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与佛法▪P2

  ..续本文上一页的说他是不满现实者。到后期,这些学术派系的领导者;给予取名为「印度社会学的革命学派」,这是早期的学派形态,而后慢慢演变为宗教形态。也就是佛教源自于释迦牟尼佛所创立起的学派。事实上,就是佛陀所创立起的教,我们称为「佛教」。这是教的缘起。

  我们也知道,释迦牟尼佛以悉达多太子的身份出家后,曾参访许多善知识,也曾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刻苦的修行。以他贵为太子身,而能完全舍弃其娇生惯养的生活,去体验人生,发现人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多的知识、经验,而后在修养的过程中加以实际体验。这一切完成后,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的历程,是「佛教」中「佛法」的缘起。

  佛教与佛法来到中国之后,跟原来的佛教已经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翻开佛经,往往说佛陀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一大事因缘而来。但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生跟死的问题。可能各位会说:「您少谈两个字-病、老。」其实病、老还是属于生,所以真正说起来,只有生、死的问题。佛教到达中国后,早在唐宋时期,佛教最兴盛,也是佛法在中国传布最广的时代。除了有宗教形态外,还应用佛法使众生得到利益,帮助人去面对人生,化解烦恼,得以自主、自在。所谓化解烦恼得自在,就是「解脱」,可是有很多人误会,把解脱当成死,就像把「涅槃」误会成死一样。解脱、涅槃都不是死,以「解脱」来看,就关系到佛教与佛法。

  「解脱」于佛教的精神,强调人来到这世界,是依于你自己过去所造作的好、坏、善、恶行为所完成的结果,这种结果称之为「业」。比如读书人的「学业」;从事某种工作称「职业」;从事某商业行为称「商业」,这些业,就是造作行为完成的现象。依其行为有好的称为「善」,不好的称为「恶」;所谓「善业」、「恶业」,是以宗教方式去看的。

  佛教中有四句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这是「佛教」而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谈业、因果、报应、善恶、功德,甚至宗教里的仪式都是属于「教」。但我们往往把「法」的一面和「教」通通放在一起,认为这就是佛教,也是佛法。这样的认知,多少还是有所偏差,但我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业是依于人的身、口、意,造作一切行为后,得到的结果来肯定它的好、坏,但是在行为中却不一定是好或不好。例如若干行为,可能起先看起来不好,可是结果却是好;也有的表面看起来好,但结果并不好。所以行为的中间与行为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依于业而言,那是属于佛教的一种认知;若以佛法而言,就要以「道」来说。

  所以佛教说有业,可是也必须有道。如何来化解业,所谈的就是道理方法,也就是佛陀所说的「戒、定、慧」三学,若说人有贪、瞋、痴,这是人的根本问题。以教的观点来看,分别有好、坏,有善、恶;若以道的修养来看,人本来就会如此,只是佛陀提出道理方法帮助我们,如何去面对人的本质问题,因此有戒、定、慧之说,这些都是属于法的范畴,也称之为「道」。

  刚才谈到菩萨法,只要发起菩提心,就可称为「菩萨」,这里面就有教,也有

  道。「道」是依法而说。所以在佛教中很少谈到道的问题,是为了避免与中国道教的「道」混为一谈。所以通常在佛教只说有教、有法。事实上我们不可以把「道」归之于道教的「道」;同样如佛教之寺院的「寺」,也不能说是佛教的专利,为什么?

  「寺」,在中国最早的寺庙是白马寺,可是里面住的并非出家人,供的也不是佛像。最早的白马寺,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使馆(外国使节下榻之处)就叫做「寺」。可是我们不用这种方式去看,反而把白马寺说是天竺之摄摩腾、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经运到我国寺内。这是另一种说法,我们不可混淆,此种说法好像涉及到寺,就是佛教的专利,并不是正确的说法。

  其次我们看另一个名词「外道」,似乎只要一提到外道,我们都会联想到那是不好的。所谓「旁门左道」,或「邪魔外道」都用这类名词去说,同样也是错误的说法。外道,不只是宗教,假使在学术修养上,不同于你这一道,在你这道之外的他道都叫「外道」。即使佛教,以十大学派为例,狭义的来说,若是修学三论者而言,则修学其他学派的也算是外道,但这并不表示说:「不都是佛陀说的,怎么说是外道呢?」那是你把「外道」这名词分成正与偏邪了。

  就像我在南部,大都与本省籍的学佛三宝弟子相处。有时,有人说我是外省人,其实这名词并没有什么不好听。若以籍贯来说,我是湖南人,当然不是台湾省人,是台湾省以外省份的人。我们再缩小一点,讲本地人、本乡人、乡亲,「乡」亦是很小的地方,外乡人、外地人不都是「外」吗?我们看到外国人,都叫「老外」,难道凡是「外」的都不好?那还有一个名词-外公、外婆,这也是不好吗?所以不能以这方式来看。

  至于谈到业与道,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业?刚才已说过业是如何形成的。可是「业」又是谁教我们造作的?这种造作行为是谁教我们去做的?是不是冥冥之间有人指使你,或者有个神,或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以佛教的观点谈业,不是别人,这种造作是你自己身体、言语、思想的造作行为。所以说身、口、意是造作的工具,其过程很难辨别好、坏、善、恶,真正要确定它是在行为完成后,如果做完后是好的称之为「善业」;反之称为「恶业」。还有一种好、坏、善、恶分不清楚,难以界定归类的叫「无记业」。它之所以难分辨,比如这种行为若说它好,也不见得好;说它不好,其实也有好的地方。事实上这一切所做,没有别人教,都是自己;即使在现实中,若推托说是某人要我做的,可是冷静想想:「他要我做,我可不可以不做呢?」你应有自主能力。所以在佛法中谈「我」,不只是个人的样子而已。

  在人的立场,「我」、「自我」是主宰者。我们常说:「这个人自我意识太强,自以为是……等。」总离不开自己,也就是那个「我」。所以业的本身是「我」去完成的,只是我们很难确定。明知是自己去做,可是为什么有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为什么有人明知道不可以做,还是要去做,这是什么力量驱使?尤其常听人谈到这个人业障很重,那个人福报很大。

  有时,也有人问我:「师父,我的业障那么重,该怎么办?」往往遇到这种情形,我会问他:「你所谓的业,究竟是善业太重或是恶业太重?」一般人会说:「当然是恶业。」就把业归之于不好,好像业中没有好的。也就因为这种误解,动不动就指责说:「你看,又再造业了。」就是意味你又在做不好的事。另一方面来看,那些善心人士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份善心,其实也是在造业,只是他们造的是好的业,善的业。我们一般只要谈到业,就认定都不是好的,所以我才要问他:「你认为业障太重,究竟好还是不好﹖」一旦这么提醒,让他想到并不都是恶业,还是有善业。这些就是只知道「教」,不知道「法」的例子。

  为什么我要这么强调、分别「教」和「法」?佛陀在世,以他四十九年所说的那么多的道理、方法,如果我们只把它当成是一种宗教的形态的话,那就像初一、十五去寺院拜拜、上香、做法事,然后跪着诵诵经,再不然就虔诚恭敬地拜拜经,但是这些都是仪式上的行为,都是属于宗教的形态,那不是佛陀对我们所真正希望的。

  经典里有太多的道理方法,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去理解它的道理,照着它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现实中的话,结果就会变成「教归教、法归法」。往往学佛多少年后,把现实生活当成敌人,佛教当武器。比如做错事后,跪在佛前忏悔,忏悔完了就认为:「释迦牟尼佛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您会去负责任的,跟我没有关系了!」

  如此以宗教精神的寄托来讲,的确可以暂时缓和一下,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你自己做的,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承受。不可能自己做好的,自己就拥有它;做不好的,就归之于别人或者干脆交给佛菩萨,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某些学佛者,往往只落在祈求,把希望、理想摆在遥远的未来的层次上,这话怎么说呢?

  现在流行说:「这世界太苦,我们赶快到西方极乐世界吧!」听起来没有错,但思考一下,这世界太苦,你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你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去﹖这一来一去,你若只是把希望摆在一个遥远的未来,而不管自己为何会来这世界受苦?又如何到极乐世界不受苦?而且是处在一个只有乐,没有苦的世界。

  我们常说:「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听起来像是有了佛教的雏型,只是你有所求,有所希望,请问怎么去﹖就必须要有「法」,没有道理、方法,你怎么去﹖所以我提到一个例证,目前台湾移民到国外的案例非常多,若想移民到美国,美国方面所提出的条件、要求,你都做不到的话,能去吗﹖这说明我们一般以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总认为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保证一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那么简单。

  佛陀教化众生,不只是用这种方法(法门),更何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即使是这么一个方法,也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是有其条件、要求与方法,你都要照着做,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切并非是无条件的。我并不是反对修持净土法门,在座很多人都知道,虽然我是学禅的,说不定也看过我写的「弥陀净土简易修行法门」,这就证明我不是反对修净土法门。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兴趣、条件,而以不同的方法修行。我只是提到在一个宗教形态下,必须要具备它的道理、方法,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利益。

  举个例子,「烦恼」人人都有,身心不安就是烦恼的样子。甚至有人问我:「师父,我有这么多的烦恼,怎么办﹖你可否告诉我一个消除烦恼的方法。」我刚说过,一切的业是我们自己所造的,…

《认识佛教与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宗面面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