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握之前,都会说:对不起,我是初学,对这方面还没有研究,你千万不要怪他,我认为这种人非常了不起了,真正有问题的是他不懂,胡说八道,结果他自己受害,别人跟着受害。
佛法到处都有,像家庭里面做母亲的,为什么出家人或佛教里面常讲,做母亲的真是活着的菩萨?因为一般人畏于苦、恐惧苦、害怕苦,可是做母亲的明知道苦,她不以为苦,菩萨就是于苦而不以为苦,她并不是说不苦,只是可以欢喜地去承受。
做母亲的,当然只有做母亲的人能体会,家庭里面也不是只有母亲,但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讲,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说什么呢?当然是称赞母亲。话又说回来,父亲、母亲都是相同的,只是做父亲的,没有承受生孩子的苦,虽然看了会产生反应,可是毕竟不是亲身体验,虽然有好苦这一份感情的显现,可是并不能做到不以为苦。
声闻乘中的罗汉,讲离苦得乐,而且很讨厌苦,不喜欢苦,菩萨就完全不同,面对苦还要不以为苦,所以,我们说菩萨的愿最大,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的。譬如有时候,做父亲、母亲的对儿女常会发生一些事,有些人会找我说: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巧,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不听了,完全的反叛,好像他的小孩变了,而爸爸、妈妈没有变。没错,真的小孩变了,爸爸、妈妈没有变,爸爸、妈妈是把小孩停留在小宝宝的阶段,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是怎么从小孩子走过来的。
不管男人、女人,有两个更年期,一是小孩变成成年人的更年期,因为生理上,从儿童转变为成年人,整个生理期的变化,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等于常有很多夫妻进入中年开始,假使先生或太太更年期先到,总是讲对方不讲道理,怎么你以前是那样,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么不好?这里面都有它的道理、方法。
人生的旅程少不了两个过程,一是成长,一是老化,在教育界常会提到,做父亲、母亲的对你的儿女,有时候要像个老师、有时候要像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要像朋友,为什么要提这些话?等于我们佛教讲的,要具备三十二应身,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在那时间、空间该怎么表现,怎么扮演你的角色,是相同的。
佛法在哪里?佛法不在殿堂里,也不在书本、印刷品里,处处都有佛法,最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在某些时间、空间里面,自己在想什么?或遇到些什么?开头是一种无明的状态,迷惑不了解,到原来如此,你就见到了佛法。佛法是有层次,而觉悟有大、有小,佛法谈层次是依于觉悟的内容来分,从有缺点,慢慢减少缺点,最后是零缺点,就达到究竟圆满。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业是污垢、是骯脏的东西;那道呢?是清净。如果从业与道的道理,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的话,举个例子大家思考一下,衣服脏了,怎么办?把它洗干净;假使衣服脏了是污垢,把它洗干净要有清洁剂、要有方法,才能把它清洗掉,这谁都懂,可是佛法在哪里?
首先,要了解谁把衣服穿脏了?是自己的「我」,穿脏了,谁去洗干净?还是我,是不是洗干净了,就把衣服摆在那里,不要再穿了?你还是会再穿,穿了以后还是会脏,脏了怎么办?再洗,佛法在哪里?就很容易明了。只是有一个问题,不要忘了自己的「我」,如果忘了自己的我,就是自己的我跟衣服没有关系。像百货公司吊了很多的衣服,那是百货公司的,跟你的「我」没有关系,除非你哪天花钱买它,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己的,才可以见道。
佛法没有那么玄妙、神奇,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能显现觉悟,就能显现出佛法。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烦恼,因此无明才叫烦恼,迷惑才叫烦恼,绝不是说,明了了、觉悟了还叫烦恼。虽然拉拉杂杂的谈这些,其实在家学佛很简单,处处都可以见到佛法,但是如果只照世间的方式,还是相对的。
就读像之前所讲的相对,你最多取正舍负;譬如善恶,取善舍恶如此而已,还是有缺点。像经典上面谈善恶,释迦牟尼佛分析人的业,有善、有恶、还有无记,什么是无记呢?是善与恶弄不清楚,很难把它分辨清楚的叫无记,可是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把众生定位于善恶,这话怎么讲?经典上有善男子、善女人,并没有讲恶男子、恶女人;释迦牟尼佛不把众生归类于恶,所以他的言语都叫做善、不善等,这话什么意思?
善并不表示都是完完整整的,其中也有不善;同样不善,里面也有其善。为什么说佛陀是个大慈悲的圣者?因为,他没有把人分为善人、恶人,尤其他不舍弃世间的说法。可是他强调,怎么样用智慧的方法去看众生,像四十二章经里面谈到,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恶人,就是度十个善良的人,不如度一个恶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如果经文搞不清楚,就会误解佛法的意义。
好像出家比丘比恶人还坏,你看,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恶人,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佛法在哪里?度十个善人不如度一个恶人,是因为这一个恶人,很可能会伤害十个善人,为什么度十恶人不如度一比丘呢?因为度一位比丘,他可以度很多的恶人。
因此看经文,不能够照着文字解释,有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照文字解释很容易造成谤佛、谤法。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佛法?因为出家人只能够提供一些道理方法,真正要做的,还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发现,然后运用出家师傅教你的一些道理方法去面对,欢喜承受,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问题,怎样拿佛法解决这个问题,把佛法当武器,现实变成敌人,拿武器打敌人,那释迦牟尼佛太不慈悲了,因此不能用这种方式。学佛是学智慧,学智慧做什么?当面对无明、迷惑、烦恼时,才能以智慧化解问题或障碍。
第一个不会再造业,第二个当业显现的时候,可以欢喜承受,因为人都带着业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业,不可能来到这世界。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找碴,为什么?再来菩萨难道也有业吗?肯定告诉各位,再来的菩萨有当世的业,当世的什么业?再来菩萨一定有父母亲,生他、育他、养他,所欠的债务还是业,只是叫现世业,这种业很容易还清楚,也很容易化解。
当然,也不要看轻自己,不管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再来菩萨,可是要把握当生的业,要还清楚、要化解掉。但是,也不要太强调自己,我有善根、有佛缘,我就是佛,就是再来菩萨,那是很危险的事,关键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有没有真正的学佛法,如果只是学佛、学名相是没用的,如果只是学人,不可能得究竟解脱,唯有学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解脱是什么?涅槃。
涅槃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最后还有一个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最后圆满成就的结果。在这里要告诉各位,解脱不是死,涅槃也不是死,解脱是有任何的障碍都能把它化解掉;而涅槃是不再受六道轮回、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萨都可以。但是菩萨要达到究竟涅槃,需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八地以前还不是;四地到七地是有无余的样子,还不是无余;初地到四地是有余进入到无余。所以,涅槃不是死,有时常听到一些笑话,某人涅槃了,其实是说他死了,这个不能混为一谈,涅槃是道的最后一种境界。
佛法不是举些例子、找些问题就能抓住的,关键还是需要学习佛陀的道理方法,学习还不够,一定要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去修行,而后才有机会把佛陀的智慧转变为自己的,唯有将智慧转变为自己的,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如来的解释,是如此的来,如此的去,来来去去,永不休息,也就是圆满的智慧、觉悟,得到究竟解脱,进入究竟涅槃;可是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萨完成了无余涅槃,就有究竟涅槃的机会,在没有成佛之前,不能进入究竟涅槃的境界。佛是依于自己的愿力而建立起世界,菩萨依于愿,只能做佛的胁士帮助佛陀,而不是自己发个愿就可以建立起的世界。像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的愿,身边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帮助他,所以称为胁士,是协助他的菩萨,他们的愿只能作助手,不能成为愿力世界的教主,这些都是概念。
在这里拉拉杂杂的提醒大家,这不叫指点迷津,谈的只是些理论的概念;今晚耽误大家,在这里陪我坐这么久,最后谢谢各位!
91年11月27日新加坡演讲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