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陕西师范大学问答

  陕西师范大学问答

  

  『 2011年11月9日下午』

  

  (一) 问:我是历史文化学院的博士后,经常看您讲的《入行论》和《藏传净土法》,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当面请教。

  

  现在汉地和藏地弘扬净土都很广,汉地净土宗的教典是“五经一论”或“三经一论”,请问藏地净土宗的教典主要有哪几部?这些是不是完备呢?

  

  答:你的问题很好!我们藏地净土宗的依据,主要也是净土经。汉地的“五经一论”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以及《往生论》。这是汉地个别大德归集的,藏地虽然没有这种说法,但我对“五经一论”还是很有信心。

  

  我们这个人身很难得,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我很想把“五经一论”讲一遍。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剩下《普贤行愿品》和《往生论》没讲。如果没有死的话,这两个一定要完成。

  

  藏文的《大藏经》中,实际上也有《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但可惜的是《观经》没有。假如因缘具足的话,尽管我翻译得不一定很好,但不管怎么样,为了自他将来能往生净土,创造这样一种因缘,我准备把《观经》译成藏文。

  

  藏地的很多大德,修净土主要依于《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以及萨迦派、噶举派的诸位祖师,都有各自的修法仪轨,这方面的理论和窍诀也相当多,包括一些伏藏品中比比皆是。因此,藏地、汉地在往生的依据和方法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法师讲得不一样:有人说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清净;有人说往生没有条件,阿弥陀佛平等救度,只要相续称念就能往生。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关于往生的条件,在藏地也可谓众说纷纭。但我在讲《观经》的过程中,发现最后提到“九品往生”时,佛陀讲了往生需要的不同因缘。我看了“下品下生”之后,觉得条件并不是很高 [1] ,好像自己也有一种把握,还给很多藏族人都讲了。所以,我很想翻译这部《观经》,谁好好念佛的话,应该都有这个机缘。

  

  当然,藏地也有一种说法,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足四种因:观想阿弥陀佛及清净刹土、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发菩提心、发愿回向。也有极个别大德要求一心不乱,但若想达到印光大师说的那种“一心不乱”,作为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

  

  我自己认为,按照《观经》后面所讲的条件,既然造了五无间罪的人,都有往生的机会,那我们很多人只要好好地念佛、好好地发愿,应该也能如愿以偿。

  

  值得注意的是,“念佛”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要口里念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念”字的结构是“今”加“心”,也就是指当下的一念心,所以它跟心有一定的关系,心里观想是最关键的。我看汉地的很多经论中也说,念佛不仅要口念,更要心念,若能如此,积资净障后一定可以往生。

  

  问:有个大德开示说:念7遍阿弥陀佛心咒,等于诵了1000遍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有没有经典依据呢?因为汉地“五经一论”中都讲名号,好像没有说过心咒比名号还殊胜。

  

  答:你这个问题应该问他,因为是他说的,应该请他来回答。(众笑)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依据没有看到过。尽管许多经论中讲了念名号有什么功德,念心咒有什么功德,但并没有说念心咒的功德就大。当然,我没看到也不一定就没有,所以最好能找他问问。

  

  (二) 问:我是宗教研究中心的硕士。您刚才讲到,学术研究和修持所得的结论不一样,那么请问,学术研究能不能与修持很好地结合起来?

  

  答:二者是可以结合的,在我们藏地,这叫做闻思修行。“闻”就是先听受道理;“思”是再思维其中意思;“修行”是将所了解的意思于实际行动中行持。学术研究应该包括了“闻”和“思”两方面,不过后面的“修行”,很多人却没有。

  

  比如藏密修法中讲的“寿命无常”,不少人认为这非常简单,甚至已经学佛很多年的人,也觉得没什么可修的。但你若去真正观修,才能感受到一刹那、一刹那的无常,这并不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刻体会。

  

  在学术方面,历史性的东西,一般也没什么可修的,知道这件事就可以了。但有些窍诀性的修法,比如宗喀巴大师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是学佛最根本的,你必须要长时间修行,才能完全通达。所以,佛教的有些教义若想彻底领悟,没有一定修行是不可能的。

  

  问:我看到很有名的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但翻了好几遍,始终都看不进去。我想得到您的一些指点,或者您对那本书有什么看法?

  

  答:《西藏生死书》,你实在看不进去的话,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这本书,实际上在国内外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我也看过它的汉文本,看了之后的感觉是什么呢?这就是莲花生大士的中阴窍诀,然后再加上作者与根本上师的对话、某某西方人得癌症的故事,穿插一些现代人喜欢听的、比较关心的道理在里面。

  

  大家都知道,中阴窍诀在西方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很多人身体不舒服、心情不舒服,尤其是最后面对死亡时,都有一种恐惧感,而中阴窍诀所揭示的道理,正好可以消除这种心态。鉴于此,索甲仁波切把中阴法门的某些内容,与现代人的心理结合起来,然后编成了这本书。

  

  《西藏生死书》,我认为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对上师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处处提到了他今生所得到的知识,全部来自于上师的恩赐,从头到尾都在感恩上师,这是最感人的地方;第二、它将佛教的原始教义,融入当前的生活中,然后展现在有缘者面前,这也是相当难得的。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别困难,最好还是能再看看,也许慢慢就看进去了。

  

  (三) 问:我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后。对于佛教这一块,坦率地说,我是门外汉,所以借这个机会我想请教您:从藏密的视角出发,当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哪里?该如何来解决?

  

  答:从藏密的视角出发,对教育没有什么太多的看法;但若从佛教的思想出发,当前教育的的确确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注重道德培养,像前不久刚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以及“13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德才兼备”,一个人要先立“德”,再培养“才”。而现在的教育,光是重视一个分数,忽略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以至于学生们学了十几年以后,从来没想过怎么样服务社会,怎么样孝顺父母。包括有些老师,有时候连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没有。这些应该是源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后进行一些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改革,其他改不了也不要紧,但至少应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作为佛教徒,始终都是这样认为的;老一辈懂传统文化的人,应该也会这样想。所以,现在很多人对教育还是比较关心的,只是有时候也无可奈何。

  

  (四) 问:我是宗教中心硕士三年级的学生,学的是宗教学理论专业。今年我在兰州开会时,有个学者说:当今世界宗教传播有一个趋势,就是“天基东渐、藏密西行”,即天主教和基督教向东方国家传播,藏密向西方国家传播。我想请问一下,藏传佛教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情况怎么样?

  

  答:藏传佛教在20世纪时,就传播于西方国家。汤恩比博士曾说:“将来后人回顾20世纪的发展,会发现比任何事项更轰动、更有意义,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原子弹、氢气弹及科技的,那就是佛教传入西方。”这是他的原话,从这段语言来看,西方本是个基督教非常兴盛的国家,但由于藏传佛教的调心方法相当好,所以在那里受到了极大尊重。

  

  其实,一个人不管名声、财富怎么样,终究也躲不过生老病死。很多科学家和政治人物,最后面对死亡时,一切身外之物都派不上用场,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佛法才是最需要的。

  

  至于藏传佛教在阿拉伯国家,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弘扬得并不是很广大。而前苏联、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如今在各大院校中却可以经常见到。前不久我看了一下美国各所大学,发现耶鲁、哥伦比亚、哈佛等17所大学,都设有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心。我们佛学院也有美国的博士后出家,我问了一下,说是根本不止17所,凡是他们去过的学校,都有不同层次的研究机构。

  

  所以,这些国家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并非等闲视之,而是相当重视。但在阿拉伯的话,也许有一些中心或仁波切,但不知道具体情况怎么样。

  

  (五) 问:我是宗教中心的硕士。藏密有很多护法神,在一些学术著作中,他们的记录、分类很详细,但在原典的查询中,出处和起源等记载却很少。请问,护法神是怎么回事?关于他们的记录,平常都出自哪里?

  

  答:护法神的话,其实在汉地的佛教历史中也有,就像伽蓝菩萨等。而在藏传佛教中,尤其是伏藏品里特别多。包括昔日莲花生大士初来藏地时,受到当地很多妖魔鬼怪的阻碍,莲师一一加以降伏之后,他们在莲师面前承诺要护持佛法,从此也变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当然,这要在信仰的基础上,才比较容易接受。有了信仰的话,你会发现藏地的护法神特别特别稀有。比如,从历史上看,第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第司·桑吉嘉措秘不发丧,把这件事保密了15年之久,一直到第六世被认定出来,这即是遵循了护法神的指示。

  

  而且,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经历。以前我随上师去不丹时,紫玛护法神降临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本来不懂藏语,但护法神降临之后,他可以用非常流利的藏语来跟我们沟通。那时我就在旁边,上师给护法神灌顶时,我身体也有…

《陕西师范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