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去洗也烦恼,是那个“人”在烦恼,不是衣服起烦恼,你穿得再脏它也不会烦恼,你洗得再干净它也不会欢喜,这一切是因为那个“我”去分别!我刚刚不是说过,于业于道的分别中都有我,问题是:“谁”在那里烦恼?“谁”在那里菩提?是谁在那里分别?是你那个“我”!
所以说在分别心之下,难免会有计较执着,但是要搞清楚,“你计较、执着的是业还是道?”如果是业,是世间法,如果是道,还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为什么?因为烦恼是需要方法去化解的,方能显现出“不烦恼了”,凭什么不烦恼了?因为搞清楚了、觉悟了!那你说现在不烦恼了,可以抓住一个觉悟不放吗?所以说烦恼没有化解之前,菩提还是存在的!烦恼化解了,菩提也不见了,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多思考!如果烦恼化解了,认为还有一个菩提,我告诉你,你还是分别心,还是执着与计较,一点都不清净,那就谈不上修养。因为功德的“德”,是从“修养”来说,修养是依于清净的修养完成,才能够谈到功德的显现,一旦有这种功德,那要怎么去显现?就要发挥它的效用,不只是自己得到利益,还能帮助别人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把一部《维摩诘经》搬出来跟我抬杠,《维摩诘经》不是讲“自尚未度而度他者,即是菩萨”?缘于他把那个“度”当成化解问题,其实化解问题不是度,是叫“解脱”!“度”是什么?“出离生死”,“离苦得乐”那才是“度”!这个苦不是一个单独我们讲的“生老病死苦”或“五欲八风苦”,而是讲这个生命“一期生死”的“苦”,完全脱离了,得到了乐,才叫离苦得乐,才叫做“度”!度什么?在人世间假使你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你就得度了!或者是说,我在人的世间,能够成就“声闻乘”,到达“阿罗汉”;或成为“菩萨”,从“因”到“果”的完成,才叫做“得度”;这个果不是我们一般讲因果问题的果,是讲你在菩提道上,修“解脱之道”,最后怎么样证得结果的果。所以我们对佛教经典里的很多名相,常常混淆不清,尤其谈到“解脱”认为就是死,谈“涅槃”认为就是死,简直叫人发笑。其实一个问题把它化解掉,就是一个解脱,而解脱的最后还有“究竟解脱”呢!究竟解脱是什么?那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不需要道理方法帮助你了,只要还有问题都需要道理方法!所以说庄严,庄严什么?表里一致!而且肯定是依教如法。依于佛陀所教、佛陀所谈的道理方法去修养而完成道业,这才是庄严的真谛。
最后谈“淡泊”,也可以讲“心识”或“心志”,也可以浓缩起来就是一个“愿”字。淡泊就是一种愿,而且是一个愿的完成。什么叫淡泊?是吃苦耐劳,去忍辱或者拼命地压抑自己,承受一切?不是的!用白话来说,“淡”是没有任何的味道,“泊”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不一定是指哪里或一个什么范围,也就是说不论“无明、烦恼、迷惑”、“五欲、八风”,甚至“十恶业”,任何一个范围,如果停滞在那个范围里,你的心志能达到淡然无味的境地,那是要靠“庄严”、“清净”来完成的,所以说“淡泊”是一种愿,是一种“理想”与“目标”,绝不是说我不穿太好的衣服,穿破烂一点,那个不叫做淡泊,也不是所谓粗茶淡饭,因为如果落到营养不良的地步是会生病的,愈来愈严重还会死,这并不是讲怕不怕死,而是你的生命价值,你修养了多少?发挥了多少?谈生命的价值,你来人世短短几十年做了什么?对自己怎么样?对别人怎么样?如果我们给自己立下一个愿,那还得不能搞错方向,就像一般人讲的:“我发愿死了以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个很好的愿吗”?但是,如果做不到“庄严”与“清净”,去得了吗
!凭什么去
!发愿之后还要去行,如果做不到的都不叫愿,那叫做“大妄语”。
尤其对于生死大事,我们常常会发一个愿,以前我在行脚的时候,偶而也会遇到一些出家人化缘,我问他化缘干什么?“我化缘将来要盖一个庙。”我说:“你盖庙干什么啊?”、“我要供养很多的出家人”、“你供养出家人干什么?”、“发扬我们佛教啊!”哦!盖庙供养出家人,发扬佛教,我对他说:“那很不错!那你自己呢?”他一脑袋瓜摆在幻想上面,把盖庙、供养当成愿。后来他就问我:“我该怎么办?”我说:“怎么办,那你有没有师父?”他说当然有,我说:“你师父有没有寺院?”他说有,我说:“你为什么不待在寺院里好好修行办道,尽一份心帮助你师父呢?”他回答我一句很妙的话:“他跟我意见不同!”我就问他,既然意见不同,你为什么要跟他出家呢?他说:“他都是都靠信徒供养哪!”我说:“出家人如果没有信徒供养,怎么活下去?你现在化缘不也是信徒供养吗?”他回答:“我是化缘,不是他们来供养我。”我告诉他:“那你是讨饭!那是乞丐!”尤其很多人都是用一个自我去想,可能都是一些妄想杂念或幻想,我常说真正的愿不是把它摆在遥远的未来,真正的愿只是一个概念融合,而后必须真正脚踏实地去做,一点一滴去行,最后完成你的愿。如果只是摆在一个遥远的未来,就好像有很多出家的、在家的弟子跟我说:“师父!来生我还要跟你出家。”我说:“你这一生都搞不好,还谈来生哩!你来生真有本事跟我出家吗?如果还能找到我跟我出家,来生应该我拜你做师父,因为你的修养比我高!”因为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就像这次过年,有一位大陆新娘,她是浙江人,来这里皈依,第一天皈依后就没有再看到我了,第二天看我下来,就跪在我面前说:“师父!我找你是要向您要一样纪念品结缘。”我就叫人带她到福利社,我说:“那儿挂着很多念珠、手珠,你自己看喜欢哪一串,你就拿那一串当作结缘吧。”她很欢喜,拿了以后拜托我加持,我说:“让我加持是不是念起来就会好一点?”她说:“是啊!”我说:“那我就给你加持了....”她不了解什么叫缘,就把它当成缘,学佛、谈修行,我们一定要了解,清净是在修行上着手,要完成功德才能庄严,最后于你的心志、愿力要有什么样的认识?我说心识要能做得到的,千万不要变成妄语,尤其成了大妄语!真正想普度众生,必须本身要有修养,自己都不能度了,怎么度别人?因为《维摩诘经》讲的“度”字,刚刚跟大家讲过,那是“究竟解脱”,真正能够究竟离苦得乐,那才叫做得度!自己还没有得到究竟解脱之前,自己还没有入涅槃之前,把自己已经有的修养去帮助别人,这叫做菩萨,这几句话是这么解释的。他们把这种引导或者影响,或者我们讲劝告人家,认为这就是度人。佛教谈度,是要能够“了生脱死”的。就好像开一个大巴士,如果你坐在驾驶台,是一个驾驶者,即使一部车你开得动,也会前进、后退,也会拐弯,并不表示你就能够把这一车人送到目的地,为什么?还有路况的问题、交通规则以及意外事件等种种问题,令你意想不到的实在太多了!
所以,常常有很多人举例,说小乘如骑脚踏车,大乘就是开大巴士,从表相看起来很像,其实有没有想过,骑脚踏车也可以坐两三个人耶!开巴士,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城市公车,就只有司机一个人跑空车,所以我们不能够只看表相,还顾及它实际内容的问题。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大家看这六个字是不是这么简单?我可以告诉你“信佛、学佛、成佛”也靠“清净、庄严、淡泊”,这六个字谁都会念,大概的意思也知道,但是真正要谈到它的知识经验,所谓的道理方法,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那所涉及的就太多了!
《清净、庄严、淡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