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P5

  ..续本文上一页?可是我们人往往不这么想,譬如当我们做错事情,或是引起别人烦恼时,常会歉疚的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是有没有想过?本来这两句话不需要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只要当初谨慎一点,也就没有必要向人道歉而说出这样的话来。

  通常我们人,都以一种依赖的天性来面对人与事,因此不免怀有一些对他人的寄望。试看小孩的成长经历:从小依附在母亲的怀里,肚子饿了以哭表示,仰赖母亲来喂食,尿片湿了也是借着哭声,希望母亲帮他换片干爽的。等到慢慢大了,开头是妈妈喂着吃饭,喂饭时,还要跟在屁股后面,追着去一口口喂,直到饱为止,好像吃饭都不是自己的事。

  平常我们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嘛!本来这样没有错!可是这正是养成依赖的一些过程。以后自己会吃了,就开始偏食选择爱吃、不爱吃的食物,父母就顺着他的喜好而满足他。即使成年了,无论是在念书,或是工作,那一个时刻没有依赖?人总是离不开依赖。

  这种依赖其实并没有对与错,而是其中有些问题存在;当我们从小已经在依赖的惯性中熏习,成长之后,反过来别人可能会来依赖我们,彼此不断的在依赖中发展,即使此种互相依赖是必然的现象,仍需藉由佛法的理念认清它,主要在于如何做一些调整。

  人,不欢喜时会忧愁;摔倒、碰疼了就会痛哭;假使受到了什么刺激伤害,所有的烦忧都会爆发出来,这都是人性必然的反应。处在这些不顺当、超过个人能力负荷的时刻,往往会期盼别人的安抚、同情,甚至能够站在自己这边。

  暂不管它是或者非,其中的关键在哪里?还是依于一份依赖之心。反之,在人顺利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心态自居?欢喜、得意?与人分享?或者炫耀、骄傲示人?并不表示日子过得很好的人就不需要别人。

  总合而言,「不好」和「好」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认为好的是你所需要的,自然是愿意接受,反之不好的则排斥、拒绝,这本来是人很容易显现的共同现象。可是我们有否想过,好的,人人都期望,不好的,统统不要,那么究竟有多少是好的、不好的?这里所谓的好与不好,又是怎样去定位?

  譬如说,父母对子女如果管教严格,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是疼爱多一些,到底好,还是不好?所以,我刚才说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活着时,避免不了的一些过程。以世间法来看,人处在这个世界,往往有太多的迷惑、无明,甚至太多的无奈,在这些前提之下,久而久之,我们就把它归诸于命运。以为人命就是如此!

  当然能够认命的人,他如果不去伤害别人就已经不错了;有的人虽然认命而不伤害别人,可是却会伤害自己。同时,不愿意认命的人,伤害别人的机会也是不少!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谈慈悲的原由。

  究竟该怎样表现慈悲?是不是希望他人拔除我们的痛苦、给与我们快乐,就是所谓慈悲?就是佛法?如果别人不能拔除你的痛苦、给与你快乐,是不是对方就不慈悲?

  从前面已说的互为因果关系,我们可探讨究竟怎样才是慈悲,佛法中谈任何问题,不在乎言语行为上发展的过程,而是在意这种言语行为完成之后,所得的结果。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行为,可能使他们变坏;同样,也不一定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这个孩子就一定会乖,爱或严格只是一种手段。如果结果是好的,不管怎么做都没有错,都是一份慈悲,因为慈悲的本义就是拔苦与乐。

  问题在于:拔除痛苦后,所得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好比医生为病人诊治、开药方,把病治好了,它的结果是快乐的。假如对方是一个吸毒成瘾的人,你看他很可怜,给他钱买毒品来吸食,后果如何可想而知。你不能辩解地说:我是因为看到他痛苦的样子,不忍心,所以帮助他。认为这就是慈悲。

  所以慈悲的本身不是在于它的过程,而是在于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佛法讲饶益功德,是肯定于效益上,确实有价值的表现。谈慈悲,必须以这种态度去面对,去正视其中的含义。

  记得我过去在一个寺院里,曾经发生这样的事,平常我较少跟寺内的人打交道,有一次出门时,在途中看到卖素食的小点心、包子,就买了一袋回去,分给常住吃。随后有人对我说:「法师,你好慈悲!」大家想想看,我只是买了一点吃的东西就好慈悲,是否不给东西吃,就不慈悲?当然,这只是误解慈悲的小例子,最要紧的是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注重这法要所完成的结果。

  接着介绍有关喜舍的含义,喜是欢喜的喜,舍是舍弃的舍,佛法中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其实说起来慈悲是于行为上的实际表现;喜舍则是行为表现的一种精神内涵;亦即你的表现是依于一些道理方法,去行为你的慈悲,当然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维护。

  这个欢喜的喜字,就是你要行慈悲、表现慈悲的时候,是以一种什么的心态、什么样的感情去表现?如果表现得很痛苦、毫不欢喜的话,那这个慈悲的折扣就太大了。欢喜,我们既然要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于此出发点下,必须要有所付出,在这时刻,你究竟基于什么情怀,存乎于心而去付出?

  譬如社会上有所谓的爱心问题。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位清贫孤寡的老太太生病了,躺在床上,有爱心团体前往探望,还有新闻记者随行。代表的人物就站在老太太的床边,用一个信封装了钱,向老人家说明是某个爱心单位,知道她很可怜需要帮助,特地前来看她。

  此时,有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摄取镜头并记载过程,明日的报纸即登有爱心普及人间、人间处处有温暖等文字的新闻;这里面能否发现到:看起来好像一个人在表现一份慈悲,他也好像很欢喜,可是有没有想过,躺在那儿的老太太怎么想?

  如果我是她,很可能会说一句话:你们今天来看我,我很高兴,可是你可怜我,我实在不欢喜。谁需要可怜?爱心不是可怜人家。所以通常我们做一些事,本来是件好事,自己似乎也做得很欢喜,结果可能只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看起来好像在帮助人,事实上已经伤害人了!

  欢喜,如果你从事慈悲行为,也用一份欢喜心去做的话,说起来倒不如像那些志工、义工,帮老太太清洗衣物、洗澡、弄吃的,且轮流照顾她,那比拿着红包,还要让她上报纸、电视宣扬一番的情形,两者间所谓欢喜的差距就太大了。

  前面我提过「不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有时行使慈悲,如果不是真正欢喜去做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伤害,不是伤害别人,就会伤害自己;那么究竟拔除了别人的痛苦没有?给与快乐了吗?这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前面说的,慈悲不只是对别人,也要对自己。以欢喜而言:当业报显现的时刻,亦即当我们遇到一些痛苦烦恼的时候,怎么以慈悲之心、欢喜的情识去面对业报?面对痛苦烦恼,如何去拔除它、化解它?所以拔苦与乐不只是一句话而已,也不仅是对别人而已,当面对自己时,也该知道怎么办!

  因此,要慈、悲、喜、舍的话,这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因为这中间没有自私自利,由于涉及自私自利,就会伤害别人;一旦面对自己的业报显现时,似乎慈悲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业报显现时,就是无明烦恼时,如何跟慈悲扯得上关系呢?于此必须要了解,无明烦恼是痛苦,怎么拔除痛苦是当务之急。所以说学佛的人面对业报时,不只是承受,而是要在欢喜的前提之下,怎么去求得解脱。

  以更浅显的方式看,无明烦恼、痛苦的发生,是「我」在承受,当然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痛苦拔除掉,可是怎样能给与快乐?如果面对它要欢欢喜喜,怎么欢喜得起来?

  佛法讲「解脱」,很多人把这两个字当成是「死」,解脱并不是死!生命过程中所承受的业报,内容就是一些因因果果,如果以一个因得到一个果来说,就好像一条绳子绑着你一样,许多的因因果果,即类似许多的绳子你绑着,学佛就是要怎样把这些绳子一条条解脱。解脱就是解脱这些,绝不是说,求解脱就是求死,否则何必学佛呢?

  求解脱是清净我们的业,承受业的时候,总是痛苦的多、欢乐的少;因为业里面,除了恶业之外,还有善业、无记业等,恶业是受苦报,善业即受乐报,所以还是有欢乐的成份。

  由此可知,所谓拔除痛苦是指恶业而言,给与欢乐就在于善的行为造作有多少。不过这些都不是究竟,真正能给与的快乐是什么?是求得解脱、求得自在才是快乐。所以我不管是以文字介绍或演讲佛法,常常提示学佛的目的就是在求解脱、得自在,如果能把握这个法要,而不把解脱当成是死的话,就能清楚学佛的重心,是关系到业的问题。我们人的一生,如果能把业清净的话,就是你的佛性显现的时刻,佛性能显现,你就成佛、成菩萨了。

  因此,当业报显现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拔除这些痛苦,怎样快乐能生起,最要紧的,还是先得欢欢喜喜的去面对它、承受它。怎么说呢?人如果要讲到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就是业报显现之时,以一个普通人跟一个学佛的人,反应差别就很大。

  从世俗人方面来看,人与人之间,一旦发生了若干纠纷、问题时,很可能起初只是争辩,以后则可能发展到争吵,吵到某个程度时,可能就打起来,最后造成伤害。如果是学佛的人呢?往往不一样,因为学佛的人是针对迷惑、针对无明烦恼,从中去觉悟一些什么,能够把问题化解掉,于中求得解脱,就好像被绳子绑住,而把它解开一样。

  学佛的人为什么可以做得到?那是因为当我们与人产生争执之时,刚开始争辩就会想到:这么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够沈得住气,也即是通常说有定的修养,定的本身就是不乱;假如能够不乱,先沈得住气而不与人争论下去,当然就吵不起来。倘若因修养不够,还是会辩,辩到后来吵起来,此时如果还能知道这样吵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就有化解的机会。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当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在争吵的当中,旁观者总会说一句话:「唉呀!你们那一个少…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