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着,不以强烈的自我意识面对人、事。这要靠平常于「我」的行为真修实养,修行是修自我的行为。
禅门里说「明心见性」。「明心」的「心」就是「我」,「见性」是能见佛性。「见」还有另一种涵义,即显现的「现」。也就是说,如果于自己的「我」能够明明了了,并如此地终其一生,最后佛性自然也就显现了。
经典中常有「佛性如明珠」的譬喻。这个譬喻的关键在于佛法,不是明珠,明珠只是个物质体。可是,既然佛性有如明珠,何以佛性不能显现?因为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太多,犹如污垢覆盖了明珠。
如果说,明珠是佛性,污垢是业,只说对了一半。污垢的确是业,但明珠非佛性,明珠的光泽才是佛性,由于脏污掩盖了明珠的光泽,所以佛性不得显现,否则如果只是个珠子被脏污覆盖,与自己何干?佛性的本质、本体是「空相」,不是物质体,可空相不表示什么都没有,空要从「有」去发现它本质、本体的究竟。
明珠,于佛性而言,指明珠的光泽。但为什么以明珠的光泽形容智慧?如果没有光,就看不见,将陷于无明、迷惑、烦恼之中。光泽显现了,才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觉悟之性由之显现,而佛性也就是觉悟之性。
欲明心见性,须从自我着手,首先要做到冷静、客观。如果过于理智,不妨多增加些感性,太过感性,就增加些理性,但不是像世俗所说:在感性、理性中间找个平衡点。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感性、理性之间像翘翘板,其间不可能有平衡点,即使是翘翘板的中间,也不过是个立足点而已。
人往往在某种环境下偏于感性或理性,因此佛法提醒在这时刻好好的调适自己,调整偏执,这就是修行。每一个人的「我」必然要与现实世界的人或事打交道,难免发生一连串的问题,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要调适「我」。
欲明心见性,须「修心养性」,依以上所谈的方法去实践,不论是波罗蜜法或戒定慧、或五戒,从这些方法中修行,但不能就此当作法门来修。数百年来,佛门中一直有个「某某大德一辈子就修一部金刚经或其他某部经典」的强调之说,似乎抓住了一部经典,终日诵念、读想、思考,以至于注解,就是修行的法门了。其实,所谓的法门,先要从它的意义上了解:「门」是个障碍,想要打开它,看见里面的真实面目,一定要有方法,这些方法就是佛法平时提到的一些重点,慢慢地学习它,自然可以愈来愈熟习运用;不过,要从身口意着手,才能形成修养。即使是个保险柜的号码锁,都有它左转几圈、右转几圈的方法,方法就是知识经验,靠平常慢慢累积,不只有经典上说的才是。
世间的知识经验,或佛陀说的、经典里记载的知识经验,都只是「智」而已,善用使之发挥成为力量,达到利益性的结果,从而显现的「慧」才是佛法。所谓离苦得乐,不是逃避苦、害怕苦、拒绝苦;真正的解决之道是面对苦,最后能不以为苦,并化解苦。就像家庭派对或机关团体开舞会:事前的准备,兴致勃勃;舞会中,得意忘形、乐在其中;舞会结束、乐完了,接着就是苦。舞会中吃的、喝的、场地布置的,都在短暂的快乐过后结束了,宾客离去、只剩主人慢慢的处理善后。
不错,它的过程是十足的乐,但整体来说却「苦多于乐」。乐,很快就过了,剩下的是更多的苦。甚而事后如果听到参加的人说:「哎,这舞会什么都好,就是某些地方不理想……。」听到这样的话,心更苦了,说不定你的心也跟着抱怨起来:「我费了那么多的心思,还招惹了这样的结果,真不划算。」可是,人生本来就是如此!
人生的生老病死,「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诞生以至到死亡以前,接触到的一切都是「生」的问题,过程中少不了病与老死,种种现象都是苦。可是难道人生没有乐吗?的确,人生不是完全没有乐,却是暂短、非永恒的「世间之乐」,而佛法谈的乐是恒永常性的「常乐」。
或许会有人问,如何才能保持处于「没有苦,只有乐」的状态?可是佛法不是给个方法,照着去做,就解决问题、一切成办了。佛教是提出道理方法为问题作分析,然后化解一连串的问题。如果不能把握这个重点,则学佛到最后,可能一辈子到处寻找法门、勤修法门,却是不务正业。
在家学佛者如果不能对自己的事业、工作,应尽的责任、义务,以及权利清清楚楚,生活将大打折扣。所以有的人将多半的时间投注在法门修学上,念佛修净土、习禅学禅定,或行修密法,精进有余,可惜不务正业,忘了应在身口意上自我修养。又即使在身口意上面下了工夫,可是周遭的人感受如何?如果自认为这么做对自己有帮助,对身边的人有没有帮助?
世上有很多夫妻是一个学佛,另一个不学佛;学佛的常挂在嘴边说佛法有多好多好,可是另一半会说:「佛法好在哪里?既然学佛这么好,为什么你的脾气还是那么坏?习惯还是那么糟?」可见,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为,使「不好的」愈来愈少,使身边的人感受到自己因学佛而变得愈来愈好,这才是真正的好!所以,与其刻意的在言语上告诉他人佛法有多好,倒不如从佛法上老老实实地行修,表现智慧和修养,否则即使说得再多、一再强调佛法好,结果所表现的是一大堆问题,这叫周遭不学佛的人看在眼里,看你学佛学成这个样子,等于没有用。
开发自我,不是自认为好就好了;能使身边的亲朋、同事、同学感觉你愈来愈好,进一步还想知道你在哪里学佛、学些什么?怎么会变得愈来愈好?甚至想主动找你学佛,才是以修养影响了别人,这比口沫横飞说一大堆还管用。这种修养从何而来呢?从修行上逐渐累积而来!别以为这么说好像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装模作样只是一时的,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真正的修养却可以随时随处表现无碍,即使在人事共处上遭遇考验,也都能表现出智慧,所以真正的修养是没办法夸张、吹牛的,因此我曾说世界上有几件事永远骗不了人:一者是财富,你有多少财富?再者是修养,你的修养有多少?第三个就是智慧。这三者,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
不过,话再说回来,我对吹牛皮的人从不戳穿他,因为吹牛说出的话如果能够长久地维持继续,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同时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如果一个人说他「有钱」,他能不能做到经常维持「有钱」,甚至愈来愈有钱?有的人没有过出国的经验,听别人谈异国见闻也凭着平常从媒体或书本中得来的一知半解和别人聊得天花乱坠,甚至吹起牛来,说:「这个世界我早就走遍了!」其实那个地方他从没有去过,他不过是看了介绍当地的节目,或曾经对着这一类的书本神游。
记得有一次我在谈话中提到自己早期曾到美国、在黄石公园游了七天还没有玩遍,对方由于不曾去过美国,不了解黄石公园的情况,所以只听到「公园」两个字,就以一般公园的大小作揣测,马上说:「这表示你没去过美国,哪有黄石公园玩七天还玩不遍的?」事实上,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公园,随便提出一个来,都没办法拿自家后花园或前庭院子的范围与之相比拟,更何况是所谓的国家公园?!这刚好也说明了自身不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须从修行中完成修养,才能成为智慧,否则将是佛法中所谓的所知障,而「所知」之所以成为障碍,就是因为「所知」不完整,所以学佛行修要求解行并重。
「解」就是知见,指知识经验;「行」是将知识经验付诸实行,于现实生活中认识、了解、体会、发现。可是,谁去认识、去了解?是谁要体会、发现?当然是学佛者的那个「我」!所以说学佛修行永远是自己的事。但有的人尽要求别人是佛菩萨,自己却不在乎当个众生。他们对别人要求完美,挑剔别人:「你是个学佛的人还这样子……,你看你这个出家人一点修养都没有。」却不反行要求自己,宁愿停留原地当个众生。
学佛是为自己,可是人都难免犯这种毛病,所以佛教才提醒「返照」。要学佛的人在看见别人缺点的时刻,反过来照见自己。有时候一件事处理得不理想,旁人会批评主事者笨,可是如果让这个批评别人笨的旁观者处理,结果又如何?说不定更糟糕,说不定他自己比别人还更笨。学佛是为了自己,直待自己具备了修养,则可以依这份修养适时地帮助别人,所以先要从自己的身口意着手,慢慢调理以成为修养。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平常不一定要用言语去对别人说些什么,身体的行为却可以影响他人。当然,除此若还能加上言语的表现会更好,但是否真能更好,关键在于内心的意念。意念不经调理,身口必然随之起变化、生作用;意念调理得愈好,身口的表现才愈理想。
意念,从每一个人的「我」,也就是所谓的「心」而来。心,是主宰,主宰者是否能达到「好」,关系到平时从知识经验中的了解体会,是否从中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就是学佛修行!有了修行、具备了修养,才可以肯定是在「办道」。修行的目的,在于成就觉悟之道,而人之所以造业,是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不够,依自我意识我行我素,不调理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愈来愈好。又由于将自己的「我」放在别人身上,所以经常衍生问题。因此如果平常遇到了一些看起来不是自己造成的问题、却夹在中间蒙受伤害时,不要有所埋怨,还是要多想想:如果已经做得很好了,是不是还有缺点?能够这么时时要求自己趋向完美,自然可以慢慢变得有修养、有智慧,相反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夫,就不可能达到完美,这也是作什么因、得什么果的必然现象。
只谈因果报应,让人担心、害怕、恐怖,感觉日子愈来愈不好过,所以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就该时时警惕自己:要种「好」的「因」,以期盼将来得到「好」的「果」。人的世界有太多的约束,彷如大大小小的框框将自己框在里面不得自在。而学佛就是希望将这些束缚的框框逐一解脱,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学佛的方向,在行向解脱之余又找个法门、设个框框,将自己框起来。所以我常说学佛如果愈学愈平静、安详、快乐,就表示学对了。如果未学佛以前本来很好,学了佛反而不自在,表示学错了方向。
之所以要开拓自我,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潜力的获得,有道理方法,但不能搞错方向,所以学佛者要特别注意,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有些人稍懂一些佛法,就拿佛法挑剔别人,其实真正有修养的人看见别人的缺点时,一定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缺点,绝不是希望别人当佛菩萨,自己永远当众生。
所谓「心」为主宰,也就是「我」在主宰,因此于一切的行为,好的是自己,不好的还是自己,所以说造作是一种行为,可以成业,也可以修行成道;即使是「道」,仍不离于「行为」,还是一种行为。既然如此,同样是行为,为什么要造业,而不行道呢?现实生活中,一切关系人与事者,不论是事业、工作,或各阶层的环境,处处可以修养「我」、发现「我」,处处有佛法;一旦发现了法在哪里,「我」就有调适的机会!
所谓的觉悟,不是心灰意懒,不是像有的人自以为看透了,所以别人问他为什么学佛时,他回答:「唉,这个世间我已经看透了。」他真的看透了吗?世间是看不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台湾有很多佛像的制造都不错,所完成的佛像十分庄严,令人见了心生欢喜,可是我们未必看透了什么,反倒是制造佛像的人是否具备佛教正信的观念才是关键,否则有的制造佛像的人在佛像后面挖个洞,放进蝎子、野蜂、蜈蚣之类的五毒,再封起来,表面上如何看得透?看透的,只是表面上的金身,其实内里一塌糊涂,怎么也洞悉不了。不过,也有荒谬的供奉者主动要求放进这些东西,认为如此才灵感。佛家讲求清净,放进了这些东西,岂不是希望凶恶、狠毒?所以说,人要看透实在很难。
又有的人拥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可是那一口漂亮的牙齿可能是付假牙,所以说人不可能事事看得透,何况人生中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不是看不看得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不贪欲的问题;于欲,能不贪就很不错了。学佛须懂得如何把握,由贪欲而少欲,然后清净欲;从贪欲慢慢学习以至少贪一些,最后做到不贪,这就是修行。
修行,绝不可能一下子就看透了、可以不在乎了。即使只是寻常的三餐吃饭,看到某一道菜似乎很好吃都不免要多夹几次菜,但这也是贪的现象,只求自己的喜欢与满足就是贪!自己喜欢的,难道别人不喜欢吗?如果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却不在乎别人,终将造成伤害。所以我一再提醒,学佛的大前提在于「不要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因此最后要送给大家两句意义相当的话,不妨从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自己活得快乐一点,但也不要让别人不快乐。
91年11月28日新加坡演讲
《开发自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