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三者的立场去想,就会不同。所以禅门中强调明辨是非,但不参与是非。是非要搞清楚,但不可参与。一旦参与,不是「是」,就是「非」。而且这种是非将以何为标准呢?是以「人」说的为标准。如果不以「人」说的为标准,就没有是非可言。譬如说:近日大家一见面,就谈股票又跌了的事,便会去探讨那是否因社会、经济或政治问题的缘故。可是一旦股票涨时,就没人会去想,我能赚钱是因经济好啦!社会政治好啦!等等问题,其实这不就是一个「是」与「非」的差别吗?
我们人常站在自己立场说话,即使认为很理性,在禅的领域中,理性与感性是相同没差别的。为什么?因感性往往会伤害自己;过于理性,常会伤害别人。并不因感性或理性而可得到圆满结果。所以谈是非,不是叫我们不去明辨是非。可是我们人常为了明辨是非,而拼命去参与是非,结果就永远离不开是非圈,永远在是非的漩涡里打转。如果你长久的躲在山里,躲在寺院中,可以不参与是非,但处在社会里能不参与是非吗?不错!释迦牟尼佛说,人本来就在是非圈里过日子,只是你所谓的「是」,所谓的「非」,究竟是为什么而分别「是」?「非」?若不能把握这个前提,天下人皆认为自己「是」,别人「非」,永远争论不休。所以佛法谈不参与是非,是说你何时会参与,就像我们一般谈「善、恶」,佛法不以善恶起分别,而是告诉我们要认识善恶,跟分别是非是同样的道理。譬如说恶,希望你能善;是善的,希望你能更好,这才是佛法。绝不是说善就好,恶就不好。
佛教不是法院,要判你言行的善恶,释迦牟尼佛更不是法官。可是他并不否定人本有善恶、是非、对错这些相对的现象存在。也因有这些相对现象在,所以才会发生问题,当问题相对的现象发生时,你能突破、能去化解,就无所谓答案,无所谓是非了。
在此,我奉献诸位几句话,即我们千佛山的家风「不管人家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我略微解释一下:「管」字不是管理的管,乃计较的意思。不要去计较别人对不对。做对了是自己的本分,做错要赶紧忏悔。忏悔不是往佛菩萨的像前一跪就可了事。忏是检讨,悔是改过。做错要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错在那里?今后要逐渐加以改进。同样学佛修行的人,在未成就之前,都是普通人,难免会犯错,还会在相对里打转,所以面对世间的种种相对现象,我们该如何去明辨它,弄清楚后,能不去参与而造成伤害。相反的,还要去突破它,那么你就会觉悟到很多东西。这种觉悟的形成,就必须要拥有智慧,唯有具足智慧才能化解问题。
刚刚我提到幼稚园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老师教小孩的问题,人人皆会犯错,即使是我也不例外。人是从错误中学习出来的,学佛不同之处,不是叫你沈沦在错误中,而是要你从错中学习,并改正错误,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做错了,要改过;做对了,将来要更好。佛法不是限定我们这样可以,那样不可以。而是说「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可以」「不可以」的结果又怎么样?佛法是讲究它的结果,而不是它的过程。
譬如说:以禅的观点看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禅师,你必须不伤害别人,也能保护自己。对于此言,你们可能认为:不伤害别人是应该的,但保护自己未免太自私了吧!话说回来,多数人持有相反的看法:保护自己会想尽办法,伤害别人也会刻意去做。当然并非人人如此,但有不少人这样。因为禅是要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要不伤害别人,还要保护自己。禅要从思想之中去化解问题,是讲究不伤害别人,有没有伤害?为什么会伤害?可不可以不去伤害?保护自己,谁又不知呢?但有人却宁愿不伤害别人,却伤害自己。举例来说,曾有人问我:「某人欠我钱,当时他的确没有能力还,但现在他有钱却不还我,我怎么办?要不要去讨回?」我答:「当然要去讨回。」刚好有一旁人听到,就说:「师父你怎可如此说。」我说:「难道我说错了吗?他欠人钱,现在又不是过不去,怎可不讨回!」他说:「对方不肯还,可能是前世欠他的。」我问说:「站在禅师的观点,我不赞同,你怎知是我前世欠他的?」他说:「我当然不知,我只是假设。」我反问他:「你不是修行的人?」他答:「是」。「那你修行的目的何在?」他答:「当然我想将来成就道业。」我又问:「一旦你修行,成就了道业,要走啦!那欠债的人会说:『等等!你不能走,我欠你的钱还未还呢!』」你想走,还真走不了。「为什么?」佛法谈因果,你不会肯定是前一辈子欠他的,且佛法告诉我们现在该怎么去做。过去你不知道,你可以不这么做,因为佛法强调:你现在受的,是过去做的,你有否想过?你现在做的,是未来要受的。若把一切都归之于过去,这种学佛的方式会招来迷信之嫌。动不动就认命啦!算是我前世欠你的。我还给你吧!如遇到较强词夺理的,说你还没还完呢,你继续还吧!那你还能心甘情愿吗?你将愈还愈烦恼。所以面对问题不是只去寻找答案,就能把问题解决的。
在禅的领域里,大家如能把握住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而去面对问题的话,就不会乱。禅讲究修定,修定才能不乱。当你面对问题会乱时,能够不乱就是定。绝不是两腿一盘,眼一闭,所谓八风吹不动(这是苏东坡说的),结果一个屁字就被打过江,这又有何用呢!这种不动并不是木头石头,如果是木头石头,那就只有认命,我们是人,是人就要面对问题,若面对问题,只是去计较执着,能解决问题吗?所以我们必须去认识了解,可再请教他人,借助他人的知识经验,同样也可化解问题。所以佛教教育这样的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般人误解登三宝殿只是去烧香、抽签、问卦,那你的事情能解决吗?所谓三宝,非大殿中的佛像,而是指寺院中的和尚。因为和尚本身就具备了三宝。为什么?因为他本身是出家人,他学的是佛法,修养的是佛法,可说是佛法的专业从业人员,佛陀已入灭,不在这个世间,他代替佛陀说法,本身亦修习佛法,学佛法必然有心得,所以他一人就具足了三宝的样子。我们进三宝殿,不是只烧香拜佛,而是寺院的和尚有很多的知识经验可以借给你。前面不是说要借他人的知识经验?所以我在寺院,不论那个道场,有人来找我,都是在谈论问题,也是希望我能帮助他分析问题。我也常跟同门、同道之人说,今天做个出家人,天上的要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为什么?」因为当你有任何问题时,我都愿意帮助你解决。
也曾有人一见到我,就顶礼请求开示,我最不喜欢这样。有人说:你是法师啊!应该说佛法开示学人。我说:我不是法师,我是禅师,那禅师该怎么样?禅师是有知识经验可以借助别人,帮助别人去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可把出家人只当作一个礼拜的对象,出家人是佛法的专业人员,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带着问题去求教,开示是因你有迷惑之处,开启你的智慧,帮助你分析问题、化解问题。社会上不论何行何业都有顾问、专家之类的人,出家人是佛法的专家,不一定以禅来讲。但因禅是以智慧为前提,所以有很多人问我: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怎么说?我说很简单。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任何问题,你能找出问题的症结而化解问题,刚好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同于佛陀所说的。不管是任何的道理或方法,那怕是十大学派或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适合于这些内涵,可以说都是禅。因为禅并没建立它自己的文字,但也并不舍弃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它还是以戒定慧为前提,所以谈什么总不离戒定慧。我们看佛教的书籍、听法师的传道、法会的活动都是在谈这些。譬如我们到寺院去诵经礼忏。请问经忏里都是在说些什么?还是戒定慧。告诉你怎样不去伤害别人;告诉你怎样面对乱而能不乱;面对迷惑时而能觉悟,都是这些内容。而这些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所以我常说: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里,你才是一位学佛者。如果有了问题,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当敌人,永远没法解决问题,而且也不是在学佛。禅的思想就建立在此。肯定你要从自心中流露。如何从自心中流露?那就要靠你的修养。修养怎么来?就是把知识经验累积起来,且能加以运用,发挥其力量,那就是禅的智慧。
什么是「禅的智慧」?我着一本书名叫「禅的智慧」。书中列举许多的公案,今举一例来说明:「何谓祖师西来意」。此公案之说法众多且各不相同。达摩祖师西来,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回答说:「我穿着黄海青,坐在赛钱箱上。」这就是祖师西来意。
大家听了这话会怎么想?穿着黄海青应该是坐在金刚座或莲花座上,为何坐在赛钱箱上?这就要去想一想:菩提达摩西来到中国,见到梁武帝,谈不拢,跑到少林寺「面壁」,去做婆罗门的「面壁」观法,我们说婆罗门观即是指此,也正是它在中国发起的时刻。肯定菩提达摩是婆罗门者,他所做亦是婆罗门观法。他坐在那里干嘛?他初到中国,人生地不熟,对中国一切都很陌生,对语言、文化、民族性都不了解,又如何能弘传佛法!所以刚来时,他发觉一切都太陌生,才到少林寺面壁。若只是谈他面壁几年,岩石上留有影像,那些都是枝叶、多余的。在这几年,他主要是深入的了解认识中国,藉此将来才能宣传佛法。否则他如何讲?(语言不通)别人又怎能听懂呢!就如今天我的演讲,若口口声声都是佛法上的名相,你们听到最后,会下一结论,我们不是来听你传道的。实际上,今天我讲的这些都是佛法。为什么?佛法是以人的问题,做为认识、了解、探讨的资料,也就是面对人的问题,怎么去化解它。过去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但今人举头三丈,甚至三十丈,也未必有神明。因他无所畏惧,无所顾虑,他有的只是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只是依于自我意识去面对问题,最后所得只是烦恼、无明、迷惑。就如佛法有言:住在无明里,随着业去转。
佛法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重点;禅不立文字,但不离佛法,因而禅所谈的也不外乎戒、定、慧,把佛法融于现实生活中,就能找到觉悟之道,不会一直在自我意识中打转。
禅要从自心中流露,要有修养才能从自心中流露出禅的智慧,而修养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就要累积知识经验,而且要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发挥其力量,就是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