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P3

  ..续本文上一页负面的,其实正面、负面,只是得到乐、苦的一个结果,在佛法中都是要受报的。

   可是往往你在受报的时候,又会产生随业而再造业,这话怎么说?譬如善的因,显现乐的果,有时候得意忘形而再造业;当是恶的因,要受苦的果,可能就不能接受了,在不能接受的中间,又会再造业,旧业未了,又造成新业,这都是很危险的事。

   因此当业报显现时,要欢欢喜喜地承受,尤其是苦的果,更要欢欢喜喜地去承受,而乐的果呢?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学佛的人,千万不要认为乐是我的福报,好像无始以来做了很多好事,却忘了得意忘形也会造业。如果苦报来了,就怨天尤人,抱怨我这一生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过得比别人不好?甚至于还会以很多坏人过得比好人更好,用这种方式看问题,这都不是佛教徒的正常看法。

   不管是善恶、苦乐,都是一种业报,一旦降临到我们身上,显现的时候,如果能欢欢喜喜承受,因果就完成,劫就消失了,真正得到一个解脱;而无始以来所有的业都能消失,当然就只有道,最后连道也不需要了。

   金刚经有句「如筏喻者」,是什么意思?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就像你要渡河,从这边到河的那一边,我们不是讲到彼岸吗?但是,渡河一定要有方法,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法,须看时间、空间、环境,所以他说这个法像竹筏子、小船,要过河时才利用它,从此岸可以到达彼岸,这样就可以离苦得乐,意思就是如此。

   佛法无定法,它没有一定的方法,又说应病给药,什么样的病,吃什么样的药。可是话又说回来,也不一定是这样,譬如流行感冒,不管是A型的……,医生绝不会只开一种药给大家,并不是所有的人吃这种药,就可以把感冒治好;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很多都不相同,虽然都是感冒,吃同样的药,不一定有效。所以我们常说都是感冒,怎么你吃有效,我吃就没有效?或者是我吃有效,你怎么吃都没有效,同样的病,不一定相同的药都可以治的。

   众生的因因果果都是病,就要用不同的法,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不止,它只是个形容词,是不是每样都要学?那倒不需要。刚刚说要先从身口意行为上面着手,多看、多听、多问,在这三多的前提之下,可以搜集很多资料,就有比较、选择的机会。

   学佛,有时候很难把握,甚至还会想到,没学佛之前,过得很自在,一学佛,反而觉得不自在,问题还更多了,甚至于还没学佛之前,想什么几乎都有,学佛后什么都没有,其实那是自己的看法,用佛法的方式看,就不一样了。

   然而要用什么方式去看?我刚说过,业报显现的时候,要欢欢喜喜去承受;人活在世间,有好有坏,苦与乐同时都会有;下三道畜生、鬼、地狱众生,他们只有苦,没有乐;天道众生,只有乐、没有苦,他们都没有修行的机会,佛法告诉我们,真正修行办道,只有人才有机会。因为天道的众生只有享受,并不知道苦是什么,可是一旦福报受完,还有那么多苦的业报存在,还是会堕落,并不表示天道众生就不会堕到别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办道,最好的环境是人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因此拥有了人身,才有机会听到佛法,不好好把握的话,就会浪费生命。

   只不过讲到这里,我要提醒各位,在家学佛不要跟出家人一样,因为,出家人是专业的从业人员,而在家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在家学佛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出家人除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受供养,又欠了一些,因此,还要还债,度更多的人,所以,必须是专业者。

   在家学佛,不要跟出家人一样,那太辛苦了,要不是从小出家,我愿意在家学佛,不愿意做出家人,因为真正做个出家人,要放弃很多,那不叫牺牲,叫放弃。头一个,不能有自我,因为有自我,就会有分别心、计较、执着,只有完全放弃自我,才不会起分别、计较、执着。

   譬如说出家人,怎么搞的,出家也这样,不能用这种方式去想,首先要看他出家多久,假使刚出家不久,你也要求他,像我出家八十几年的人一样,未免太苛刻了,因为他刚在学,只是转换不同的环境。

   所以为什么过去在中国大陆,我们那时代的出家人,如果本身没有几把刷子,不准下山,也就是说没有一点本钱,就不准下山。因为要跟在家居士打交道,如果在家居士往地上一跪,请法师开示,你要有东西开示才行。现在出家方便多了,要求也不像过去,因此有时候在家居士看出家人,所见的也不一定是他真实的一面,并不因为我是出家人才这么讲。

   例如济公和尚,他最明显的是什么?吃狗肉、喝老酒;我讲个故事,你们就不认为他是喝老酒、吃狗肉。道济禅师,也就是济公;有一处道观的三清道士和他很好,他常常到道观。

   有天道士故意和他开玩笑:你喝酒、又吃狗肉,我今天杀一只鸽子,给你吃好不好。

   济公说:好啊!

   于是道士抓了一只鸽子,把它弄死、拔毛、切了、炒了,放到桌上。

   济公说:我吃可以,但是只我一个人吃,你一点点也不能碰。

   最后,济公把这盘鸽子吃了。

   道士哈哈大笑说:你看!你是出家人,还叫我杀生。

   我们晓得「杀生」,自己杀不可以,叫别人杀也不可以,你还叫我杀生、叫我弄给你吃,你当什么出家人?

   济公说:我没有叫你杀,我也没有吃啊!

   道士说:事实明明摆在眼前,你怎么否认?

   济公说:你看!

   于是他张开嘴,一只活生生的鸽子,从他嘴里飞出去,道士只好甘拜下风。我不是说和尚、道士工夫的好坏,而是说看他的表面,可能你所做的事实,好像是如此,可是真正有道高僧,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有时候在家居士看出家人,不要只看表相。

   很简单,出家人有没有修行办道,或有没有持戒……?可以去体会、感受,像讲出话来,是否对你有利益?遇到问题,是否会分析给你听?如何化解?因此对出家人不要要求太高,以佛教的戒律来讲,在家居士不可以要求出家人,可是我可以,因为我是老资格。

   谈运用思想,这题目太大了,我们前面讲的比较口语化,现在转变为佛教的理论。前面谈那么多的根本是如何形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是什么?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舌头尝到、鼻子闻到;文字上面讲鼻子闻到都是香的,好像没有闻到臭的;所谓色、声、香,没有臭,不是这么解释,香是一种气味,臭还是一种气味,这些都是不同的气味,只是以香来说而已。

   人有五个根本,面对外面五种不同的东西,它是一对一的,眼睛只能看到,耳朵只能听见,舌头只能辨味,鼻子只能闻到,分辨气味,身体接触到硬的、软的、暖的、冰的…种种能感触到的。

   五根对外面的五个尘,是一对一的,它不会交叉,这里面会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譬如吃饭,这五个东西可以同时动作,手拿筷子、拿碗,眼睛看盘子里有什么菜,夹了往嘴里面放,是咸的、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很清楚,如何显现出来?不要忘了还有第六个「意」,为什么?

   前面谈运用思想,思想是以念来讲,我们讲心念,以念来说有两个根本,一是意念,是我们讲六个根本的第六个;还有一个根本叫想念,是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想」。所以念有两个,一个是前面所讲的,是从表面产生的一个变化作用,而后面的想念,是经过变化作用,最后再发起的一种现象所完成的力量,什么力量?好的、坏的、对的、错的这些东西。而想念,是人的我,以心来讲的,前面的意,是专门对付外面的,由于有外面的根本接触才会产生变化。

   譬如看一盆花,眼睛看到的是什么?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可是,是什么花?意是第六个根本参与,譬如说菊花……,意念会产生作用,它只是一种变化作用,真正决定欢喜不欢喜是想念,也就是自我的心。我们常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如果只在喜欢、讨厌上面打转,你就忘了我喜欢、讨厌的这个、那个,等于你根本没有看到、没有听到;一定接触到外面的东西,才会产生意念、想念,如果要讲得更深一点,就会有色尘、法尘、色法。

   色尘:是眼睛、耳朵、鼻子……,五个根本所接触到的物质体,称为色尘。尘是什么?像灰尘的尘,就是我们说的一种物质体,凡是所有的物质体,都可以叫色尘。

   法尘:经过「意」,也就是第六个根本接触到了。譬如这是一盆花,大家知道这是盆花,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花,还要有花盆,这些不同的花、草、花盆都是色尘,把它们放在一起,凭什么?要有意念参与才可以,如果没有意念,会不会完成一盆花?不会的。

   因为色尘的组成而完成一盆花,一盆花中所有花的组成叫法尘,这盆花,不是某一朵或某一根,而是不同的花盆、不同的花、不同的草都叫色尘;完成了一盆花,是经过第六个根本产生变化,像配颜色、高矮、形状,如何组成,这叫法尘。

   色法:是人的我,就是「心」参与了,参与什么?譬如花有不同的流派,像西洋的、东洋的、中国的……,各种不同的流派,并不是第六个意念可以产生的,而是「想念」所产生的,想念就是我们所讲的心,换言之,用什么流派的插花方式叫色法。

   心法:心法的心,是五蕴中间「我」的问题,要完成这盆花,也要我去完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或不同流派的表现,也是「我」,必须要有知识、经验、道理、方法、理论……,才能做得到,讲这些就可以发现,运用思想没有那么简单。

   从物质到组合完成之后,表现的是精神、现象,这时候叫心法,那跟烦恼、菩提有什么关系?譬如我不晓得马来西亚有没有卖彩券?有卖彩券。它是一张纸等于是色尘,可是纸里面印了很多文字,那是法尘。什么时候才称为色法?要开奖,开出号码来,对你的号码,是不是跟它一样?这时才有了色法。什么时候是心法?有没有中奖都是心法,因为中奖了就欢喜、就高兴;没中呢?

   什么叫烦恼?菩提在哪里?烦恼很容易知道,可是菩提在哪里?是不是中了奖就是菩提?不是的。马来西亚现在一张彩券是多少钱?我搞不清楚,反正是举例,假使一张彩券一个号码,无伤大雅,如果说我有钱,多买两张也无所谓,那并不是问题;如果造成了问题,就是烦恼。买彩券,对你无伤大雅的话,也不是菩提,因为你没有生烦恼,就不会有菩提。

   当你花了很多钱,超过了你的预算买彩券,如果中了奖,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这都是烦恼。但是,在这个烦恼中间,冷静的想一想,真的能够中到第一特奖吗?有时候很奇怪,能够中二个字就不错,总比不中好,那也不是菩提。真正的菩提在哪里?是你烦恼起来了,譬如说我第一次买一张不中,我下次买五张,再下次买五十张,甚至于买一百张、二百张,那叫自寻烦恼,永远没有见菩提的机会,到最后可能要到银行贷款,还要向别人标会、借钱来买,因为他永远只有烦恼,不会有菩提。

   什么时候有菩提?第一个买的时候不太在意,这只不过是碰运气,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碰碰运气,把它当成娱乐也无所谓,可是这都不可能见到菩提,而是说你迷惑于彩券,一定要中奖,就会造成烦恼。在这烦恼中间,还得看你烦恼什么?譬如薪水,本来可以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先去买奖券,中奖了,吃不完、花不完,烦恼也多了。在任何一个烦恼中,如果还能面对烦恼,怎么化解烦恼,才能显现菩提。原来迷惑于彩券是最笨的人,如果不被迷惑,只把它当成娱乐,中奖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中奖也没有什么好或不好,烦恼不是在好坏里面去找,菩提也不是在好坏里面去找,而是说烦恼生起时,要到里面去找。

   运用思想,刚刚谈到善业显现时很快乐,恶业却觉得是受苦;快乐愿意接受,受苦时,不愿意接受,如果在受苦的时刻,还能欢喜承受,就有显现菩提的机会,所以说菩提在烦恼的里面。

   菩提不是释迦牟尼佛给你的,而是烦恼生起时,从里面去发现,怎么发现?当然要有道理方法,也要靠平常的修养,平常修养怎么形成?是调整身口意的行为,使不好的转变为好,好的愈来愈好,就是叫做修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就是智慧。

   所以运用思想这名词,听起来很简单,往往不小心变就会成自我意识,甚至还会归咎于佛说的,其实是人说的。刚开始学佛会有所依赖,因为自己还不能作主,等到修行达到某种修养程度,也就是智慧愈来愈高,自己能作得了主,就有成佛、成菩萨的机会。自己作不了主,还是会要有所依赖,不是说依赖一定是错的,可是不能永远依赖,这里面都是教你怎么样运用思想,才能够发挥智慧,它的重点要这么去把握。

   好了,今天耽误大家很多时间,在这个地方胡说八道,可是我不姓胡,而是姓释,最后谢谢各位!

  91年11月24日吉隆坡演讲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开发自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