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智慧▪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好?抑是坏?它是依于眼所见、所闻,表现出自己的意识。亦如有人问我:「老师父你出家这么久,还有烦恼吗?」我说:「有。」他说:「那学佛有何用呢?学佛如此久,仍有烦恼。」我说:「如果我没有烦恼,就不是人了。」他又说:「你应该不是普通的人。」我说:「我与普通人是有一点点不同,因我没有留长发、穿白领的衣服。」他又问:「你都烦恼什么?」我说:「你平常烦恼的,我全都烦恼;但我所烦恼的,你却从来不烦恼。」他说:「你怎知我烦恼什么?」我答:「我告诉你烦恼些什么,你不会听,也不会接受。当烦恼表现时,人家告诉你,你不会接受,可是不同的,就是我都会接受。」

  现在我举个亲身经历为例,从前我曾在大陆各地参学,向善知识们请益。有一日,我来到终南山,找到一茅篷,内居一位现头陀相的出家人,他一见我即问:「你为何而来?」并要我向他顶礼,我依言而行,礼毕欲起,他不许,我只得长跪。他说:「我刚问你话,你为何不答?」我跪着不说话,他再问,我依然不言。他便开始怒骂,直至累了才止。我见状便起来倒杯水给他,他一口气喝完,又要了一杯。我再倒,他又要了,我干脆把整桶茶提给他。他说:「你怎这么不耐烦!叫你一杯一杯倒,为何整桶提过来?」我答:「我已很耐烦了。我担心你口渴,杯水太少,不够解渴,所以整桶提来,才能解你的渴。」他又说:「刚问你的话,为何不答?」我说:「你问我为何而来?我向你顶礼,就是回话。你叫我跪着,我就是等你开示。」佛家所谓顶礼就是求开示。这时他已有警悟,便举起拳头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揍人的。」他便一拳打过来。我把身子一偏,以肩受拳。他手打疼了便说:「你的骨头还真硬。」接着又说:「我房里还有米,你准备去做饭。」于是我就忙着去煮。煮完后,我想应该是两个人一同进食,不料他一人把锅子一端,自个儿吃了,吃完叫我把锅子洗干净。我也依言行事。后来他说:「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讲,你的忍波罗蜜修得不错。」我说:「我不是修忍波罗蜜。」他问:「那你在这儿做啥?」我说:「我在等法师开口。」他一听很气。为何他会生气?因我在等他开口,禅和子在外行脚参访,所谓开口,是只有佛陀才能开金口。今天我在等他开口,就是请他为我说法。他生气的理由是,认为自己是一个禅和子,修禅的人好像是不讲理,不讲道理、方法,只要两腿一盘就可以了。最后他只好说:「我这小茅篷容不下你这位大菩萨,你离开吧!」我就顶礼离开。

  不久,他随后追来:「你找错了对象!我只是把关的人,我带你去见善知识。」见着了那位善知识,他也一句话不说,盘腿端坐着,把关的人也走啦!我只好盘腿坐在他旁边。如此三天三夜,好似在比赛谁能坐得最久,最后他说话了:「你已得道,可以下山啦!」我答:「我的腿子功夫虽不是很好,但三天三夜仍不够。」他说:「那你还要坐多久?」我说:「今天我来这儿,不是跟你比腿子谁坐得久,也不是坐禅,我是来参访善知识的。」他说:「你想问什么?」我就举一禅门公案问他:「有一瓶子,在瓶内养了一只鹅,这公案说不可把瓶子弄破,也不可把鹅弄死,却要把鹅弄出来,我不知该怎么办?」他便学景德传灯录,叫我某某,我应声曰:「阿弥陀佛!」他即说:「鹅出也。」我向他顶礼后就离开;他随行说:「你说的这个公案,其实我也不懂。」那些公案该如何呢?在讲堂上课时,也曾提及此公案,要大家回去动动脑,最后就此公案,我曾论及四念处和四禅八定的问题。刚刚我已说过,一个问题的发生,不是只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并把问题化解。我再举另一公案:「空中有一颗明珠,请问用何法可得手?」其实方法很简单,你是如何挂上去的,就依此法而得之。若不能挂上去,那空中本来就无珠可拿,自然无法可说,这就是禅。

  我们再回到先前所举「找白云」的例子。他来找我,我站在他面前,他不认识我,我不愿直接告诉他什么,而说「天这么黑,风这么大,那来的白云?」如果你自认是位禅行者,面对我所说的话,当这个问题发生时,你是去找答案呢?还是该去运用思想?想想我为何如此回答?其实我是在告诉他,天黑风大,不是没有白云,只是看不见。现在我站在你面前,你不认识我,白云,所以在白云面前找白云。你说禅在那里?

  我们必须运用思想,才能发挥智慧。当此问题发生时,我已告诉他答案,化解了问题,他还改口说要找这儿的住持,明明白云就在你面前,只因天黑风大,你看不见。如果你肯运用思想,自然就能发挥智慧。我们再看喝水、吃饼的问题,学禅的人,「茶饼」在禅门中意义与一般不同。例:有人去参访禅师,禅师问:「你从那里来?」你回答从那里来以后,禅师会说:「喝茶去」或「吃饼去」。这在禅门中是两件大事。喝茶吃饼又有何意义呢?直觉的,我们认为可能是口渴肚饿,但禅者的认识就不同了;「喝茶去」,是你想来此参学,先去尝尝这里的味道。什么味道?这儿的水怎么样?(要注意此水并非一般普通的水。)「吃饼去」,是你可以住下来,有饭给你吃。(前者是仅可在此参学。)我告诉来访者:「茶也有了,饼也有了,你有何意见?」他竟说没有意见,那他来找我作什么?第二天早餐后,我问他:「吃饱了吗?」第一次他客气回答说:「吃饱了。」,当我再度问:「你『真的』吃饱了吗?」难道不能引发他的思考吗?我们以吃而言:是否仅把饭放进肚内就可饱了呢?是否吃很多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就饱了呢?其实只要能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就是饱。再说,一餐吃饱,下一餐是否还要吃?今日吃饱,那明日又如何?所以我说:『真的吃饱了吗?』他竟回答说:「我不会客气。」可见他未运用思想,表现出他的智慧。所谓禅,是当问题发生时,要能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而思想的内涵是依个人的知识经验,发挥出他的力量,将问题化解。就好比人家毁谤你,你会伤心难过,这种心情其实不该存在,既然是毁谤,并非事实,本就不该难过,如果真有此事,你就该悔过检讨。因为以自己的立场去看是毁谤,别人可不这么认为。人也就是这么活着,常为眼所见、耳所闻的而烦恼,其实以禅来说,是跟自己过不去,也就是自寻烦恼。

  我们既知禅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思想是有其内涵的,那要如何去表现呢?通常有的禅师不用言语,而用动作来表现,有的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表现。请看我的手势。这是什么?大家一定回答说:「是OK的手势」这个答案是否肯定的?「不一定」。再看这是什么?「是手掌。」再看这是什么?「是拳头。」禅师常以这些手势互换来问你,其用意是不要你在拳头、手掌上打转,这时如果你能去想一想,以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答「手」。他怎么变,纵使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仍离不开如来的一只「手」。一只手再怎么变,仍是手。手掌也好,拳头也好,手指成一二三也好,仍然是手。我们人常依眼所见、耳所闻的自我意识,在事物的表相上打转,禅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我们一针见血,把握住它。

  所以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去计较、执着,而是要去认识、了解问题,如果只是计较、执着,那是在找答案,不可能化解问题,因为答案中仍有问题,这话怎样说?我再举例:譬如一张四方桌,锯掉一角,还有几个角?答案仍有很多。但以禅的观点来看,一张桌子好好的,为何要锯掉一角?这与打死树上小鸟的问题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人就是常在所见所闻的外表上打转,于佛法上就叫做无明,也就是不明了。我们常在无明中过日子,(无明就是迷惑)就如前言:「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一样的无明。照说了解后,比较好沟通,为何反而离开呢?这就是禅的思想,所表现的自然也不同。

  在台湾,我虽自称为禅师,却很少跟大家谈禅,但也从未离开过禅而说法,因我强调的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在佛法中常会提出许多典范,来告诉我们如何照着做,如正念、正思维……在一个「正」字标帜的前提下,提出许多的道理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去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所以谈禅,总是以智慧而希望得到圆满的结果,其实不只禅法如此,于佛法中,学佛皆是学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化解问题。可是这也会形成另一反应,难道只有学佛,才能有智慧吗?那倒不是,但也是。此语岂不模棱两可?毕竟我是禅师,说话可能比较怪些。为什么是,也可能不是?为什么不是,也可能是?任何事都是如此。譬如我们人与人之间,常常说我和你最好,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你不可告诉别人。其实他也有最要好的人,他也如此转告他人,所谓「墙有缝,壁有耳」,墙在那儿?壁在那儿?一旦此言一出,马上传遍各地,而传话者皆是说话者所认为最要好的朋友。如此一来,有心事是要告诉别人呢?还是把话藏在心底呢?不是。而是你必须先面对问题,为什么要告诉人家呢?可以不告诉人家吗?告诉人家的目的何在?其实禅就是一连串的「为什么」,你如能把这些「为什么」弄清楚,禅就显现出来了。

  「悟」有小悟、大悟,「悟」到最后要「究竟」,这就是禅门中所谓「平常心即是道」。但禅所说的运用思想是要有内涵的。再举聚沙成塔一例来说,人人皆知聚沙可以成塔,可是有谁会在意我是否有沙子?若无沙,又如何聚之成塔?禅是佛法之一,佛法是觉悟之法,是能帮助你觉悟的道理方法,当然这是有价值,不会造成伤害的结果,能以此为先决条件才可。例:佛法中谈精进,说「道如逆水行舟」,必须以手划桨,绝不可停。也有人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但能直得了吗?若桥差,船结实,桥不被撞垮吗?若桥结实,船结构差,船岂不被撞碎?这些问题能不考虑吗?「想」,一定要依于佛法五蕴中的想,若依自己,不管是感性的或理性的想,皆不离于自我意识。如果能客观的,以…

《禅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做个修行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