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接触而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就是意的行为,或者我们称之为意念。这个意念包含三大类,是大家最熟悉的佛法名词贪、瞋、痴。
谈到意念必须先谈到贪。人类贪的欲望可以说无止尽,我们常常说贪得无厌,这种因意念的发起而造成的欲望,完全系于自我意识。当然凡涉及有关的人与事,几乎大大小小都免不了一个贪字,所以在一个人的意念中,如果有了贪,很可能就会不顾一切,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只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有句俗话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可堪形容。
除了贪的行为之外,再者是瞋。瞋,一般指的就是因忿恨、忿怒、仇恨所产生的一种瞋心。人有时在暴力显现时,就是一个意念的瞋所显现的一种现象。比如说,人与人之间,假使对某人印象不好,即使他跟别人好,甚至都会去告诉对方,这个人如何不好。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曾经跟你结下怨恨,也就是自已的意念中,已经有了仇恨、忿怒之心。轻微一点,就是所谓的「成见」。人与人之间几乎都少不了因为成见,而反应出一种瞋恨的心。
于意念的行为,最后一个我们谈到痴。这个痴,很多人解释为愚痴,其实那也不对。我们讲痴,是以痴迷论,因为迷惑而产生一种痴的意念。比如说,有个关于乞丐与公主的故事,公主长得很漂亮,身分当然更特殊;以人的看法,身为乞丐去追求公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个故事里面有一句这么的对白,值得大家思考。很多人告诉乞丐,公主不可能嫁给你,不可能喜欢你;可是这个乞丐不死心,他说:除非公主亲口说我才相信。以后这个公主也承受不了,因为乞丐天天都守在公主会经过的地方,使公主倍受困扰。有一天公主当面向乞丐说:我并不爱你。但是那个乞丐因为痴迷而产生意念,竟然说出来:你爱不爱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爱你。这就是一种痴迷的例子。
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单恋、单相思,因为单恋、单相思对方不一定知道你爱他。痴迷几乎是已经会造成伤害到别人,使别人产生相当不自在,甚至障碍,那才叫做痴。比如说,签六合彩,总认为只要这个明牌能中,我就发财了。那是痴迷于什么?痴迷于数目字,最后是不是一定就能得到?
菩提寺前有一座土地公庙,那土地公庙有一个香炉,常常三更半夜都有人到那里烧香,守在那个地方,察看掉落下来的香灰,显现一个什么字,或显现几个什么字。依照这种所谓的数字,视为明牌(神明指示的牌),再去签注,结果呢?屡签不中,为什么?我们看一个9或者是一个6,横着、直着都差不多,究竟是9还是6呢?再说这种所谓的阿拉伯数目字,如果以香灰掉下去的形状,绝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形状,都是以自己的意思去揣测认定。
在高雄县甲仙乡我们有一处禅林,前面也有一个土地公庙,早年搬到甲仙还不很久,这个土地公庙本来破破烂烂,没人管。有一次我到甲仙去,看这土地公庙前张挂着八仙彩,放着水果,点着香、蜡烛,当然,我就反应到,大概是有人在这里拜土地公,签中了六合彩。可是不到二十天,那个土地公庙,八仙彩被扯拦了,连烧金纸的金炉都给砸了,为什么?大概他‥‥台语叫做「杠龟」了。他「杠龟」不要紧,他捣毁那个土地公庙,都是因为痴迷而造成的。
所以我们人依于身体的行为,离不开杀、盗、淫;于言语的行为,离不开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而意念的行为离不开贪、瞋、痴。人在面对人与事,凡是发生偏差、错误,几乎因这三者造作而发生的。
谈修行,我常说修行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别人。自己身、口、意的行为,如果偏差、错误,你必须去改正它,你的行为当然就有机会相应于道了。不偏差、不错误,又是以什么为标准?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不会造成伤害。所以我一直强调,所谓学佛者,真正应有的观念,不管于身、于口、于意,你所有的行为表现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受到伤害,那就是你修行所得到一种成果。就好像我们常看到一些例子,学佛的人知道了一些佛法,往往就拿来修理别人。我们常看到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学佛的人自己懂得了一些佛法里的概念,一旦看到某些人不如法,马上就会修理人家:你看,你还是一个学佛的人,居然这么做!
比如说吧!吃素的问题,假使我们知道某人吃素,有一天也许发现菜里面或饼干、糖里面有蛋,而他吃了,于是有人说:「你看他明明吃素,竟然还吃鸡蛋!」其实他究竟为的是什么?我们晓得有很多人,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假使有人讲他:「你是个吃素的人,怎么也会吃这些鸡、鸭、鱼肉?」有些人可能不只吃鸡、鸭、鱼肉,还会来上一大杯或者一大瓶的酒,如果遇上有人讲他,他也有理由说:「其实喝酒、吃肉,只不过经过我的肠胃而已,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我从来不执着它、不计较它。」各位想一想,如果真的不执着、不计较,为何一定要酒肉穿过肠肚,而不是青菜、豆腐、萝卜穿过肠肚?这样听来煞有其事的坚持,不同样也是计较、执着吗?结论是:人想做什么,即使不对,也可以找一百个理由来支撑。
所以佛法除了告诉我们要「修行」,后面还有二个字,叫做「办道」。不仅修行,还要办道,往往我们知道修行,是于身、口、意,怎么样去调理自己。办什么道?肯定的说:如果讲修行,不是照自己喜好的道理方法,按自己的意思去修养,必须要依于佛陀所说的道理、方法;也就是说能够通往觉悟这条道路的道。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人自以为是在修行,其实可能只是照自己的意思在修行,并不是依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方法,做一些偏差、错误的调整。
讲到这里,我再回复到刚刚讲到的,世间法都是相对法,我曾经说过一个学佛的人要明辨是非,不参与是非。很多人感觉很难理解;明辨是非就是说,于是非要能明了,要能分辨,可是怎样才能不参与呢?凡事不参与,不就变成一个消极、逃避现实的人吗?
其实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在于「明辨」二字。你如果真正能明辨,就没机会去参与。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与非」,我刚刚举例说明甲与乙的意念、想法,分别都认为自己是「是」,别人是「非」,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两人辩论是非,都说自己站在「是」的一方,可是却要把这个「非」安在别人的头上,所以才会引发争论。学校也有辩论比赛,比如说,军事与政治那一个重要?比如说,精神与物质那一个重要?不也是在那里辩论?
那种辩论可以寻找各种不同的资讯、数据来支持自己这方的论点和重要性,可是那并不是明辨。所谓明辨是明了的辨别。事实上,世间如果谈到军事与政治,它本来就是不可偏废;谈精神与物质,于人而言,也是缺一不可。为什么一定非要去争辩那个重要,那个不重要?所以在这个地方说是说非,不过就是以自己已经具备的那些知识、经验,所搜集到的资讯,去强调自己,推翻对方而已。那只不过是「辨」,可是并不是「明」。如果要真正明了、辨别它,所谓的是、非,于人与事究竟的利益在那里?只要能把握这一点,那么关系到军事,它的利益如果是好的,也没有不对;关系到政治,至终的结果是好的,那它也是对的。
所以世间的是非,本来即是相对,而我们偏要强调自己、否定他人的话,那自己只是在一个自我意识的交相辩论之下进行,并不代表自己真正明了些什么。你如果真正明了,也不可能不会辨别,那么自然就不会去参与是非。明辨是非而不参与是非,可以说就是把握在「明辨」两个字上,能够如此,你就很容易面对人与事。至少我们可以佛法的观点,去看所谓的是非,它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五蕴的变化作用而已。
所以也不能不谈到因缘的问题、因果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所谓一切的法都是因缘而生,一切的法总离不开因果?因为任何的人与事,凡是问题的发生,必有其因缘法则的牵制,有其因果关系的牵引。在因缘法则的互动上,你能够明辨,在因果关系的秩序上,你能够无碍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修行的人。
以我个人而言,经常有一些学佛者,也是修行的人,会问我:「老师父,你是怎么修行的?」我往往只告诉他:「如果你想学我,你最后只是像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佛菩萨。」为什么?你学的是人,不是在学佛菩萨。学人,最后充其量是跟那个人一样;只有学佛菩萨,最后才能跟佛、菩萨一样,必须要把握这个要领。所以很多人问我,我是怎么修行的?想跟我学若照着我的方式、历程来做,即使学得再像,并不表示自己就是一个修行人,就能成佛、成菩萨。
同样,不仅仅是我的问题,即使我们学佛或者学菩萨,也不可能完全照他的修养过程,一步一步照着去做,为什么?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是八相成道,你如果要学释迦牟尼佛那样修行,容我讲了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只有赶快死,死了以后,先找一个国王做父亲,才能成为太子。因为八相成道,第一相就是悉达多太子降生,头一个就办不到。学佛,不是去学他的相,而是学他的道理、方法;依于那些道理、方法,他提出很多的例证,证明会得到觉悟,而且是圆满觉悟的结果。
所以有的时候,往往有人问我,我总是说,大家都是在这里学佛,不要去学某一个人;否则的话,所有的修行不过只是模仿某一位偶像而已。我们看现在歌坛上,盛行模仿演出,的确热络,好像也能博人一笑,可是最后当欢乐静止下来的时后,第一个反应,他自己又具备了什么风格呢?模仿得再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好像我们写毛笔字、画画,或者是做什么,如果都只停留在模仿别人,不是真正针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自己的兴趣而去修行的话,最后都是别人的,跟自己并没有关系。就好像很多人学了于右任先生的字,我常说,学他的字可以参考,可是纵使写得再像「于右任」的字,你也绝不是于右任。
因此我们谈修行,一定要以自己做为对象,而不是别人。佛、菩萨已经有所成就,或者有所修养的高僧大德,其实都不可以将他们视为一个标本,也就是并不能当作一个蓝图。是的,信佛、学佛,才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信佛并不是学佛陀的道理、方法,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达到佛陀的境界。这都是我们修行人必须要具备的认识、了解,才不致有所偏差、错误,即使有,我们也可以去慢慢调整它。
经过两个晚上,最后我在这里,贡献大家一个「学佛的方程式」,如果从来没听过的,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学佛还有什么方程式?在此我提出来,不管你有没有听过,听过的,可以加强记忆,没有听过的,也可以做为参考。
我所说的学佛,要把握几个要领,也就是所谓的方程式。当你有所起心动念的时候,不要只是去计较或者执着,必须要进一步去认识、了解,而且当你有所认识、了解的时候,还要回复到你原来的计较、原来的执着上,看看改变了多少?发现计较慢慢减少,执着也慢慢地减少。如果能够这样发现的话,那么可以说就是在学佛了。
我再重复一遍,所谓学佛的方程式:不管任何时候的起心动念,当它发起的时候,你不能够只是一味地去计较、执着,必须进一步去认识、了解;而且这种所谓的认识、了解,还关系到你原来的计较、执着是不是减轻了?如果没有减轻,你只停留在一种自我意识的计较、执着里。如果你进一步去认识、了解,原来的计较、执着都减轻了的话,你就已经在学佛了,也就是说你已经走在菩提道上了。久而久之,你必然能圆成菩提,达到真正佛菩萨的那种等觉或者圆觉的境界。
这两个晚上,我跟各位提到的一些问题,或许有些人有一个感受,怎么尽讲一些好像跟佛法不相关的事。其实我提出很多的问题,然后再提出一些怎么样去把这个偏差、错误,告诉我们进一步去认识、了解,那么你就有机会去化解问题,也就是我刚刚讲的方程式,因为一些问题的发生,必然关系到你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一旦发起,我们往往只会计较、执着,即使学佛的人,也难免有所计较、执着。不过只是计较、执着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去认识、去了解,你原来的那些起心动念所关系的问题,即使有所认识、有所了解,还是必须要回复到你原来计较的,跟执着的那个症结点上,看看内容,成份有没有减轻?有没有改变?如果有,就表示过程当中已经有所化解,久而久之,可以说你就是一个修行人,你就能够得到修行的成果。
83.5.15.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艺厅
《如何做个修行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