。
我们晓得,既然形成毁谤,怎样去面对毁谤?明知道毁谤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生气难过?我们要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它会发生?且回归第一个问题,他毁谤你什么?如果毁谤你是个坏人,那我们再看,坏人是做了什么坏事呢?他说我是窃贼,好,至少我们自己知道,有没有这么做?如果没有,那就是毁谤;如果有,事实俱在就不是毁谤。
我们再进一步去看,若你没有,可是对方认定你有,当对方认定你有的时候,你自己又的确不是如此,当然不好受,觉得受到冤枉,既然毁谤造成了,怎么办?这时候你要对方解释清楚还你清白,「不然我就告你毁谤」,如果对方真正在这种非要构成为毁谤罪的时刻,非要他说出「为什么」,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去面对问题呢?
佛法中谈修养,不是一般人所认定的,是依于世俗知识经验的修养,更须要超越、突破,而且要怎样维持一种很冷静、很客观的态度,跟对方探讨造成毁谤的真正原因?我们晓得有些人会追问他,可能他不可理喻,甚至跟你吵架,说不定会打起来。或许有的人会告诉你:「你自己明白,自己心里有数。」可是你真的不知道,他又不肯明讲,怎么办?
你如果说:「你非讲不可!」这一句话就失去了你的修养,而你前面的忍也都被否定掉了;这个时候,佛法告诉我们,你平时就要有怎么样使自己不乱的修养,这种不乱的行为修养,在佛法中叫做禅定。
禅定的本身,是怎样面对这种乱,而在自己不能自主的时刻,能够做到不乱,冷静的去面对问题,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层地去认识、去了解,当然这其中需要时间,也需要有空间,才能慢慢化解。所以谈忍要运用智慧的话,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只要一个问题,求得一个答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上,在座各位都知道,一个问题求得答案,可能答案的本身还是有问题;也就是说一个问题,不一定求得一个答案,你的问题就能化解,我们处在这些现象中,就可以知道智慧的重要性。
如果说世间,人人都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点点滴滴累积,运用在现实环境中,怎么去化解问题,你就已经有了佛法的基础。只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是讲究圆满,也就是零缺点,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想,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有,如果以佛法中的成就者而言,那就是佛,佛就具备了这种修养,是一种零缺点的修养。
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以释迦牟尼佛而言-当别人毁谤他的时候,有人问他,别人毁谤你,怎么办?佛陀做了一个譬喻,他说有如「举火烧天」,意思是说我们试图举一火把,要把天烧着了!可能我们会想到你未免太高了吧?高还是要具备条件的,不具备条件,那火把还是会烧到你,你自喻为天,并不表示你有天那么高,要真正能做到火把烧不到才可以。
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唾液自干」。就是说当人家在我脸上吐口水,连擦都不用擦,等它自己干掉,这要有相当的耐性。可是我刚说过,世间法跟佛法,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可是它不是另外一套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把佛法以另一套东西来表现,就是我所说的,把希望、理想放在遥远的未来,那是不切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毫无用处。
佛法必须要能表现于现实生活中,怎么样使它的缺点愈来愈少,怎样使它做得愈来愈好,除了我们世俗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慢慢地使自己的知识经验广度愈增,深度愈深,那么你能表现的机会就会更好。
人往往都是盲目的过日子,尤其目前在我们台湾这种环境,真正想要深刻思考的机会,都很难。至少我们流行过这么一句话-「爱拼才会赢」,就是说有拼才会赢,所以我们一天到晚为了打拼,可以说回到家,累得往床上一倒,什么都不想做了,因为累了。
事实上,只是在忙碌中忙碌。有没有想过,从你忙的当中所得到的回报有多少?为什么不能够把忙碌的时间缩短,相反的回报更高?这要靠什么力量?就要靠知识经验,包括了专业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我很卖力,很尽责,在这里好像付出心力,付出劳力,一天八个小时,我一分钟也不少甚至更多,但并不表示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而涉及「慧」的修养,因为「慧」的本身需要有智为基础,智如果说以它的层次而言,可分上、中、下三等的话,即使你具备下等的智也好,上等的智也可以,何况「智」本身的知识经验,并没有设定、没有指标、更没有提示。所以佛法中说慧,即是教你谈忍耐,谈面对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不如意,不是摇一摇头就可以,摇头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你自己把对方当做一个神精病,可是那只是嘴巴上说说,可以说出来并不重要,你内心的承受力如何?你究竟能承受多久?那只有自己知道。
佛法中说一切唯心所造,这个只为自己的自我而去行为表现,如果自己的自我没有修养,可以说连世俗的知识经验都很贫乏的话,当然往往你的困难,你的障碍,你的问题就会更多。因此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提倡要进修、要自我提升,所以就有空中大学,甚至社会大学、老人大学,还有各种在职进修的方法,它的目的何在?我们再看,比如说职业训练,这都是增加知识经验的道路,所以我们人在面对现实生活环境,如果只是一味的以自我意识去过日子,忘了怎样去修养自我的话,很可能你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面对一些问题,总是明明知道,也有很多无可奈何,事实上在世法中,所有的问题还可以慢慢地化解,但面对无可奈何,那真的是无可奈何。各位可能会想,以佛法而言,怎么面对无可奈何?是不是该叹叹气,调头走了、算了?或者讲随缘,随他去?就算你说得出来,你的内心能不能做得到?因为无可奈何时,至少还有「可奈何」的存在,但我们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总认为没有办法了。
所以常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师父!假使我是一个佛教徒,有人欠我的钱,他不还我,怎么办?要不要找他要?」我就问他:「你认为呢?」他说:「有人告诉我,干脆算了吧!就当做前一世欠他的!」我就会问他:「假使你前一世没有欠他,那怎么办?反而他这一世欠你了。」如果你是个学佛的人,你欠人家的要还,相对的别人欠你的,也要还清了,你才能走,并不表示你不要就可以算了。因为佛法中的因因果果都会兑现的,不管是谁,都要搞清楚,才可以自在的走。
可能大家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或者是一个法…
《佛法的智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