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就是一种业报的现象,是你造作的,就要自己去受。若是告诉你一个方法,就能化解你的烦恼,那就不需要修行了;佛法是懂得道理、方法,还要实际去修养才行。以烦恼而言,也有很多于「理」方面的认知,如以烦身恼心,内外不安这些字句代表是烦恼的话,并不表示这就是佛法。以佛法来谈,包含教与法,把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用一个代表性的佛法名词,就很容易认识-烦恼、菩提。
烦恼,是人的问题,人人都有,可是如何形成﹖如何化解﹖就必须要有佛法所提出的道理方法。若以概念来说,是要行于菩提道,这就是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可是于下手与知解上的认识,修养上实际的体验要怎么做﹖「烦恼即菩提」是法的概念。若要进一步探讨法的真正面目-烦恼中有菩提,那才是法的重点指示。烦恼是人所为,烦恼中有菩提,但菩提并不是佛法。
可能各位听了不一定赞同我的说法。烦恼,大家认为是世间法,这点共识没有问题,因此往往说菩提就是佛法,事实上不能这么说的。烦恼,世间的人都有,所以说是世间法;可是菩提不是佛法,菩提只是帮助你达到觉悟境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一定是什么样的道路,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个通往觉悟的菩提道。
那么什么是「佛法」﹖照我刚才说的,菩提在烦恼中就有,如何从烦恼中突破出来,显现你的觉悟,也就是必须把你的烦恼化解掉,没有烦恼了,那才是「佛法」。是不是只要烦恼一来,就用佛陀的方法,能够从道理方法上把烦恼化解掉,就是完成了佛法﹖那也不是,只是解决掉一个烦恼,显现了菩提而已,并不是化解一个烦恼,就表示所有的烦恼就必然能全化解掉了。
因为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烦恼,而且不只是有相同的烦恼,还有更多数不清不同的烦恼。这种种相同与不相同的烦恼,即使你找到某一个菩提道,也不一定能在下一次相同的烦恼中,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化解。为什么﹖举个例子:「你为什么烦恼?」我们一般并不这么表示,而是:「我有好多烦恼,怎么办?」只是将一个问题摆着,希望求得一个答案而已。事实上,答案在那里?所以会有很多人告诉你:「去念佛号。」起初念一念有效,但念久了,烦恼还是存在。若想再求另一个解决烦恼的答案,又有人会告诉你:「那你持咒好了。」不错,持持咒也蛮有效,可是时间久了,烦恼依然存在。于是有的就教人诵经、礼忏,甚至参加法会功德,会有一个换一个的答案告诉你,可是到最后呢?开头是有效,过了一段时间,还是烦恼,也就是那个烦恼根本从来没有化解掉,有的只是暂时转移的精神现象而已。烦恼根本并没有解决,你的烦恼依然如故。
我们常说要「出离烦恼」,以烦恼而言,不是一个烦恼化解掉,我就见道、成道了。像有很多人,事业失败或情感受伤害时,在人生现实遇逢烦恼就说:「我这下子看透了人生,我觉悟了!」似乎一下子顿悟,就认为自己成佛,成菩萨了。若用这种方式,那释迦牟尼佛未免比我们还笨,为什么?我们只要觉悟一下,看透了从此就不再烦恼。请问真的可以看透吗?真的不再烦恼了吗?所以佛法中谈「烦恼即菩提」、「烦恼中有菩提」是有其道理与方法的依据。
刚刚我说,光是有了问题,寻找答案,并不能解决与化解烦恼;那如果我们针对烦恼去着手,就能发现烦恼中的确有菩提。举个例,假使有人问我:「师父!我有烦恼怎么办?」我一定会问:「你烦恼什么?」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烦恼。」这不叫烦恼,只是妄想杂念。
烦恼的发起,不用别人问,自己可以探讨-我究竟为什么烦恼?假使因别人倒你的债而产生烦恼,我们可以发现,你烦恼的成因是什么。但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说:「因为他是我的朋友亲戚。」那么彼此之间一定有情份在,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当初你替他调支票时,有没有想过,他将来是否有能力还给你?你会说:「我信任他,他应该是个好人。」没有错,可能有许多人不是刻意要倒人家的债,而是处在某一种环境、因缘关系,使他实在没办法,而非刻意如此做,是有许多这种情形。
那我们更要想到,当你帮助别人时,先要想到自己能力够不够。若自己能力不够,还要去帮助别人,这其中已显出你会受到伤害,若无法承受伤害,就不能做;若认为这种伤害,我还可忍受,那就不应该烦恼。如果我们只是烦恼,而试图求得些什么?并不深入探讨为什么烦恼,那么可以肯定,你是自寻烦恼!
我们再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看-「你为什么烦恼?」有人回答:「因为别人毁谤我。」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因毁谤而形成你的烦恼,其中是否存在予盾?可是人就是奇怪,明知道是毁谤,他还是烦恼。
我们应该知道,毁谤不是事实(毁谤并不是真实的事情),也就是他说的是一回事,而实际上我自己才不是如此。如果再进一步探讨:「他毁谤你什么?」答案是:「他说我是小偷。」若人家诬陷你是小偷,而事实你自己并不是小偷,这才是毁谤;若你真的是小偷的话,反正一人做事一人当(实至名归)那也算不上是毁谤。既然是事实而不是杜撰的毁谤,那你就不应该烦恼。「可是因为我不是小偷,受到不实在的毁谤,我才烦恼。」我们人就是这么去强调。假使再细究探讨,若别人认为你有小偷的行为,你是否曾经在有意或无心的情况下做过一些什么?多花点时间、仔细想一想,说不定到最后你真正不是小偷,而所形成的毁谤也一定是误会。若因烦恼别人毁谤你是小偷,而你不是,最后找出来是个误会,那么误会一经解释,不就没有烦恼了吗?可是误会 需要用知识、经验慢慢去探讨、追究才能化解。
若我们只是一味地烦恼,也不管为什么烦恼,一烦恼就找一个菩提,菩提在那里?菩提在佛法中。「烦恼即菩提」,就是人的问题,以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方法,探讨如何追究,把你的烦恼化解掉,那就是佛法;不能化解掉,即使你知道而做不到,纵使再好,都还只是世间法。所以一个完整的佛法,必须把你的问题化解掉,若还存在任何细节或是后遗症的,都不是佛法,也因此佛法本身不是一个问题,求得一个答案。我们一般初学佛者,大部份有了问题,都希望求得一个答案,就如我刚说的,有烦恼就去请教一个方法,教来教去,最后烦恼还是存在,到最后,被求教的这位说:「我实在没有办法,该教你的方法都教了,你居然还烦恼,那你的业障实在太重了!」
了别「佛法」与「佛教」,并不是要大家起分别心,而是提醒各位,佛教里面有佛法,它不止是个宗教而已。若只想成为一个佛教徒很容易-皈依三宝就是佛教徒、佛弟子。可是真正面对现实,如何珍惜你这短短几十年?那就必须要具足佛法,没有佛法,不管怎么做,还是在世间法中打转。跟各位讲句不太好听的话,即使是孔老夫子,还是世间人,他不是佛;孔子是至圣,也还是人,还是没有出离世间,同样在烦恼中过,还是有太多的问题不能解决。
佛法是究竟的,在所有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才有佛法。刚说过,从「业」上的认识,那么以八万四千法门(整部大藏经)来看「道」的话,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想寻找某一个法门来帮你化解问题,若以在家居士而言,尤其在今天这种忙碌的社会,是很难下手,无从找起,究竟需要用什么方法帮助你?如你要去翻大藏经,翻不完,因为藏经太多了。可是我们谈「业与道」,道在那里?在藏经里,那你会担心-我怎么办?所以佛陀在世时,为了所留下来的佛法,才建立起「僧伽制度」。
「僧伽」,不是一个出家人能代表的称呼,它是三个,以至四个人以上,离开(出离)了家庭,聚合在一起修学佛陀的道理和方法者,就叫「僧伽」。我们要把握一点,并非凡是僧伽都能讲经说法。因为僧伽的条件并不是很高,只要三至四个人离开家庭,舍弃世俗,聚在一起修养研习佛法,从而得到佛陀的智慧,除了解脱自己的生死,而且还要帮助别人(当然并不一定每个僧伽都要做到这样)。佛陀建立僧伽的本意,是希望出家弟子能荷担如来家业,把他的道理方法一直流传下去,可是并没要求每一个出家人都要做同样的事。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出生、教育、根基、智慧都不相同,不可能把他们摆在同一定位上,更何况出家人,有的早出家,有的晚出家,但好像只要样子变了,他就应该什么都懂,所以常会说:「你看,这位出家人什么都不懂。」事实上这也要求过份。至少要了解,他出家多久了?修学佛法多久?在佛陀的智慧上,拥有了多少?
以出家人而言,荷担如来家业,普度众生,若认为自己可以这么做的话,的确,你应该为法之师(法师),否则只是比丘、比丘尼而已。佛陀为流传其道理建立起「僧伽制度」。有一种说法,出家人一旦出家,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就称为「人天师范」,不但做人的老师,还要做天的老师。各位想想,是否每一位出家人都可以做得到?当然我不是说做不到,但是需要时间。
如幼稚园的老师要经过幼保教育;要想成为中、小学老师,现在几乎都要大学、独立学院毕业;要做个教授,甚至具有博士学位也不一定马上能当教授,即使副教授都不一定立刻做得到,说不定得从讲师做起。世俗教育如此,佛法的教育更不是那么简单,同样也需要历经很多时间,请益善知识来帮助他。我们所看到的,有很多观念,只是佛教的形态,并未从佛法上探讨,多做一些认识。
我从民国五十六年离开台北之后,这些年来一直在南部,也未曾在南部活跃,都是关起门来培养出家人、办佛学院及一些解行的工作,不管是知见上、经典法义或实际修养。既然已经关了这么久,照理说我现在应该可以退休了,只是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好像没有提及退休的制度。释迦牟尼佛交付出家人讲经说法,也只是对出家弟子的希望,不是人人一定非做不可;即使要做,也需要时间,慢慢经过几年知见的修养及实际体验。所以在佛教所看到的「佛、法、僧」包含了做法会、诵经、礼忏、超度……等,这都是佛教的行为,这行为若对死去的人有一份功德,对活着的人,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和安慰而已,于实际面上,要化解个人切身的问题,没有佛法,还是不能解决。
讲来讲去,大家还是会问,八万四千法门该如何下手去认识修养?我谈到出家人,重点在出家人是佛法的专业从业人员,在家居士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要化解所谓「无始以来的业,所展现出来的感报」这些问题的话,需要有出家人介绍佛陀的道理、方法,才能得到利益。
佛教也好,佛法也好,有一个大前提,身为佛教徒只是个样子,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生与死,才会谈修养,只是一味地依赖、祈求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要有佛法才可以。依于一般人而言,八万四千法门不易找寻,那么就有出家人可以帮你,所以我们称出家人为「僧宝」,宝在那里?珍贵何在?因为他是一位专业人员。当然出家有前后,不可能一出家就成为法师,就可以度众生,还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空间才有机会。我也不是强调只有出家人才了不起,因为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在座各位以在家居士而言,你每天必须为现实生活付出很多时间,能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想要从大藏经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的确不太可能,所以才需要有出家人。出家人放弃一切世缘,专门在从事这方面的修养,只是也要提醒各位,有佛法还要有佛教,因为佛教上很多行为,同样要出家人去维护、延续它。
在概念上谈「业」,我们都知道了;谈「道」,就要看你本身的兴趣是什么,具备的条件如何。这其中跟各位提出一些要领,第一个,我们学佛,要有个宗旨去把握它。佛法、佛教它的宗旨和大前提-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受到伤害;不伤害别人很容易做到,自己也不受到伤害是很难的事,那么就需要佛法来帮助你。
第二个,如何进入到佛法?要具备三多-多看、多听、多问。所谓「多看」,不管你看任何一部经,要看很多种注解;所谓「多听」,同一部经,要听不同的人讲;若有了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只问一个人,要问不同的人,这样才能达到多看、多听、多问。在这三多之下,就可以搜集很多资讯,自己可以去比较、选择。若只是一本经看一个注解,有了问题,问一个人,你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比较的机会;若能多看、多听、多问则可搜集更多资讯去比较,然后得到你所需要的。
我说的「三多」,所谓比较、选择,不是一次的比较、选择,而是要不断的比较、选择;选择之后,还要把你所选择的再去比较,再去选择,最后才能肯定可以帮你化解问题。
第三个,我们不要一开始学佛,就要固定学一个方法一门深入,了生脱死,不要用这种方式。为什么?你看台湾这些年来,发起修习弥陀净土,大家就一窝蜂去念佛,念一念后,听说学密很好,又一窝蜂去学习。最近,大家说禅最好,一窝蜂又去学禅。不晓得再过一段日子,又要学什么?为何会有这种现象-人云亦云?人家说这个好,就跟着跑,究竟你自己的兴趣根器在那里?自己具备的条件适不适合?八万四千法门,难道这么几个就代表一切吗?
所以学佛、修行,不要一开始就想抓住一个方法,然后一门深入,这不是办法,还是要多看、多听、多问,在三多之下,慢慢发现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所具备的条件适不适合,如此才能得到实际的效益。否则,依我过去到现在的经验,有很多人学佛多少年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一直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兴趣根器究竟在那里?喜欢什么?自己所具备的条件是否适合?是否相应于这一法门或这部经典?其实任何一部经典都有其道理与方法。
不管我们是从宗教的入门以至到佛法的修养,都要记取一句话「依教如法」-依于佛陀所教(所提出来的方法);「如」是适合于你自己,能相应,没有缺陷,只有这样才是如法。否则,只是盲修瞎练,学佛好多年,最后还是烦恼不断,也很难显现菩提,何况要谈解脱,还涉及到因果关系、因缘法则……诸多变数。
一百分钟的时间,想要把这么大的题目,讲得很详细并不容易,只是概要式的把一些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醒各位去把握重点。
84.3.27台北国父纪念馆
《认识佛教与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