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修行人
我们昨天晚上介绍怎么去面对问题、认识问题、了解问题,而后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可是一旦对问题有所发现,发现到它的一些渊源,或者彼此间的因果关系时,我们该怎么办?所以紧接着,今天晚上就是要跟各位介绍如何做个修行人。
这个题目的主题、理念,就是在当你面对问题有所认识、了解、发现之后,怎么样去将问题化解,也就是说,将你原有困扰的问题,让它不复存在,远离我们每一个自己。
当然,化解问题的本身,还是需要具备条件的。所谓的条件,事实上,佛法中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可是问题是怎样去慢慢培养它,如何把佛陀文字上的一些道理、方法,转换为自己的道理、方法,而去化解自己的问题。这可以说就是一个学佛的修行者必须具备,不只停留在认识和把握上,还要去实践它。所以我在此拟出一个主题,叫做「如何做个修行人」。
往往我们一般人会把修行的人摆在一个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位置,所以我们常常以为修行人似乎都是应该躲在山里、关房里、石头洞里,或者是一些偏僻难寻的精舍茅蓬或者是寺院里。认为只要是远离人群、出离社会,躲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过,属于自己的日子,而不管他究竟在做些什么,我们都认为他是修行人。也由于我们把「修行」应该去注意的一些条件忽略了,只是一味的想让自己孤立起来,所谓的远离红尘世俗,才算是修行。
通常我对这类的看法并不反对,可是似乎有一个存在的问题,当你远离人群,远离众生把自己隐居起来,不管你在从事什么样的修养工夫,的确,你会保持不仅仅清净,似乎好像连自己的智慧也骤然开了,甚至于已经觉悟到什么相当的境界。可是,一旦离开了那个偏僻、孤寂、清净的环境,回返这个社会,回到这个充满了人的世界,当你再度面对人与事,究竟又能作得了多少主?也就是说一旦当你面对人、事上的纷乱,发生问题的时候,原本一个人躲起来时的那些修养用不用得上?
我们知道佛陀曾经以太子身出家,到处参访。参访什么?很简单,吸取众人的知识经验。也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吸取很多善知识的知识经验之后,他才有雪山苦行的因缘。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去苦行,一个人孤立起来。这个理念说明什么?很简单,当你要把自己一个人孤立起来,做所谓的修行,请问你,修什么?修些什么样的内容?参究什么样的问题?面对的又是什么?
所以我们常常把释迦牟尼佛的雪山苦行,当成一个样版前提,而不计他以前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去吸取他人的经验。至少大家都知道,善财童子曾经做过五十三参,参什么?他是参访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内涵,拿来做为自己道业上修养的一些借镜蓝图。换言之,一个修行人只把自己孤立起来,并不表示你已经是在修行。因为你只是一个人孤立,在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凭借可以帮助你去修行?
现在我们把「修行」两个字,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你就可以联想很多。所谓「修」,就是改正或改错。把自己的缺失修正过来,那就是「修」。什么叫做「行」?就是指你的行为,因为我们人的行为难免有所偏差、错误。因为依于自己的自我意识,总是会产生若干偏差或错误。
只要依于自我的意识,往往不是落于感性,就是太理性。在世俗之间,一个人太过感性的话,我们会奉劝他能理性一点;那一个人太过理性的话,我们希望他感性一点。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一个建议:说如果人能在感性与理性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话,那就好办事了!这在佛法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感性与理性本来就像一个小孩子玩的翘翘板,它不可能平衡,因为我们是人,是人总是不偏于感性就偏于理性,总是一边高,一边低。也就是说,一个翘翘板,我们要使它成为一个平行线,没有高低,并不表示那个上面有人或者是没有人。如果我们肯定翘翘板上面有人的话,即使两个人的体重相同,它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平行、没有高低的现象。
所以,佛法谈人于自我意识中,并不去说感性或理性的本身的好与坏,而是当你表现感性的时候,为什么要表现?而表现的时间、因缘适不适合?于你所面对的人与事合适否?当你理性的时候,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佛法并不刻意强调感性、理性的任何一边,何者为优,何者为劣,问题是在乎「运用」。
可是,我们也不能够以世俗的观点说:反正感性也好、理性也好,运用之妙,从乎一心。其实那是不能的,当一个人过于感性的时候,必定他自己已经不能控制自己了;当一个人太过于理性,他一定显得冷酷无情。那么我们怎么去运用它,产生它的妙用?这是人很难把握的。所以今天晚上,我们就以「修行」来谈,一个自我在现实生活当中,面对人与事发生问题的时刻,我们要怎样去探讨它,而能认识、了解,甚至于能有所发现;当然最要紧是如何去化解问题。
刚刚我提到修行两个字,很简单,连贯起来说,就是当我们人的行为表现,如果有了错误偏差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修正它。这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事实上,我们会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当你的意念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把你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所谓自我能够掌控?如果你的自我不能掌控,那你面对的问题,所谓主观、客观也只是一个高低上程度的差异。至于错了没,有没有偏差,在主观意识之下,几乎很难去确定。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使有两个人在那里谈论一些是是非非,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好像可以看得很清楚谁是谁非。可是,一旦当自己成为当事人的时刻,在是非发生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像原先旁观者一样保持那份冷静超然,
看得很清楚?何况是非的本身,我们如果去探讨,会发现一个问题:当两个人站在那里分别争论孰是孰非的时候,甲或是乙都说自己是「是」,对方是「非」。甲辩说自己是、乙是非,乙呢?也强调自己是、甲是非。我们绝不可能发现,甲认为自己是「非」、乙是「是」,为什么?如果如此,争执是非的局面也就不成立,也就根本没有是非可言。问题是,每一个人都强调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是」,别人是「非」。即使战胜了坚持了自己所谓的「是」,一旦发现自己认定的「是」,结果是「非」的话,到头来还是有理由去掩护自己,会说一句话,怎么说?「我怎么知道会这样。」这就是人的通病,即是偏差,也就是错误。
佛法并不在分别这些「是」、「非」或者偏差错误,而在乎应该怎么去把握。佛法告诉我们,不管所发生的结果是那一方面,你都需要秉持面对的勇气,不是什么客观的条件,而是依于什么规范,做为人的要求。这些规范,不是说大家认为如何就是规范。这个规范,它所要求的结果必定是好的,必定是利益的,也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饶益功德」。所以佛法本身并不在于它的过程如何,而是在乎它的结果是不是饶益功德。
从佛法的这个观点上,我们就可以发现,不管任何一方面关系到人或者是事,所产生的结果是是也好、非也好;对也好、错也好;其实在这所谓的器世间-人的世界本来就是相对的世界,也可以说世间的法都是相对的。佛法它是告诉我们,当你面对这些相对法,如何去突破,显现它的绝对。
以世间法而言,只有相对,没有绝对。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美与丑。究竟什么算是美?什么算是丑?比如说,摆在讲座上的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那你说,以颜色而言,那一种最美?谁也不能肯定。只要肯定都是自我意识。「我认为」,一定都是这么说,那也是由于只要每一个人有一个各自的「我」,就有必然不同的我意识、有我的看法,或者是说我的感受。
也基于人的本身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所以在面对美与丑的时刻,还是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喜恶去面对美、丑。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有这些话:这个人很漂亮、很帅气,可是他的德行并不好;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一些人长得虽不美丽,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说既然有外在的美,也就同样有内在的美。当我们以人的立场,面对人无论男或女,你的第一个反应、第一个感受所选择的,究竟是着重表面、还是内在?当然还是以表面做为你的第一种视觉上、听觉上的肯定。
因为内在的只凭视觉上、听觉上是不能把握的。也由于这些身为人难免有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发现人的内在美,已经是比你原来只从视觉、听觉上的时间距离差上一截,因为你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说吧,有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别人却能拥有,我们往往会有一个怎么样的想法-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当自己也有的时候,刚开始也很得意,时间久了,也会觉得不怎么样。
为什么人都有这些偏差错误,以自我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因为我们人都是根据以眼睛所见、耳朵所闻,去面对问题。所以我们常常误会一个人,却不认为那是误会,反而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亲眼看到的就是如此!
各位不管是从任何一个媒体,例如电视上,也常会发现这么一些可笑的事,什么事?比如说,当一位妇女,在打一个小孩,或者骂一个小孩的时候,这中间有路人经过,这路人第一个直觉的反应是什么?一定是说:这个女人怎么这个样子,欺负一个小孩。这时自己的意念就立刻产生,根据你所看到的、听到的,的确摆在眼前是一位妇女在骂一个小孩、打一个小孩,可是你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一旦发现原来那个是母亲,那个是她的儿女,很可能你自己会感觉,我怎么这么糊涂。
当然以最近这些年建立起来的儿童福利法,即使做父母的,也不可以虐待自己的子女,似乎打啊!骂啊!都不应该。在这种情形之下,学校常常要求家庭、家长要多照顾孩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而往往家庭里面认为孩子求学,是由学校去教,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如果我们都站在自已的立场,以自我意识…
《如何做个修行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