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P6

  ..续本文上一页讲一句不就没事了吗?」这个少讲一句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我们常会说这句话:人争一口气,甚至后面还要附加一句佛争一柱香?!我不知道有那位佛会去争那一柱香!人的确在争一口气,可是这一口气争到了,又怎么样?

  台湾话说「输人不输阵」,最后要付出多少代价?而且结果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利益?很可能自己已受到伤害。为什么?因为当他面对这问题的时候,不是用一份欢喜心去面对,而是纯粹以一种自我意识去面对别人的自我意识。当两个自我意识相对的时刻,各自坚持自己的,所以就会争、辩、吵、打。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强调要欢喜承受的原因。

  前面已讲了慈、悲、喜,接着再看第四个字「舍」,一般常以舍弃来说,往往容易造成误会,以为谈舍就是不要!弃就是去掉!这样解释,就好比古人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然你还要去给别人?即使是世俗的人,都不是遵照这样的道理去修养,何况是佛法!

  其实佛法的舍,是依于前面的慈、悲、喜,当你有了慈悲的心念,而且以欢喜的心态去表现的话,我们一定会知道有它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饶益功德;这一份饶益功德,你要舍,舍什么?即是舍执着于功德的心。因为你原来的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得到利益,绝不是去执着所布施的功德,计较回收。舍,就是舍掉对功德的计较与执着。因为学佛的人不知不觉中常会犯这些错,会贪着功德。

  功德的内涵,就是一种有饶益或者有价值的行为。分开来讲,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你的修养发挥为一种力量,就是功德。人有时在做了一些功德之余,会感到很得意,执意不舍,甚至在某一个时刻,面对那个得到利益的人,假使他有点对你不好,或表现不如你的理想,马上就会把这份功德搬出来,看看你现在这样对我,想当初我是如何对你……。

  为什么学佛的人要行舍?因为饶益功德是以「无相」为基础,帮助别人,是希望他能得到利益。如果心里执着不舍,必然会生计较之心我施了,你就要回报我;我做了好事,将来你就欠我一份人情。如此于心念中即不能清净。

  舍,真正说来,不只是对别人的饶益功德方面要舍,还要舍自己的「我」。会计较执着是因为有我,如果能够把这个「我」放舍,计较执着就不会发生。

  如何舍「我」?譬如谈慈悲,当你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时,究竟是「谁」在那里拔除?是「谁」在那里给与?正你有这种行为而生起欢喜心的时刻,又是「谁」在那里欢喜?谈到舍「我」,常会难以把握这个「我」,总认为「我」只是一个自我,仅止于如此简单的认识而已。

  真正的我,表现最明显的是在三种行为上:一个是身体的行为,就是动作;其次是语言的行为;另一个是意念的行为;三者组合起来,在任何时空表现出来,就会显现一个「我」。比如说:我要揍你!嘴里讲,一个拳头举起来,身与口同时就表现;而「我要揍你」那个意念的生起,就是思想的行为,如此身、口、意就已全都显现出「我」来。

  又例如:我很欢喜!这是面对人、事、物后,所表达的情感反应,经由口述说显示的,于内心中就有了意念的分别,表示也有不欢喜的,而这是我感受欢喜的。那我们所说的舍,是否将此身、口、意都舍掉呢?不是如此!是要舍我行为造作中不好的。

  比如讲佛教,提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大家耳熟能详,很容易了解的话语,教诫我们:恶的不要做,好的、善的力求去做,这里面就包括了身体的、言语的行为;自净其意,就是意念上的行为。如果能够意念清净的话,当然,表现在言语、身体的行为,自然就是好的;如果意念本身的出发点不好,所表现的当然就不好。我们要舍,是舍身、口、意造作行为中不好的,并不是舍好的。

  刚刚说明慈、悲、喜、舍是: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还要欢欢喜喜的去做,做完了也就算了,这才完成了一个舍字。由此可以发现,你的「我」是一个什么。

  因此,不只是于业,是「我」的造作行为,于道,不也是自我的一种造作行为吗?只是我们把它分开说:造作成业,修养成道。

  其实造作是行为,修养还是行为,谁在那里造作?谁在那里修养?当然是自己的那个「我」。你对别人表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实对自己的那个「我」,能从「慈悲」到「喜」,而后到「舍」的话,道理也是相同。

  如果能把这四个字,于道理、方法上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见,就会联想到我先前所讲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要怎么去做?这两句话,我经常向学佛的同道介绍,很多人都给我一个回应:不伤害别人,我倒可以做到,可是还要不伤害自己,这实在太难。为什么?因为他只是把自己当做是我的行为而已,忘了这个「我」,是和自己以外的「他我」,或者是人与事发生关系,才会表现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容易发现:譬如自己有时不小心,事情没有做好,又关系到别人,常常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反而责怪别人「都是你!要不是你,我就不会这个样。」其实是谁真正在那里行为、表现呢?

  这个「我」,只是因为这个「我」关系到别人;好比说你手上捧着一碗汤或水,不小心撞到身旁的人,往往所起的反应是:假使别人不站在那里,你就不会碰到他。以这种方式去看问题,可是很少会想到旁边明明站着一个人,为什么不小心点,闪过这个人而要一头撞过去?这就是一个「我」的问题,只有自己的我,忘了别人的我。

  其实自己的我真正要舍,必须关系到别人的我,也就是舍弃自己的我,而显现出对他人的饶益功德。这其中不在意过程的好、坏,而是在乎它的结果。

  慈悲喜舍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以菩萨的行修,不仅仅须要依靠六波罗蜜法和四无量心,无论慈也好,悲、喜、舍也好,凡夫众生做不到,是因为迷惑,能做得到,必然是有所觉悟。

  谁迷惑?谁觉悟?是自己的「我」。这个「我」如果不能突破或者舍弃,想要行慈、行悲、行喜都不可能。所以我们会赞叹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伟大的愿力!因为地藏王菩萨把自己的我放在一边,他那个「我」,照道理是早应该成佛,可是他情愿不成佛,也要在地狱里度众生。

  如果他不能舍弃「我」,能够在地狱中行慈、悲、喜吗?可见前面的慈悲是一种行为表现,喜是心态的呈现,这个舍,肯定于不管是行为与心态,可能造成的结果,即使是好的,我们也要舍掉执着,坏的,则根本不叫慈悲,也不叫喜,就无所谓的舍。

  有了这些概念后,不妨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刚说不能做到慈悲喜舍,是因为迷惑,能行,是由于觉悟。既然说菩萨是一位修行觉悟的人,他是不是要具备这四无量心,才能称得上是菩萨呢?这就是所谓修菩萨行,必须先要具备心性上的调理。

  我们常说要明心见性,要明什么心,见什么性?也说到明心见性前,必须先修心养性;关于心性的修养,到底是谁的心,谁的性?各位不妨思考一下,是业心业性?还是道心道性?业,能成为人,而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业,来承受业报的;道,佛法告诉我们,如何从业里面去认识、了解,能够清净我们的业。

  我们谈心性,究竟这心性是摆在那一边?谈修行,绝不是只摆在诵经、礼忏、参加法会、行布施等,这些「教」的行为上,而是针对我们的心性,所表现的时刻,就是当业显现的时刻。

  业的显现,即是一个因果的现象。人的一生有无法计数的因因果果,所以经典上说及「一大阿僧祇劫」,提到成就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究竟说的是什么?阿僧祇劫又是多少?因为这个名相本身,就是意指一个没办法计算的数目字。

  劫,是劫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因与果的关系。人来到这个世界,要经历多少没有办法计算的因因果果,甚至小到连打一个喷嚏,都有其因果在。怎么说呢?打喷嚏是感冒了?还是外面有什么脏东西,进入到你的呼吸系统?一定有它的因,才会有这个打喷嚏的果。要大呢?可以大到所谓的生死问题,即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来承受业报-生、老、病、死,以至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无非是在这些苦里过日子。

  可以说娑婆世界,就是一个苦的世界,人活在世间就是承受苦。问题是我们现在承受的这些,是我们在过去世什么时候,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呢?如果这一生,我实在没有做什么坏事,我为什么也那么苦?

  不过,这一生的行为,也许你可以知道,这一生以前,过去世的行为,你能知道多少?的确不知道!所以佛法中提到「无明」,无明是不知道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一生。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前社会上有乩童、通灵,还有很多所谓阴阳眼、通晓三世因果的,这些人都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这些人的生意非常好,收入很不错,为什么?因为众生无明,他说他明了,事实上明了没有?

  因为他知道人人都有无明,如果他也跟着一起无明的话,你就不会对他有所求了。所以他表现的是他能够明了,而你是无明,你既然不知道,就只有求助于他了。这叫迷惑。为什么?如果他真的明了,知道所谓三世因果的话,我告诉各位,这个人早就该死了。这话怎么说?

  以佛教里一些修行者的常性来看,当他能够表现出三世的一切,如他真要表现的话,只能有一次的机会。为什么?一旦他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神通,真正像罗汉或菩萨,一旦表现了神通,他一定就此消失,你再也见不到他。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些高僧大德曾经留下的资料记载。其次,依据佛陀的思想理念,刻意表现神通,就是迷惑众生,所以说他若用一种所谓神通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明了,是不是早就该死了?

  如果他真正能够明了,对自己为什么不明了?因为他如果能对自己明了的话,他早就成佛成菩萨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得到更多的钱财,哄骗更多的人吗?佛菩萨以慈悲为怀,这些人的行为并不叫慈悲。

  所以谈慈悲喜舍所涉及的问题,不只是在个人的心性上,还关系到别人的心性,甚至于不只是人与人,还关系人与事;人活在这个世间,这些互动关系都是少不了的。

  从无明,即所谓的迷惑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明了而觉悟;因此在慈悲喜舍上面,能够先建立起正确的知见,还能行于实际生活中,而且所得到的是一份饶益功德的话,当然,他就具备菩萨心,也就是所谓菩萨的胸怀。

  道理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谁都会说,要照着去做的确不容易。现在,我们于知见方面已知道很多,真正想要把慈悲喜舍,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使别人获得饶益的话,除了刚刚说的「我」要舍之外,于此再用简单的方式,谈谈如何去做。前面已提到,以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和心态去着手,那是一种基础,再慢慢去提升、扩大,这是一个方法。

  可是,以佛菩萨的修养,如果我们要讲大乘菩萨的行修,谈修养,看起来只能做为基础,它绝不是道的显现。那么道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烦恼与菩提,也耳熟能详:「转烦恼成菩提」、「烦恼中有菩提」;假设烦恼是业,那么菩提呢?就是道。依于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去看业与道,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方法?

  转烦恼成菩提,绝不是说菩提是一种神奇力量,而烦恼就像一个罪恶的东西,藉这股力量去打击烦恼,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我常说:「佛法不是武器,现实生活不是敌人,不要把佛法当武器,去消灭现实这个敌人。」佛法不是这种现象,烦恼与菩提也不是这种关系。

  修行的下手处,不外就是从烦恼中去显现菩提,或者说是从业里面去显现道,它是相同的理论。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不去造成烦恼,不要造作成业,那才是真正的工夫。

  要不造业、不生起烦恼,这中间你所行为的内涵是什么?是慈悲喜舍!你能把握这一点,就知道怎样去行慈悲喜舍,如何建立起四无量心。烦恼是因无明而起,搞清楚了,就能显现菩提,那不就是觉悟么!

  业的形成,是因为处在无明的状况里,道就是从无明中去突破。所以我们称菩提是道,平常说的「发菩提心」、「行菩提道」,一般都把发菩提心当成是觉悟心,其实不是如此;菩提是一种道,也是方法,循着这一道路,依于这些方法,你可以到达觉悟的目的,这才叫做菩提道。

  发起菩提心,就是告诉你身口意的行为,要行于菩提之道,不要因造作而形成烦恼,或者形成为业;这是因为你没有行于菩提道,只是随着色尘缘境打转。

  从以上所讲慈悲喜舍的知见,以及怎样去下手,它的关键性,大概各位就知道所谓菩萨的发心,不只是发起慈悲喜舍之心,而是要先了解此四无量心的法义,知道它的方法后,照着这样去做,那才是菩萨行修之道。

  慈悲喜舍是行菩萨道的方法,

  像世间任何的方法一样,

  它能帮助众生得到利益;

  而且得到了,必须完全奉献出来,

  在佛法中就叫做菩萨心、饶益功德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