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P2

  ..续本文上一页……,最多你像他,不可能像佛、菩萨;所以,一定要学佛,不要学人。

   所谓祖师、大师、长老,是去亲近他所学的菁华,缩短学习的时间,得到利益才是目的,而不是去学那个人,要晓得祖师、大师、长老都是人。像我常讲,我是一个土和尚,土里土气的和尚,意思是什么?你不要学我,你学我,会变得土里土气的。

   从哪里学佛?如果时间、空间够,可以从经典上发现;如果时间、空间不够,可以亲近善知识,尤其是出家人,因为他们是佛法的专业从业人员。譬如我花了八十几年的时间,说是打混好了,也学了不少;可是,你们只要花短短的时间,把我经过八十几年时间所学的,从中撷取就可以得到很多利益,这才是亲近善知识的目的,千万不要学人,这是我们要把握的方向。

   我看太多了,近六百年来,几乎都是以人为标准,不是以佛为标准;譬如学佛的佛弟子见面,聊聊天,然后看看手是不是跟佛陀一样?长相是不是跟佛陀一样?有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什么样子?经典上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看我具备了多少?就算具备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要想跟像佛一样,一定要具备像佛一样的智慧,没有那种智慧,有那些相也没有用的。

   常有这种现象,这个人长得很庄严,那个人看起来像达摩祖师……,都只是在相上打转。并不是说学佛的人或对、或错,而是近六百年来,中国只有佛教,没有佛法,因为他们只谈一些佛教的仪式,不谈佛陀的道理。像在槟城谈到色尘、法尘、色法、心法、五蕴、六根,谈这些基本的名相、名词,大家都知道;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当成道理方法,就陌生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从里面见到法,只看到文字、名相,能够进入到法相,就很不错了。

   学佛,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学了之后,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去体会、试验,久而久之,智慧就会愈来愈高。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人、事,常有很多的不称心、不如意,有句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为什么?智慧不够,有的明明你知道,居然做不到,那是什么现象?无可奈何,这都是智慧不够。

   所以,学佛是学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究竟是什么?佛陀的智慧,以人的生死问题来说,于业,有很多道理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清净;于道,也有很多道理方法告诉你,怎样从业里面见道,或从烦恼中间显现菩提,这都是培养智慧,而不是拿一个武器去对付一个敌人。

   佛弟子常把佛法当成宗教信仰,也没有错,以佛教而言,有它的宗教形态,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里面有道理、方法、智慧,这些我们就叫佛法。谈运用思想,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很可能都是自我意识,不一定是智慧。

   怎么样才知道不是自我意识?怎么样才知道是合乎佛法?学佛要把握一个大前提「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前面一句话不伤害别人,比较容易做到,同时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就不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做一个佛教徒,甚至于信佛很久的人,往往不伤害别人,最后自己却受到伤害。

   我知道很多人学了一、二十年,最后不信佛教了,改信基督教,或信别的宗教……,为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学过佛法,只做个佛教徒,即使在学,也都是学人,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因此运用思想,不是说自己想一想,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那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依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完成的力量,如果依于佛陀的道理方法,面对问题、化解问题,就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肯定可以得到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谈运用思想,那么的重要。

   我平常演讲,不太使用很多佛教名词、佛教名相,例如你们思考究竟什么是佛?大家一定看到我后面就是佛,对不对?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说皈依佛、法、僧,我后面是佛法吗?是大藏经,这样对吗?

   佛是圆满觉悟的意思,能达到圆满觉悟,你就是佛,已经圆满成就了,当然,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从有佛出世开始起,已经很难计算了。绝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这只是精神寄托的偶像,如果只做个佛教徒,每天面对所谓的金身拜拜的话,得不到智慧,最多只能少造些业,如此而已。真正要有智慧,须要多听些佛陀的道理、方法,什么方法?我经常说的三多政策,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假使看一部经,经典的原文有太多的名词,不容易理解,有些名词,除了中文,还有梵文,甚至巴利文,梵文跟中文混在一起,你从字面上看不出来它的道理,怎么办?去看注解,同样一部经,有很多不同高僧大德作的注解,所有不同的注解都去看,这是看的方式。

   看了还不够,因为看,难免还有自我意识,怎么办呢?要多听,听人家讲,譬如研究一部经典,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怎么办?所以,要多听别人讲,听一个人讲还不够,要多听一些人讲同样的这部经典。

   多看了,也多听了,还不行;你自己看,与听别人讲,还是有些分别、有些差异。在座的可能都有这种经验,奇怪,为什么相同的问题,问不同的法师,所讲的都不一样?究竟听谁的?都会有这种经验,为什么?我刚说过,如果法师没有真正深入经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智慧表现出来,还是人自己说的,所以同样的问题,不妨多问些人,不管出家、在家的,只要是善知识都可以问。

   那么多看、多听、多问,搜集了很多的资料,就可以拿来做比较,再去选择;但是只有一次的比较、选择,还是不够,还要把不同的选择,再做比较,再选择,比较、选择……到最后,差不多就是你所需要的。

   千万不要法师、大师说了就算,那只能拿来参考,不能百分百照他讲的去做,如果百分百照他讲的去做,最后你是学人,不是学佛。所以看经典要花很多时间,的确需要时间、环境的许可;我们看很多寺院,把一部大藏经摆在大殿的柜子里面,还锁起来,做什么?不是给人看,而是供人去拜,但是经典是拿来看的。

   讲到看的问题,跟大家提些意见,拜经不如看经,因为拜经的重点是摆在拜,对文字的意义,可能没有机会了解,所以不如去看,看的时候会引发你一些想法。但是看经又不如想经,想什么?不是去思想、怀念经典,而是去想经典里面的意义,究竟说些什么。

   所以刚开始拜经,也没有错,只是不要老是拜,拜了之后,还要看,看了以后,还要去想,这样才有帮助。不过我在这里,教各位一个较笨的办法,什么办法呢?拜经可以做,看经也可以做,想经也可以做,可是究竟我想的对不对?没有关系,不是想一遍就算了,只要有空就看一看、想一想,再看一看、想一想,加上前面讲的多看、多听,还要多问,最后就能得到你所需要的。

   这是知道一些道理、方法的要领,也就是在运用思想,才不会运用错误,而思想也不会是自我意识了,这就是依教如法,依什么教?如什么法?依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唯有运用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才能发挥智慧;否则的话,发挥的是自我意识,不是伤害别人,可能伤害自己。唯有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才不会有伤害,这是在思想上首先要把握的。

   学佛如前面所讲,不能像山洪暴发,要像细水般长流,重点在哪里?山洪暴发,都是泥浆水,看不清楚;而浅水、细水,清澈得很。这说明什么?道的热忱发起来,难免有些盲目,唯有心平气和的时候,才会表现出道来。

   因此,常鼓励在家学佛者,烦恼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礼佛、看经、打坐……,要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做这些才有效。为什么?烦躁的时候,或心情、情绪不好时,拿着一本经书,却看不下去,因为,脑袋瓜都是烦恼。那烦躁、不安定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在佛堂提到,当妄想杂念、乱七八糟的思想起来的时候,是因为想得太多了,所以应该抓住一个,抓住了,就死盯着它,搞清楚。

   如果当烦恼、情绪不好、坐立不安的时候,甚至于想发脾气,还想揍人,这时,不管你想的是什么,随便抓一个,就盯着它,面对它搞个清楚。这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告诉各位,很难,难在哪里?因为脑袋瓜里的妄想杂念一大堆,该抓哪一个?平常要止于一念,对不对?什么叫止于一念?就是在很混乱里面抓住一个,就是叫止于一念。抓住了那一个,面对它,搞清楚;因为自己生起的烦恼,应该自己最清楚。

   可是,到达某种修行的过程中,当你抓住了那一个,这中间会有些什么现象呢?有的时间很短,有的时间很长;如果修养够,一剎那之间就能抓住,如果时间愈长,表示对佛陀的道理方法,还不太熟悉。所以妄想杂念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也不要害怕面对;而佛陀所讲的道理、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抓住它、化解它,这种现象叫解脱。

   很多人把解脱当成人死了、解脱了,并非如此;学佛当中,大大小小的解脱没有办法计算,为什么?因为大大小小的问题太多,一个问题化解掉,就是一个解脱。如果说得更远一点,佛法中有个「劫」的名词,另外还要加进去个字叫劫波。

   譬如劫数难逃的劫,最简单的认识,等于说一个问题的发生,它关系到过去的因,现在的果;问题的发生是因,显现出来的就是果,当这个因果完成了,就是经历了一劫,或说经过了一个解脱。

   我们常看经典上,动不动就讲无量无边,为什么讲那么大的数目字?因为人的业因、业果实在太多了,没有办法计算。在经典上也看得到,想成佛、成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得到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一大阿僧祇劫是多少?阿僧祇是无量的意思,也就是没有办法计算,为什么没有办法计算?这就是刚刚讲的因与果、解脱、或劫的问题。

   所以没有学佛或学佛的人,如果他们不是很有修养,往往好的因来了,显现乐的果,很容易接受,假使恶的因来了,要受苦的果,就受不了了。这两者,善称为正面的,恶称为…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发自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