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智慧论
通常一个出家人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以佛法为主,那么所讲的佛法,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一般说佛法,就是佛教里面的一些东西。那么「法」究竟是什么?这个法,绝不是出家人在那个地方「作法」,有很多人对这个「法」有所误解;佛法中说「法」,是讲道理、方法。
佛,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觉悟的意思,可是,一般人提到佛,就会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其实,那并不是我们目前在这个世界上,所表现出来佛教中的道理方法,一种所谓的「觉悟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晓得阿弥陀佛并不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他是在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对不是佛教徒而言,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世界。如果以释迦牟尼佛而言,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了,距离现在也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么,我们所能知的,只能从这些文字上面去发现。
所以通常谈佛法,我们还是要把握,佛的本义就是「觉悟」的意思,法就是「道理、方法」,这些道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很多所谓的无明、烦恼、迷惑-这些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即使有一些我们明明知道,也会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我们能够突破这些无明,突破这些烦恼,突破这些迷惑,那么可以说,你面对这些现实生活,就会过得很自在,洒脱。
谈到突破,佛法中讲「出离」,事实上「出离」就是突破,或者是超越。我们讲要突破,超越这些,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条件,也就是智慧的佛法。所以佛法,如果只说是觉悟的道理方法,并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我们应该说,佛法是智慧的道理方法,这种智慧是有层次的,有高有低。可是,我们也必须了解,要人达到觉悟的这种境界,必须要有智慧。
因此可能大家会联想到,世间法里不也是有智慧,难道佛法里面的智慧与世间法的智慧不一样吗?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两个名词-智与慧,在佛法中它是分开的。智在佛法中,这个名词叫做「阇那」,梵文的「智」,「阇那」翻成中文,全部的意思,应该叫做知识跟经验,也就是说,智就是人世间的知识跟经验的累积。所以人世间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智,佛法中并不舍弃这些,而且也很在意这些,也就是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里有智,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经验,这知识、经验不管是普遍性的、专业性的,都包含在内。
当然,以知识经验而言,不管是属于那一类型,在佛法中,所在乎的主题是着重于「知识」跟「经验」,能不能够发挥其智的力量!同时,这些知识经验发挥为力量的话,是利益的?还是有所伤害的?这其中的差别就很大。
所以在佛法中谈智,是以世间的知识经验而言,谈慧就是依于世间的知识经验,怎么样表现你在现实环境所需要的时刻,也能够发挥它的力量,而且是饶益性的,没有任何的伤害。所以对智与知识经验而言,最后要发挥成为慧的话,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呢?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名词「零缺点」,在佛法中是以「圆满」作表示,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称之为慧。
慧在梵文中,大家可能很熟悉,就是「般若」(音:ㄅㄛ ㄖㄜ ),「般若」这两个字,我们比较会念错,念般若(音:ㄅㄢ ㄖㄨㄛ),那是用中文发音。梵文中其实也不是般若,梵文中间就像「智」-是阇那,「慧」是prajna。事实上,跟我们现行通用的译音,还是有差距,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这些音译的问题。我们只需知道,佛法是把智和慧分开的,可以说是以智为基础,并不是以慧为前提。
这话怎么说?通常我们知道,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环境当中,面对人或者事,总会发生很多的问题、产生很多的疑惑,造成很多的障碍,这些问题、疑惑、障碍也就是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所谓的困难、所谓的问题。佛法中提出很多的道理、方法,就是针对这些困难问题,教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去了解它,而后能够处理,甚至超越,或者我们说是突破,是相同的境界。
佛法谈智慧,它的基本重点,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想的,佛法谈智慧不是寄望在一个遥远不确切的未来。例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想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刚刚我说过,阿弥陀佛是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它是非常遥远的。不过我并不是在这里,否定这么一回事,而是说在座的各位,并不一定个个都是佛教徒。
所以,我们从现实面来说,佛法的本身就是不离于现实,如果把佛法摆在一个遥远的未来,那只是一种理想,除非你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把你很多的时间,都投注在这个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上,那另当别论。所以佛法中,以智慧而言「法」,它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人不可能离开现实,只要面对现实,必然会跟人与事发生关系,在这种人与事的前提之下,我刚刚说一定会发生许多障碍,必定会有很多的困难,会有很多的问题。所以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若单单只是以知识经验来看问题,来解决问题的话,可能不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所谓自在、洒脱的境界,那只会造成无谓的烦恼和无明的显现。
所以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比喻是坎坷的,它不是平坦的。也就是因为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除了世俗的知识经验,不可能以人的方式来化解很多的问题,而且有很多的问题,不一定用人的方式就可以化解的。
当然目前这个社会上,流行着命运论的言说,事实上佛法是不讲求命运。佛法讲求什么呢?佛法讲求一切唯心所造,这心是我们自己那个「我」,一切还是得依靠自己的「我」去面对问题、化解问题,只是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知识经验之成份程度有所差别。所以在佛法中,还是在乎世间的知识经验,只是问题在怎么运用知识经验,使它成为力量,那就得有相当的修养。
我们讲智,在智的范围中,还有一个名词就是「聪明」。我们常说这个人很聪明,可能我们现在都讲这个人的智商很高,其实不管你以什么字眼表示,聪明和智还是有所差别。以佛法的定义分别所谓的聪明,不是说一个人,拥有多少的知识经验,展现出多少的力量,而是只是运用一些些的知识经验,就能立即表现出什么,那就叫做聪明;事实上这中间,不能包含所谓的专业知识。所以聪明在学术地位上而言,是毫无学术地位的,可是智,以它的经验而言,的确有其学术地位存在,这是以佛法的观点看「聪明」和「智」。
讲到这里,我刚刚说过,不论出离也好、突破也好、超越也好,究竟是怎样的定位标准?怎样算是超越,怎样才是突破?这里我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大家不妨一边听、一边思考一下。
我们人,不管教育程度如何,知识经验怎样,总离不开面对人与事的时候会有所计较、有所执着,刚好这些计较跟执着,来自我们人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力量,又全都发自我们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因为这样的互动关系,所以避免不了有执着、有计较的发生。我们人因为执着、因为计较,产生很多的烦恼和障碍,更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可是佛法中告诉我们,人会计较、会执着是必然的,那怎么办呢?
它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无论在世俗里,甚至在学术里也有这种说法,除了人必有其计较、执着,可是他可以进一步去认识、去了解。人本来具备这种能力和条件,可是有一个事实上的问题:当我们人在计较、执着的时候,凭什么可以去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面对问题?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去认识、去了解?这里面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佛法中谈修养,我们晓得「修养」,不只存在佛法里,在世间法里面,同样有许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只是世间法里的修养是针对某一些因、某一些缘或者某一些因、某一些果而言。可是佛法所表现的,不只是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问题是说你怎样表现出来?凭什么去表现出来?这就得归属于「般若」的问题,也就是「慧」的问题。
我们人,往往在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领域中,最多只能凭这些有限的知识经验,去面对一些人与事问题的处理,你不一定能够在面对这些时的表现中,就可以远离计较、执着。也就是说不管怎样,你都还是离不开计较、执着,人既然本来如此,我们要怎么样再进一步把你的计较和执着,去作认识、去作了解?这种修养在佛法中,其实就是以智慧为条件,以觉悟为目标。那么当你完全具足这种条件与目标的时刻,当然对于先前困扰你的问题,原有的计较、执着,就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与认识,那时你必然可以发现很多,发现什么?发现自己,不是发现别人。
这话怎么说?我们举个例子,当别人对我们讲一句好听的话,为什么你会表现得欢喜?不好听的话会难过?这些欢喜也好、难过也好,都是计较、执着。如果以佛法来讲,一句话好听或不好听,都只是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如果以表现技巧而言,无非是所谓语言的艺术。我们世俗也有一句这样的话,说一个人骂人不带刺,那就是一种语言技巧,所以,往往说好与不好,是没有标准的,完全在于个人的感受。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一个字-「好」,往往你跟人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刻,假使对方或自己讲出一个好字,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好」字的意义包含了有多少?「好」是承诺,是接受,或者是说等着瞧!甚至是我有更多的机会报复你,同样都可用一个「好」字去表示。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好字,个人所引发的感受差别那么大?
比如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儿女说:「好好的读书,我会给你奖励。」当然,如果他说好,父母听了一定会很欢喜,但如果等到考试,你看到成绩单不好的时候,你就会责备他,说你以后要好好用功,他也回答你说「好」。如果下一次成绩单还是不好呢?你一定说:「原来你跟我讲的『好』变质了,既然说好,为什么你不用功?为什么你的成绩还是这么坏?你明明答应了我!」
其实只是一个好字,他答应你什么?这个好字,他没有告诉你,保证下次一定使我的成绩达到某种程度,他只讲了一个好,前面…
《佛法的智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