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呼!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以上一段话,说明天下最可怜的人,无过于幼失父母的孤儿,而世间最大的救人功德,也无过于拯救养育无父无母的孤儿了。现在我们要讲一则救养孤儿的因果报应故事,这 故事发生于九年以前的台北市,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兹为证明因果报应的不虚,志之于后:是谁家走失的小孩,怎么没有父母来认领呢?
事实的开端是这样的,有一王姓的夫妇,在一九五年从金门到台湾,当他们在金门的时候,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年仅三岁左右的小孩,迷失了路,独自在路旁啼哭着,那地方很荒凉,来往的人极少,他们站了好久,看到这小孩没有父母来认领,觉得十分可怜,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他们便把孩子抱回家去暂时留养,同时贴了许多招纸,希望走失孩子的父母来认领,可是招纸贴出了几天,竟没有一个人来,他们便把这孤儿收养,当作自己的儿子。当他们来台时,也把这孩子带来,一家三口过着很愉快的生活,可是在一九五一年某一天的夜中,怪事发生了,王先生突然从床上睡梦中跳起来,对着层内黯淡的电灯光,呆呆的出神,这一下他太太也很快的被惊醒了,询问丈夫何故呆着不睡,于是王先生便告诉她说:“我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军官到我们家中来,他说他是在厦门作战阵亡的,他的孩子流落在金门,幸经我俩收留,才保全了他的骨肉,他特地前来向我们道谢,并说没有别的可以酬答我们,只是在中山北路二段双城街十巷二十五号李之北家中,存着一支皮箱,内有新西装四套,美钞一百元,银元三十枚,请你们用杨某的名义前往取来,他一定会如数交给你的,这是我对你们衷心感谢的微薄礼物,千万请你们去拿了来……”王先生的这段话还没有说完,王太太连忙紧张的大喊:“奇怪!奇怪!”王先生问她:“奇怪什么?”她说:“我也与你做着同样的梦,梦中所见的,跟你完全一样。”夫妇二人你看我,我看你的,大家都觉奇怪,还不信真有其事。第二天早晨,王先生碰到一个姓彭的朋友,便把梦中所见告诉他,问他要不要到中山北路去一试?那个姓彭的朋友对于他们夫妇俩做同样的梦,固然也觉奇怪,但认为要照梦中的情形去试一试,却大可不必。他说:“世界上总没有这样离奇的事吧!”因此王先生就把梦中那个姓杨的军官托他之事打销。可是王太太在这一天早晨,却始终坐立不安,若有所失,终于下意识的雇了一辆三轮车到中山北路二段双城街十巷廿五号去看看,究竟有没有李之北那个人。事情真奇怪,当她坐车进双城街十巷时,廿五号的那一幢房屋门前,真的挂着“李之北”的名牌,她惊奇得连自己都不相信起来,于是她很快的命车夫掉头,去找她的丈夫同来。就在这天下午,王夫妇走进了李之北的家,他们还没有把来意说完,李之北就叫着说:“哟!你们来得真好,我每天在梦中见到我的朋友,说本市有一对姓王的夫妇要来把他的箱子拿去,我的朋友杨君在一九四九年于厦门某部队当军官,我来台时他把他的衣箱托我保管,以后我们曾通过二三次信,后来彼此音信中断,现在他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可是这半月来,我在梦中一直见到他。”王夫妇听到李之北这一段话,更觉奇怪,于是他们一致啧啧称奇!接着李之北便把杨姓军官寄存的箱子拿出来,为了取信大家,当场把箱子的锁打开,翻到箱子里果然有新西装四套,美钞一百元,银元三十枚,跟王夫妇梦中所悉的完全相同,当他们把箱子搬上三轮车回家时,一路上不断的说:“奇!奇!奇!”以后他们逢到任何朋友,便讲出这一段离奇的故事。
19.妈祖舍己救人
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千年以来,她受到我国沿海各省同胞普遍热烈虔诚的崇敬。在台湾北港的妈祖庙,一年四季常有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如潮涌般的前往进香朝拜。尤以今年(一九五九年)是妈祖诞生一千周年,我们来写这位观音菩萨化身的妈祖,更觉倍有意义。
谛闲法师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注转引天后志云:“天妃,莆田林氏女,父惟悫,行善乐施,礼大士求子,母梦大士与一药丸令吞,曰:汝家世敦善行,服此,当得慈济之贶,遂妊。诞时霞光射室,异香氤氲,十龄后,诵经礼佛不辍,后遂灵通变化。”所云天妃就是妈祖。从以上谛闲法师的讲义所述,可以证明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并非虚传。我们为接引信仰妈祖的广大民众,导入正信的佛教,对于妈祖生平济物救人的伟大事绩,岂可不予宣扬,特根据妈祖传的资料,叙述妈祖生平的重要事绩如下:
宋太祖建隆元年的三月廿三日,妈祖降生于福建省莆田县林惟悫家中,林惟悫妻王氏,梦见观音菩萨与一药丸令吞而受孕,当妈祖诞生时,福建莆田县城廓西南壶公山峰上空,忽然射出一道霞光,好像千万瓦的电光似的,在壶公山的峰顶上闪烁,直向林惟悫的屋院中射来,这时林惟悫正靠在院中的窗棂坐着,忽见一道奇异的彩光,照亮了整个客厅,空气中充满了芬芳的异香,观音菩萨从彩光中出现了,林惟悫急忙跪在地上,连连对着那道彩光的方向膜拜,观音菩萨慈祥的对林惟悫说:“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这女儿比男孩还尊贵,这是菩萨的好意,你要好好的把她教养长大,行菩萨道。”直到观音菩萨随着彩光的消失而隐去,林惟悫才站起来,忽然产婆跑来,行了个礼,笑着说:“老爷!恭喜您,太太生了个千金,又白又胖,可是她就不哭!”产婆走近林惟悫的跟前继续说:“这女孩一定是个贵命,刚生下来,她就睁开了眼睛,她不像其他的孩子,她不哭,我打了几下,她还是不哭,她长大后一定是个有福之人!”林惟悫说:“她生下来就不哭吗?那么就题她的名字叫做默娘吧!”从此妈祖自幼的名字就叫默娘,因为她是林惟悫第六个女儿,所以人家也都称她六姑娘。
光阴像流水般的过去,转瞬默娘已经八岁了。八岁的默娘很懂事,她每天晨晚,不让母亲动手,就把供奉佛菩萨的香烛及供品都摆好,点燃了香,去叫母亲一同来礼佛诵经,她母亲很快乐的赞美她说:“阿默真是好孩子,八岁的小孩,比十几岁的姐姐还懂事的多哩!”
林惟悫家中养了一支鹦鹉。有一天,默娘走进鸟笼,笼中的鹦鹉正在啄食,她看到那支有美丽羽毛的小鸟,能歌善舞,她想到了一个被囚禁的人,心中很难受的自语道:“要是把一个能跑能跳的人关起来,那是多么的难受呢!小鸟也是有智慧的,它也能通人性,人不愿意被关起来,小鸟又怎么愿意被囚起来呢?”她望望姊姊,又望望笼中的小鹦鹉,抖一抖肩膀说:“姊姊!我要把它放了。”姊姊急忙阻止说:“六妹!你决不能放了它,爸爸是不允许的。”可是姊姊的话还没有说完,默娘就把鸟笼打开,让小鹦鹉自由自在的飞走了。
当林惟悫发觉小鸟不见而愤怒时,默娘很有礼貌的对她爸爸说:“爸爸!请你老人家宽恕我,鹦鹉是我放走的。”林惟悫很生气的说:“是你,你这个八岁的孩子,竟这样顽皮!”默娘理直气壮的说:“我想鸟与人类一样,喜欢自由的,任何一支鸟都不应当关起来呀!”林惟悫不禁怒声斥责道:“鸟是鸟,人是人,鸟与人怎能相比,我把鸟关在笼中,给它喝,给它吃,不是很好吗?”默娘还是不服气的说:“爸爸!我把你关在小房子里,给你喝,给你吃,你愿意吗?”林惟悫再也无言以对,只得说:“丫头!这件事情我不打你,给我把早上教你的礼运大同篇背诵起来,如果背错一个字,打你十下手心。”默娘很从容的琅琅背诵,一字不错,林惟悫顿时收敛了怒气,面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给你四个银镯,可以医治你老母亲的病了吧!
年龄随着光阴的消逝而增长,默娘已经十四岁了。菩萨化身的默娘,与凡人是不同的,她十四岁的智慧,远超过几十岁的凡人,她由爱护小动物而转移到爱护人类,她看到一个讨饭的乞丐,她看到一个站在路旁哭喊父母的孩子,甚至看到一支拖着载重车子的牛马时,都会使她心上发生同情而难过。有一天,她与五姊一同外出散步,经过一条十字的巷口,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又脏又皱的老乞丐,瞧了瞧默娘说:“你是行善的小姑娘,给我点银子吧,我老母亲快病死了。”默娘问:“你要多少银子呢?”老乞丐说:“愈多愈好,我需要很多。”默娘把左手腕上的银镯拿下来,递给乞丐,问:“这些够不够?”乞丐接了银镯,摇摇头说:“不够,不够,还差得很多。”默娘又把右手腕上银镯也拿下来,递给乞丐,再问:“加上这个够了吗?”乞丐还是摇摇头说:“不够,不够,我的老母亲病很重,需要的银子很多。”在旁的张大嫂看到乞丐老是不够,觉得很生气,愤愤不平的阻止默娘说:“这老东西一定是个骗子,六姑娘,你不要受老东西的骗,太太知道你把银镯都给这乞丐,一定会痛打你的,快把银镯要回来吧!”可是默娘反责张大嫂说:“眼见穷人害病不救,太忍心了。”默娘见老乞丐还是不够,急得摸摸耳朵,耳环没有带。于是她伏着五姊的耳边说:“五姊!你的手镯借给我好吗?”五姊怒责默娘:“胡说!”默娘再向五姊恳求说:“好姊姊!你把二个手镯借给我,回家后我一定想法加倍还给你四个手镯。”五姊听了心动,就把两支手镯取下给默娘,默娘把姊姊的银镯转递给乞丐,问道:“再给你二支银镯,可以医好你老母亲的病了吧?”老乞丐接了默娘的银镯,笑着说:“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给的银子差不多了。”老乞丐从地上站起来,拿了木杖慢慢走着说:“这真是个佛根没有退的孩子。”那知老乞丐走了不远,忽然隐没不见了,大家才知道那个老乞丐是佛陀化身下凡来试验妈祖道心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世俗凡夫的想法。默娘已由小姑娘而慢慢的变成大姑…
《因果报应录(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