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

  今天有人问我:「师父你从那里来?」

  我说:「我从关庙来。」

  「关庙?岂不是寺院打烊啦!」

  「不错,今天千佛山讲堂的庙门是关起来,因为我来到了这里。」

  在台湾几十年来,我很少在外面做专题性的演讲,问题不在于愿不愿意,而是关系到佛教所说的「缘」。

  究竟什么是缘?你我有机会彼此见面,便是缘。佛教讲「广结善缘」。想要

  广结善缘,到底拿什么来结缘?

  今天我带了什么来?你们又准备怎么接受?可能你会说:「你如果能拿得出来,我们就能接受。」我们不妨来谈一谈「看破、放下」,当你说「放下」一语时,你是叫谁放下?为什么叫他放下?他手里拿着什么?如果手里没有东西,你叫他放下,到底要他放下什么?如果手里没有东西,是否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了?这其中有个问题是我们常忽略的,我们希望人家「放下」,但很少说自己「执着」了什么?只是平日见到他人不欢喜而烦恼,我们就叫人家放下,可是却很少联想到自己,返照自己到底执着了些什么?

    现在的社会离婚率很高,一般世俗流行两句话:「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

  分开。」你有没有思考过,了解后,应该比较好相处,为什么彼此了解后,反而

  要分开?但时下所言,因误会、认识不清才在一起,现在我已搞清楚啦!他的问

  题实在太多!所以我们才分开。但你是否曾想清楚,下次你会不会再因误会又在

  一起呢?正当感情冲动时,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可是当第二次感情问题又迷惑你时,会不会又因误会而在一起呢?我们人就是如此,常常因误会又吵又打,其实人在一起,只是一种接触,这种接触是依于我们眼所见、耳所闻的去认识分析确定一切,彼此之间做沟通,开始如此,融洽时亦如此。为什么有问题时不能呢?

  就如跑去菜园子,只看到满园翠绿肥沃的青菜,却很少注意旁边的粪坑;如果没有粪坑,哪有满园绿油油的青菜?

  我们人便是如此:只是执着于眼前可以接受、面对的事物。但是这些事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却很少去想一想。所以人往往依于所看、所听的自我意识去表达自己,结果可能问题就出在没有冷静去看清楚,仔细去听清楚,好好地想清楚。

  譬如幼稚园的老师教小朋友学算术,一加一等于二,小朋友回答说不懂。于是老师随手拿起桌上的苹果说:「一个苹果加上另一个苹果,不是两个吗?」这时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只想要一个苹果和一把刀。」如果你是那位老师,你会如何做?可能你会直觉的说:「这个小孩不好好学习,只想到吃。」如果这位老师有耐性的话,说:「我给你一根棒子,要不要?」小朋友可能回答:「老师,棒子是打球用的,不能拿来打苹果。」此时请问,老师又会如何想呢?放学时,老师可能还会向家长告状:说小孩不肯好好学习,只一味地想到吃。返家后,家长一定会责问孩子:「为什么要和老师唱反调?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只想到吃?」一连串的「为什么」全都出来了,小孩子因家长问他「为什么」,便把事情经过全盘说出,这时家长会说:「谁叫你只想到吃!」这种事发生后,可能这位小朋友以后对学算术会没兴趣,甚至视上学为畏途。

  今天我举此例,「禅的智慧」在那里?老师教孩子学算术,不一定非要「一加一等于二」不可,如果能改变一下方式,当孩子要求一把刀时,就拿起一把刀子和一个苹果说:「桌上本来有两个苹果,现在用刀子削皮吃掉了一个,还剩几个?」我想,小朋友一定满欢喜的回答你,「禅的智慧」就在这里。

  可是我们一般都是依于我们眼所见,耳所闻的自我意识,去肯定我们所见的一切。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今天我只是说明,生活上常常有些小问题,却造成毕生的困惑,甚而造成一些伤害。

  如果大家学习佛法的话,都会知道学佛的大前提是戒定慧;通常我们都把戒定慧做教条,以为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戒」主要的目的,是不侵犯别人,当你会犯错时,先考量一下,你现在所见、所闻、所做,会不会伤害别人?如果能先提起这份戒心,就不会伤害别人。「定」是不乱,当你情绪激动会乱时,能做到不乱就是定。当然,要不伤害别人,能临危不乱,便需要有修养。而禅的智慧在那里?我给它诠释为「运用思想,发挥智慧。」也就是运作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去面对所处的人与事,然后去发挥智慧,化解问题。当然要化解问题,必须有智慧作后盾。所以佛法不是有了问题才去寻找答案,禅亦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寻找答案,答案中还是有问题。

  所以我们谈禅,不一定要谈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文殊菩萨说佛陀说法

  已毕,迦叶尊者回报以微笑。如果说这是禅的源起,对于此事,你是否感到疑惑?

  当时你在场吗?佛陀是拈何种花?文殊菩萨为何说佛陀已说完了?为何佛陀自己

  不说?如果你说:这就是禅呀!我说:你是糊涂、是无明。可能你会说我叛逆,

  对于禅的源起竟如此说。但你要知道佛教所谓的源起是「无始」,不是「有」的源起。

  从前一度我曾现头陀相,有一天中午休息时刻,坐在三宝殿前的喷水池旁,有一居士见到我,他并不认识我,对我说:「你是否想出家?」我答:「曾有此打算。」他说:「我认识此寺的老和尚,可替你引介。」当时我没揭穿他,只反问他:「你想出家吗?」他答:「很想!但目前我责任未了。」我再问:「你何时责任才能了?」他一惊说:「这是谁教你的?」我答说:「是僧宝。」他说:「那你一定有师父?」我说:「任何学佛者都有师父。」他又问:「你的师父是谁?」我说:「我刚刚已说过,我是到这儿来玩的,到人间,都是来玩的。」

  我再举个直接关系到禅的例子:有一位学禅的自认境界很高,他是著书的学

  者,把书寄给我,并与我约好会面的日期;那时我住彰化大城,位于西海岸,正值东北季风期。那天过了约会的时刻,晚上我较晚睡,听到有人敲门,我应门,

  见到他,我问:「你找谁?」他说:「我找白云。」我答:「天这么黑,风这么大,那来的『白云』?」他急忙道:「不是,不是,我是找这儿的住持。」我说:「我就是。」请他进来,随后我倒了杯水,拿了些饼给他,问道:「茶也有啦!饼也有啦!你有何意见?」他说:「没有意见,我倒是想问你,寄来的书看了没?」我说:「看过了。」他问我有没有意见?我说:「没有。」第二天早餐后,我问他:「吃饱了吗?」他说:「吃饱了。」我再问他:「吃饱了吗?」他说:「吃饱了。」我再问他:「真的吃饱了吗?」他答:「我不会客气的啦!」以一个禅学者而言,打他进门开始,我就一直跟他谈禅,谈到第二天,他仍是那一套,因此我想,他很想发挥智慧,不愿运用思想。因为禅是运用思想,于你表现的时刻,发挥出智慧,才谈得上禅,如果他想发挥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把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请问禅从那里来?

  目前社会一提到禅都比较兴奋,但提及禅的概念,以为两个腿子一盘,眼睛

  一闭,即所谓的「坐禅」。其实禅是坐不出来的。所以不要把禅认为遥不可及,把它看得很玄妙。我们常说「平常心即是道」,「是什么道?」即是「禅道」。为什么说是平常心?刚刚跟各位所提的这些小事情,都是身边随时可得,问题是你把握了些什么?如果你能有所把握,就表示当时你运用了思想,曾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整理,表现出一份有价值的结果,便是禅。佛法讲饶益功德,饶益就是有价值;加上功德二字。功是力量,德是一种修养。能依于修养,表现出一种力量,让人觉得有价值,那才算是饶益功德。禅的本身是针对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针对自己面对人与事的时候,你的思想意念会发动,一旦发动时,你必须注意你计较、执着些什么?是人,当然会有计较、执着。如果能以禅的方式去面对,你就会进一步去认识、了解你所计较、执着的。

  先前提到「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当问题发生的时刻,你只是计较、执着呢?还是面对计较、执着,进一步去认识、了解?若你曾如此做,我可以说,你至少具有禅定的基础功夫。但有基础功夫尚不能解决问题,你还必须去认识、了解,清楚你的自我意识有多少,即是你的计较、执着有多少。所以当你面对计较、执着,去做认识、了解的时刻,你必须要有所发现,发现你所计较、执着的是否有改变?如果能有所改变,当然必是有所发觉。这些发现即是禅门所讲的「悟」,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我们人本来就如此,常常凭自己眼所见,耳所闻去断定,认为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难道会错吗?现在你们亲眼见到我,亲耳听到我说话,你们认为我今年几岁?如果我说近八十岁,你相信吗?你可能认为我胡说,的确,我是民国四年出生的。所以我们依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也未必可信。

  话说回来,我们日常生活并不能离于眼所见、耳所闻,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办呢?所以禅的智慧就在告诉我们,要去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思想是要有内涵的,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出来自己不够,可借助别人,依于知识经验比我们丰富的人,向他请教。当我们面对任何问题,不可否定我们眼见、耳闻,必须要先面对问题,再去认识、了解,不可只是计较、执着,这时必然会有所发现。如果只是面对别人,把问题摆在别人身上,就常会口出怨言:「要不是你,我不会这样!要不是你,我不会那样!」遇到不好时会如此说。但是好的时候,为何不如此说:「要不是你,今天我不会升官、发财呢?」把不好的,全推给别人,好的,理所当然归于自己,其实这都是自我意识。如果你能以「禅」的态度去面对人与事的问题,自然会提高警觉,不会只是寻找答案,自寻烦恼。所以佛法强调要化解问题,不是寻找答案,禅是以「平常心而言道」,其真义就在这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这自我意识…

《禅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做个修行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