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发自我▪P3

  ..续本文上一页电源开关那么的往左扳、向右扳,如此之简单,这必须从修行上面下工夫,脚踏实地的从身体、言语、意念的行为上着手。

   佛法强调「自我的调理」,提示从身体、言语、意念的行为着手,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无不是从身体、言语的行为发展出来的。身体、言语的行为,来自于内在意念的推动。换句话说,意念是种「力量」,身体、言语是「工具」;由力量推动工具,才有所表现。可见,现实生活不离修行,处处有发现自我的机会,可是这很可能只是一种分别的自我意识,所以需要藉自我的调理来达到改变。

   调理自我,涉及五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认识「我」的内涵,也就是「五蕴」──心的变化作用。例如人与事的问题一发生,引发了色蕴,从所看到、听到、接触到的种种,生起喜欢或讨厌的「分别」与「感受」,接着就会想到要怎么做!做了之后,完成结果。

   「想」是五蕴的想蕴。想到「怎么做」就是「行」,「想、行」的最后会得到「识」的结果,也就是经过认识而肯定的一个结果。

   例如口渴了,最好的方法是喝水。除了水以外,也可以选择其他饮品止渴,但这些都是世间的现象。佛法告诉我们的是:只要是能帮你止渴的方法,都是对的!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这时候的目的是要止渴,喝什么都可以。但是人就是习惯作选择,如果这时候倒一杯热茶给你,你可能会生气的说:为什么给我一杯那么烫的东西?

   可是一个真正有修行、有修养的人,不会是这样。口渴的时候猛灌冰水,冰水喝得愈多愈不解渴;这时心烦意躁,边喝边冒汗,连静都静不下来,意念中当然除了渴还是渴。相反的,如果喝的是一杯热茶,就算再渴都得耐心的慢慢吹凉它,每次只能喝那么一点点,边吹边喝,所以早将意念中那个「渴」的念头摆在一旁了,眼前就只有「慢慢来,吹一下,喝一下」的意念。

   这么来说,可能大家会想:这是佛法吗?其实修行也是这么慢慢来的!所谓「十字街头好参禅」、「平常心即是道」、「处处皆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那无非是要我们好好的发挥自我的潜力。每个人其实或多或少懂得一些道理与方法,也有些修养,但为什么一面对缘境就不能表现出来?听别人讲,好像自己都会,也都懂,真正遇到了却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就是平常我说的:有智无慧!不能将「智」发挥成为力用,显现出「慧」来。

   人的这个自我,要培养知识经验,丰富「智」的内涵,才能在面对人与事时,问题发生或烦恼生起的时刻,运用平常所累积的素材而化解一连串的问题。一旦问题化解了,显现的就是般若、就是慧,原先的问题即归之于价值、饶益的结果。所以学佛要把握的大前提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论身体、言语,还是意念的行为,都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使自己受到伤害。佛教徒一般来说几乎可以做到不伤害别人,却难保自己不受到伤害,甚至在别人亏欠自己的情况下还会一再找理由说:「唉,算了!就算是前一世我欠你的……。」这种表现只是佛教徒,谈不上修养跟智慧。

   有些人提出相同的问题来问我:「老师父!我参加了一个互助会,会头垮了,会也倒了,我还要不要他还钱?」我说:「打会也好,借钱也好,发生这种状况,对方怎么说都欠了你,当然该还。」乍听之下,他说不定觉得:「你这个老和尚怎么那么不慈悲!」其实他这么想也无可厚非,因为他的那个「我」在修行上还没有完成修养。

   佛法谈因果、讲求现实,也强调把握现在。有「欠」,就要「还」,不能自我安慰说「大概是前世欠他的,算了吧!」万一前世你不欠他,该怎么办?这一类的问题关系到佛法的智慧与修养。

   如果现在对方没有能力还,还是要告诉他:「有钱的时候一定要还。不能一次还钱的话,也可以采取分期的方式慢慢还,反正你欠我的,一定要还清!」绝不可任意推断说:「算了!大概前世欠你的,不跟你要了。」「不要」,这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的修行到达某一境界,要出离六道、超出三界,成佛成菩萨去了,那个欠你的人却说:「等一下,你还不能走,我欠你的还没有还给你。」那你怎么办?所以不要以为「不要了」就可以解决问题,更不要任意的用「过去世、前一世」的说法搪塞过去。那些关于某生某世的事,是未达某种修养境界的我们很难去理解的。摆在眼前的、记忆中可以认知或做到的事,才是可以把握、肯定的。

   佛法谈因果,这之中少不了因缘;谈因缘,也一定关系到因果。一般人只谈「一因一果」,谈「前一世种什么因,这一世受什么果」,却不知尚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关系。因果的问题非常复杂,这里暂且不谈这个,但至少要知道「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使自己受到伤害」这个原则。

   不伤害别人,这比较容易做到,如果还要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就必须具备修养与智慧。这些都是佛法的大前提,刚起步之初,难免不甚理想,或多或少有些缺点,不过,修行办道是一辈子的事,当你的缺点愈来愈少、身口意的表现愈来愈完美,以至最后能做到零缺点时,也就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圆」。

     所以学佛要把握一些前提、原则。任何的法门,都只是暂时的依赖,真正的修行还是要从身口意的行为上着手。现实生活里,每一个「我」都不断的在跟「他我」发生关系(这个「他我」包含人、事、物,以至于其他的),里边涉及许多因缘法则及因果关系。所以,如果只用单一的方式看,不能于其中普遍地深入认识,它的最后结果通常是「自我意识」或「盲目的听信别人」,那个「我」仍不能成为修养,因为自己从不在行为上调理、修正,当然在这方面也就不可能成为修养。相对的,不能成为修养,自然无从表现智慧。

   于戒定慧,不也是如此吗?很多学佛的人以为修行就是要「勤修戒定慧以消灭贪瞋痴」。可是为什么我说不可以用这种「对法」来处理问题?世间法是相对的,然而人的「贪、瞋、痴」的现象,若要有所改善、提升,唯有修养它!依戒定慧而从事修养!所以「贪」须依戒定慧而修养,「瞋」也需要戒定慧,「痴」还是需要戒定慧。除此之外,人不只有贪瞋痴的问题,至少我们知道除了贪瞋痴之外,人还有慢与见。

   「慢」是什么?就是傲慢;「见」有「我见、邪见」的问题。所以绝不是拿一个去对治一个,学佛不可以用「对法」的方式去面对,佛法也绝不是相对法!听我这么说,可能有的人会这么想:「六祖惠能大师语录后面不就有个「三十六对法」吗?怎么说没有对法呢?」别忘了,惠能大师是人,不是佛。我们要学的,是佛法,不是人法。之前我也特别提醒了,不要总是谈「某某祖师说……、某某大师说……」。学佛,就该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道理和方法。即使是我,虽然我学佛这么久了,你们还是不能学我。

   有的人看我年龄这么大了,不怎么显老,会向我请教养生之道,也有人因为我学佛很久了,希望我告诉他修行的简易方法。通常我会说:「很惭愧!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出家,以至修行成道,都还花了那么久的时间,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佛呢!」如果我有简易的修行方法,我不会现在还同一般人一样吃进去是香的,拉出来是臭的。所以有的电视、报纸等媒体报导或坊间传说,谈某人如何快速成就……,或说某人是菩萨再来、是现在佛……。听闻如此,我只能说「唉!如果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岂不是太笨了?相形之下,现在的人多聪明?」 

   真是这样吗?就算是肚子饿,吃一顿饭也没那么简单!即使有饭有菜,吃得肚子撑了,也不一定是「饱」。什么是饱?又什么是饿?关键在于营养。如果营养不够,吃得再饱再撑,还是「饿」。饿了,是一种病态;「饱」也不是吃胀了、那个自我意识的感觉,而是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均衡俱全。

   一旦感觉身体有某个地方不舒服,一定是某方面的营养不够。所以有些中医或西医的医师和我谈佛法的问题时,我会建议他们:「不是有什么病给什么药就好,应以菩萨的心肠、佛弟子的心态看待病人。要告诉病人,他之所以有病,是因为营养不够,并告诉他所欠缺的营养是什么?提醒他补充这方面的营养。」如果医师只针对某种病开药,病人吃了以后,或许这个病好了,可是治好了这个病,可能还会出现另一种病,最后还是在病里打转。但如果提醒有关营养的问题,告诉他怎么吃才健康,他可以减少病的机会。医师行医的目的,是希望他人有病时可以为他将病治好,并希望他不再生病。

   一般的医师只能治疗色身的病,但释迦牟尼佛治的是不受轮回果报的病,而且是彻底地解决,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大医王。他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里不可避免的现象,即使能离苦得乐也只是暂时的,还不究竟,除非不再到这世界上来受轮回。谈到这一点,使我想起有些人对佛教的质疑,他们说:「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们出家人一样,这世界不就没有人了吗?」听着这样的说法,有时候我会说:「没有人不是更好吗?!」

   其他宗教的宗旨和佛教不一样,可是其他宗教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种种的问题,而这个「人会来到这世界」的根本问题,最后还是要佛教的佛法才能解决。他们质疑:「如果大家都像出家人一样不结婚,岂不是没有后代子孙了吗?」可是,每个人都能出家吗?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世上除了佛教以外,也还有其他的宗教!如果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不结婚,会使人类绝灭,天主教不也有不结婚的修女、修士、神父?为什么没有人担心他们?人类绝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佛法发扬光大了,佛教也还存在有在家、出家的制度!

   这些现象,源于他们将「我」摆在自己的定位上,没有好好的去开发自己的那个「我」。开发自我,在于如何不将「我」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分别、计较、…

《开发自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