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发自我▪P2

  ..续本文上一页所有的有都已经进入空,也就是说在意念中没有我,没有我,拿什么去修呢?因为他在的没有物质的、精神的,我的存在,而完全定位于法的我,可是,它还是空的境界。

      所以,往往四禅定完成,进入到空处定,最容易着魔,着什么魔?色受想行识的五阴魔,因为他处在一切皆空,就会变成这样子;因此,空处之后要进入到识处,就是我们讲认识的识、或者唯识学的识;识是什么?是了别,要明了辨别,即是要明辨是非,不参与是非的境界。进入识处以后,可能局限于时间、空间,还是有一个范围,要提升到遍一切处,不管什么样的地方、人、事、问题发生,都可以做得了主。如此,并不表示完成了,因为什么?想,粗的现象可以做得到,还有细的,甚至于微细的现象,能不能做得到?这里面就要到达第八定,非想非非想。

      这里不作太多解释,只是谈禅宗修禅定的基本工夫,至于禅,我们谈到些观法,譬如说不净观、白骨观,谈这些观法,大家要了解,不要搞错方向,不净观一定是太过于执着漂亮、潇洒、帅气,或产生欲望,有这种欲望就是不净,观不净是什么意思?因为有这种执着,才叫你去观不净。如果这种执着,不会造成道的障碍,也不需要不净观;譬如白骨观也是如此,太过于执着,执着于自己的生命。

   当然,观法太多,至少在般若部里谈到,除了有八种想观,其实加起来应该有十六种想观。在这里不谈这些理论,只谈一些概念,而禅宗也不是一般人所讲的,修禅定就可以了。禅是什么?外表是静态的,内在是动态的,所谓外静内动。因为,他必须要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运用思想要有条件,就靠平常的修养慢慢形成的,何况要把自己的心性,磨到你没有火气了,没有自我了。

   至于修净土,昨晚提了一些概念,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够,必须要知道四十八愿里面的内容,还要搞清楚九品莲台,以及带业往生的问题,如果这些不搞清楚,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对西方极乐世界太陌生,对阿弥陀佛都是陌生的,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很多人说念佛愈简单愈好。

   譬如念阿弥陀佛,连南无两个字都不要了,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告诉各位,你拼命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在问你,叫我做什么?他一直在问,你始终不回答,因此,真正念阿弥陀佛,必须要加上「南无」两个字。「南无」什么意思?亲近他、依靠他;因此,有些人把佛法浓缩到比现在的速食还快,那并非正确的。

   当然,佛法里面涉及到的法门,有学理的,从学理中可以发现法门;也有专门的方法,从里面也可以发现法门;譬如说六波罗蜜,翻成中文「到彼岸」,如果加上前面的字,讲忍波罗蜜「忍」就可以到彼岸;而忍到彼岸做什么?从苦的方面,如果能忍就能到乐彼岸;概念上是对的,可是要了解,忍是一种方法,必须要懂得忍的方法,才能离苦得乐,才能到彼岸。

   又说「忍」,照世俗的可以忍,如果说自己没有搞清楚,佛法里面忍的方法,别人毁谤我、伤害我,我忍了,但还不能讲出来,讲出来都不是忍;话又说回来,很多人会因为我学佛,不跟你计较,我忍了,一次、两次……,十次还可以,到最后会冒出一句,真不象话,我已经忍无可忍了,那叫忍的方法吗?

   因为不懂忍的方法,只知道忍可以到彼岸,而忍是要安忍,如果自己的心性,或意念,不能安定下来,怎么忍?那叫压迫自己、抑制自己。六波罗蜜是六种方法,关系到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障碍用这些方法可以突破,离苦得乐,照着这种方法去做,就会不以为苦,还能得到快乐,此快乐是法乐,佛法之乐,所以六波罗蜜,真正讲的是六种方法,这六种方法可以帮助你离苦得乐,到彼岸要这么去认识。

   六波罗蜜,只是个基础,般若经里面谈到有十波罗蜜,九十波罗蜜……,从粗慢慢发展到细;像受戒,在家居士刚开始受五戒,慢慢受菩萨戒,又像出家的戒律,那么多的戒,也是从粗的,基本的戒,慢慢愈来愈细。

   佛法由粗到细,譬如烦恼来了,有方法至少可以沉得住气,因为它绝不会无缘无故生起烦恼,一定因人、事,而起烦恼,如果平常在修行上面下工夫,具备了一些修养,当人或事,引发烦恼时就比较能沉得住气。

   谈戒定慧做什么?戒是因为人会造成违犯、侵犯,这种侵犯是什么意思?会造成伤害,所以需要有戒,翻成白话是不犯为戒,也就是不会去侵犯他,不会造成伤害,就是学戒守戒。

   定是不乱,譬如说,烦恼快起来了,首先要能定得下来,不要使自己乱了阵脚,而且不要马上去反对或对立;所谓反对、对立是什么?反对是去拒绝对方讲的,像你错了,不可以这样,不应该这个样对我,然而,不能这样就算了?需要有智慧去处理这些问题,烦恼才不会生起。

   学佛是学戒定慧,学了它,可以达到无漏的境界,可是,我们常常喜欢自作聪明,拿戒定慧对付贪瞋痴,这是昨晚所讲的,戒定慧是武器,贪瞋痴是敌人,拿武器去打敌人,去消灭贪瞋痴,常常有人讲,勤修戒定慧,消除贪瞋痴,这不是佛讲的,而是人说的。戒定慧是从修行,完成修养而得到的;贪瞋痴是业,也是造作而成的。因此,戒定慧绝不是拿来当武器对付敌人用的。

   所以,修个法门,学了这法门以后,这辈子就守着这个法门,在家学佛没有那么啰嗦,他是最简单的,譬如说戒定慧,每天你的戒,不一定守得很严谨,可是,至少你每天都学着做,那就不得了了,像五戒,每天都学着做,就已经不错了。

   譬如定,如果在家居士,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外,剩下来的时间,如果有三分钟到五分钟,能够完全静下来,不只是粗的没有了,连细的意念,都不会产生了,那是位大修行人,可能会认为太夸张了吧!三五分钟不是很简单吗?如果不相信,大家回去试试看,让自己静下来,闹钟最好不要有滴答声,设定三分钟或五分钟,为什么?因为听滴答声,也可以听个三五分,那就不是修行。

   智慧的慧可以说是从,多看、多听、多问,所慢慢形成的。佛法经典上谈智慧,它是两个东西「智」叫阇那,翻成中文是知识跟经验。世俗也有智,也就是世俗也有知识经验,其实佛教里的道理方法,也是知识经验,总括起来,世间的以及经典上的,都是叫做智。

   「慧」是般若,它是什么意思?运用已经有的知识经验,使它表现出来,产生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肯定是利益的、好的,才叫做慧,所以,慧是以智为基础,拥有的愈多,表现慧的力量就愈大,拥有的少,表现慧的力量就小。

   昨晚到现在,所讲的都是智,把这些智,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发挥它的效果,最后所显现出来的就是慧,就是般若。所以,阇那、般若,不了解它的涵义,往往会把智跟慧放在一起,可是,它还是有分别的,这都是学佛的基本观念。

   从前面谈到这里,好像还没有进入到这次的主题「开拓自我」,其实如果依照前面谈的道理方法去做,现在你们已经有本事开拓自我了。怎么说呢?

   学佛的人容易犯一种毛病,总认为自己身体多病、运气不好或遇到种种困难都是因为业重的关系。如果这么说,有谁业不重呢?说业障重,是善业重?还是恶业重?善业是乐,恶业是苦,可见谈「业障」还得要知道业的成份、要说得出是善业或恶业呢!其实不论是善或恶,成障碍的才是问题,否则善、恶不过是造作行为完成的「因」而已,当下欢喜承受可使之化解,将不致成为障碍,可是一般总将不好的归咎于业障,说是业障太重。所以平常若有人问我:「老师父!是不是我业障太重了?我老是遇到阻碍……。」往往我会开他的玩笑说:「你是不是善业太重了?」他说:「可能是恶业!」接着我会问他:「既然是恶业太重,怎么你还有这么多空闲去烦恼?」

   人生有苦有乐,这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无始以来人所造作的业实在太多了!但是既能造作成业,为什么不能修行成道呢?这两种不同样是「行为」吗?每个人的「我」,不仅仅是那个代表性的名字而已,人人各有不同的知识经验、遭遇和因缘,犬其是我们个人的潜力!

   火灾发生时,父母常不顾性命抢救自己的孩子,那是种潜力!甚至也有在火灾发生时,独自在家的女主人不顾一切冲进房里将贵重的东西一箱箱迅速搬出屋外的奇迹,等到消防人员赶到灭了火,人家看她瘫坐在那一大堆箱子上面就问她:「是谁帮你把这些东西搬出来的啊?」她说:「是我自己!」再问她能不能把箱子搬回屋里去?她看一看摇摇头说:「没办法!」这也是潜力!在最紧要的关头显现出来的潜在能力!

   每个人都有他的潜力,这种潜力需要「因」与「缘」来引发,可是「缘」要我们去寻找,绝不可能坐在那里枯等「缘」的来到;缘,有待寻找,但不是攀附,不是攀缘。寻找什么呢?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无不是在追寻!可是如果用侥幸、幻想、理想主义的方式去寻找,那是什么都找不到的,所以佛法才告诉我们道理方法,在「八正道」里也提示「正念」,要我们返照自己的意念是不是正当?虽然意念正当未必就具足「缘」,不过,起而追寻,可能会得到机会;若只是等待,恐怕永远也等不到机会。

   缘,不会自动找上你;「寻找」,或将是个引发潜力的机会。再举例一个有趣的事:花钱买彩券就会有中奖的机会,不是吗?可是如果连彩券都不买,只希望中奖,那是不可能的事!当然,这只是譬喻,不是鼓励,从生活上浅显易懂的事来谈,能使佛法的道理方法更容易理解,可是现实生活中究竟要怎么去开拓自我呢?人都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的那个「我」,为什么?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见别人错在哪里、有什么缺点,可是自己的那个「我」,即便错了仍一个劲儿的找理由掩护。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调理自己的那个「我」,将业我转变为道我。当然这种转变不会是像…

《开发自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