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庄严、淡泊▪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其实佛教经典讲八万四千法门,哪一种法门不能化为一种修行的方法

  !但如果只是依赖,那永远都不是在学佛。

  学佛是处于任何环境,关系到人与事,都有机会让你修行;譬如人家挑剔你什么,讲一点不好听的,你不要一下子就让那个自我冒出来,先不妨冷静想想:第一个,他讲的是不是事实?第二个,你从中就可以发现,他是误会了?还是你真正错了?第三个呢?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修行,把偏邪的修正,不好的调整,那就是修行。所以我常说,做一个出家人,如果自己去搞一个小精舍,或者住在山里远离人群,那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反而一天到晚都是在那里妄想杂念。假使生活清苦的,也许会想到高僧传记里提的,那个天神大概会帮我送米饭来,那不是幻想吗

  !再不然,“哦!因为在这里修行,感动了护法神,大概就有护法来这里供养我!”这都是怎么形成的?都是受了以前的修行人他们修行故事的影响,可是当他们真正在体会、体验、在承受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就好像我写《云水悠悠》,大家好羡慕,都想去试试那种生活,可是一旦真正面对那些环境,连三天都待不下去!为什么?现实是现实,看别人很容易,真正自己要去做,谈何容易啊!所以我说修行是要修理自己的我,这个我如果不能达到清净的目标,那你完全只有依赖你的业的习气在那里过日子,最多了不起有善有恶、有好有不好,可是道在哪里?能不能得解脱?问题就很大了!

  所以说修行要清净,不是一个口号、一句语言,而是要从身口意上面踏踏实实地去做,如果还涉及到业,肯定都是不清净;当然我们刚开始需要依赖道,但是道并不是一种所谓的武器或者挡箭牌,而业也不是敌人,不是一个坏的东西,为什么?因为道与业的关系,是要我们从业里去认识了解并发现,最后能突破业显现道!道又怎么显现?当然需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后怎么样去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改变自己,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清净!只不过这种清净,还未臻佛法上讲的究竟完整的“究竟清净”,为什么?

  那种境界太高了,高到什么程度?必须是业也不会发生了,当然道也不需要了,那才是“究竟清净”;如果还需要道帮助你去调整你的业、化解你的业,即使能够达到清净,那只是一些不同的点、一些面,绝不是一个结果。但是学佛不是三级跳,一下就可以到什么程度,刚开始还是得一点一点慢慢累积,累积到某一种程度,你的修养就到什么境界,累积得愈高,修养就愈高!要知道,修养是从修行上下工夫,慢慢完成的内涵,这种内涵还要能表现出来,不管是对自己或者是对别人,都绝不会有任何的一点伤害,必须是完全的饶益,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清净。道理上是如此,可是修行人,先不要好高骛远,一下就想“究竟清净”,可没那么容易!但只要你慢慢去行,就好像我们衣服脏了,没关系,洗!洗干净了再穿,千万别说:“我衣服洗干净了就摆在那里,我不要再穿了,因为一穿又脏了....”那就不是修行,修行就像吃饭一样,肚子饿了要吃,吃饱了,慢慢又会饿,这就是所谓的修行。绝不可能说:“我一顿吃饱了,以后就不要再吃了。”不可能的!因为人是带着业来到这个人世的,这些问题永远都跟着你。

  所以,我常说学佛是一辈子的事,尤其是出家,等于判了无期徒刑,绝不是我念了几本经或者我做了什么法门,就自认为开悟了,好像自己就是一位活菩萨。经典常提到:“想从文字上求得佛法,最后是一无是处!”所以,由文字印成的经典只不过是些印刷品,一切得看你在现实中,能不能把这些文字化为道理方法,对你才有帮助。就像《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以为可以什么都不要读了,什么都不要做了,好像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只听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其实想学六祖开悟,就一定能开悟吗?与六祖相比,起码他还少了些行为,第一个他家没有饭吃,第二他要挑柴去卖,你是不是有同六祖一样的环境?就像大家认为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我说如果你想学释迦牟尼佛,那先要做到“八相成道”,但是第一个你就做不到,因为你得去找一个国王,降生为他的太子,你做得到吗?其实那叫做学人不叫学佛!佛是“觉悟”,我们人带着业来,有无明迷惑烦恼,怎么样从中去觉悟,那才叫做学佛!所以要学佛就必须从身、口、意上面着手,于行为上面去打点,这样才有清净的机会。

  其次谈“庄严”,就是谈“功德”,经典上不是常有一句“功德庄严”、“庄严佛净土”,不都是谈“庄严”吗?其实,重点是在于“功德”。讲到功德,我们千万不要只是谈布施、谈供养,那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往往有布施、有供养,却不一定能够形成功德,必须功德能形成,才能得到福报。其实得到福报也没什么了不起,最多到天道享受去。如果做一个佛弟子,戒行庄严就够了,你就可以到天道;因为戒行庄严,你就不会造业,不会做错事,至少保持自己的清净,也不会伤害别人,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

  刚刚说“功德”,“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你的修养能够发挥成为力量,又肯定是饶益性的、利乐性的,没有伤害没有后遗症,是不是这样就能庄严了?但这是一个概念,教界常常有些笑话,譬如看到一个比丘尼,长得很美,不敢说她长得很漂亮,都说她很庄严;再看连插一盆花,也是讲好庄严,简直糟蹋庄严两个字。

  话又说回来,我们人是带着业来到人世间,难免有业的习气。我们常说:“处处是道场,处处都有佛法”,打开始我讲的,人都执于表相,其实在乎表相是很自然的,连释迦牟尼佛也谈表相呢!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都是谈表相吗?那你一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谈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说从你的修行完成修养,慢慢改变形成的,不是跑到整容医院一点点给它整出来的。在十几年前,因为我是单眼皮,就很多人说去割成双眼皮,眼睛会大一点,照相会好看一点;现在人老了,满脸都是老人斑,是否应该去把这些统统点掉,弄得干净一点?那我就会说,如果把这些都去掉了,就不叫老和尚而叫做老怪物!因为这都在表相上打转,只不过人对表相的分别心并没有罪过,问题在这种分别心生起以后,不要太过于去计较执着它,如果能保持一种“自然性”,至少世间法也这么讲:这个人长得不怎么样,可是他内心很好,有所谓的内在美;那内在美谁看得见?看他的表现不就可以看见

  !

  常常世俗的一些话,不要只是当成语来念,什么”红颜多薄命”、”蛇蝎美人”,那都是从表面上看,要想看到他的内在,其实不容易了解,所以有时候,有些来参访的在家、出家的佛弟子,见着我说:“人家说老和尚有神通,你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我说:“我绝不会告诉你,你在北京的天桥看猴戏。”因为这里头有很多典故;很多人都是拿后人写的祖师大德的故事去问别人,可是我会告诉他:“我不会这样,因为你心里在想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我告诉你:“你现在满心都是佛心”,你就欢喜了吗?你就成佛了吗?假使我讲一句教训的话:“你满脑袋瓜里都是妄想杂念”,你会怎么样

  !

  从以上可以发现,即使你能将修养表现出一种力量,佛法论“从因到果”,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间,还涉及到“因缘”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世间法放在一边,只是害怕逃避,拚命地去寻找佛法,我问各位,真能找到佛法吗?世间没有佛法,世间只有世间法,必须知道怎样从中去突破、出离,被绑住了能得解脱,有烦恼能够不烦恼,就是出离,如此一来,“五欲八风”对你而言,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才是真正有修养!可是有修养并不够,修养要能够化成力量,产生能帮助别人的“效益性”才是。

  所以我们不要到《大藏经》里去找佛法,而是要把大藏经当成知识经验,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后,面对现实的环境,不管人也好、事也好,能够分别你所计较执着的不是“业”而是“道”,要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这还不是很高的境界,可是能做到这样也就不容易了;因为分别心生起,总是有两端的对立,想从世间法发现它的绝对,把握一个原则就能一下子抓住要领:在人与事这种环境中,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没有什么对不对、是与非,如果还有,都是一种分别的相对法,如果能够突破这种“有”,就可以到达“无”的境界!但是“无”不是没有,你们如果看我的CD、VCD或者DVD,应该可以发现我总强调“无不是没有,无是从有的突破,可是在某一个时刻,可能还有不一定的意思”的法要;所以这原则一定要把握。当然有些经文里说的“无”肯定是指“没有”,那就要看是哪一部经,在哪一品、哪一章?谈的是什么?但是只要涉及到“有”,肯定那个“无”不是“没有”。

  刚刚说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对与错、是与非,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只要还“有”都是“相对”的,是相对的都是世间法。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烦恼跟菩提是不是相对法呢”?好像是相对,为什么?烦恼是世间法,菩提好像是佛教里的东西,但是我告诉各位,菩提还是世间法不是佛法,这么一讲,烦恼跟菩提都是世间法,那什么才是佛法?这问题就严重了。首先须了解: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里有菩提!只是你能不能从烦恼中间显现出菩提来?如果只谈“菩提”,肯定是指“觉悟的道路”,或者是“觉”的意思,那还是些文字,一些含意,所以它还是世间法。你要如何从烦恼中显现出菩提?这就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帮助你!但要知道:如果烦恼消失了,你的菩提也不存在了,为什么?就好像一件衣服脏了,是烦恼,是不是洗干净就是菩提呢?衣服脏了我们说是脏,洗干净了是干净,这都是世间法;要了解:是谁在那里烦恼啊?衣服脏了穿在身上不自在是烦恼,我…

《清净、庄严、淡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有、无、非、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