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做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做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做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宴席,亦无不凋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2)集谛: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3)灭谛: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着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4)道谛: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十二因缘是什么?这是说明人生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余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做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做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做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爱之心生起,爱之心表现于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于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生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这是生命之流的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
现在为便于增加印象起见,再将十二因缘配合苦集二谛的三世因果关系,列表如下:
无明
行——集谛——过去世因
识名色六入触
受——苦谛——现在世果
爱取
有——集谛——现在世因
生老死——苦谛——未来世果
(三)三法印是什么?这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现象及 本体的三条定律。在没有介绍这三条定律之前,先要介绍五蕴法。所谓五蕴, 就是包摄一切现象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总摄一切现象而来说明物质世界及 精神世界。因此,五蕴法应分做两大类,列表如下:
以五类名目包罗宇宙万象,称为五蕴。可见这个蕴字是当作 类别或聚集之义来解释的。
在这里,要讲到佛陀圣教的最伟大处,那就是悟透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 均系因缘促成。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
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聚散而已。神教徒说宇宙现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 之观察的结果,便将神造这说彻底否定,而倡因缘生灭的道理。神造之说,是 基于信仰的武断,因缘生灭,乃本于理性的考察。
因为,由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古代人相信“天 长地久”之说,实则以近代地质学及天文学的观点,天体永远都在变动之中, 地球也在逐渐衰老之中。一切现象既非永恒,一切现象所产生的任何价值, 当然也不可能属于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如果看破了万象非永恒,也认明了万 象的价值之中不可能有个永恒实在的我,实证了这个无常与无我的道理,当下 便可进入涅的境域了。无常、无我、涅,这便是三法印。
为便於了解起见,再将三法印列表说明如下: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是五蕴法—宇宙的现象是无常
诸法无我—诸法是现象的类列—现象无常故无我
涅槃寂静—涅槃是诸法的空性—空性不动故寂静
这是一切法的准则或原理。所谓佛法,无非是从这准则的基础上开发出来 ,所以,凡是合乎这个准则的思想,不论出于何人的发明,均可称为佛法。以 这三句话来印证一切的思想,只要不违背这三句话的准则,即是佛法。这是佛 法与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称为三个佛法的印鉴。
亲证三法印,便入解脱门的寂灭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圣谛中灭谛 的说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么?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即是 修持解脱圣道的八种正确的方法,这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但这八种圣 道,有其演进的轨迹,现在分述如下:
(1)由五戒而成十善:所谓五戒,便是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 ,④不妄语,⑤不饮酒。这五戒的前四条,乃为一切人类的基本德目。印度原来的 婆罗门教,以及稍前于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犹太教与基督教,都作有类似的 规定。佛教是主张智慧,并重视理性的宗教,故以为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应当于前四条之后加一条不饮酒。不饮酒的确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条戒的功用,这 是前四戒的防腐剂。
由五戒之前四条的伸张,发展为十善,即是将妄语一戒之内分列出为妄言 、绮语、两舌、恶口。更发现犯戒的动因,是由于心念中的贪欲、恚、愚痴 的主使,合上杀、盗、邪淫,正好成为十种恶业。对治十恶的方法,便是反过 来修行十种善业。
(2)由十善会成三业:十种善业的表达,是由于身体、口舌、意念而形 成,所以称为三业,可以列表如下:
三业-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
意——不贪欲、不恚、不愚痴-十善业
(3)由三业出八正道:从性质上说,十善业尚只是消极的不作恶,到了 八正道,才是积极的行善。所以,行十善,仅是修的人间及天上的福业,尚非 解脱之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脱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业的积 极化,现在说明如下:
一、正见——此为正确的知见,乃以三法印为指导。
二、正思惟——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
三、正语——用口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四、正业——用身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五、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六、正精进——策励三业,日新又新,至于清净。
七、正念——系念于圣道的实践,心不旁骛,意不散乱。
八、正定——心力集中,不动不摇,不受五蕴的诱惑束缚,便可出离生死, 而入涅。
八正道分隶于三业,如下表:
(4)由八正道会成三学:此所谓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就 是前面所曾讲过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实又不出戒 定慧,它们的会合关系,可如下表:
(5)由三学而出六度:六度在梵文称为六种波罗蜜多,即 是六种将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
在五戒十善,是消极的不作恶,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积极的修持解脱道, 到了由三学而出六度之时,便是修的自他兼济的菩萨行了。例如:仅修八正道 的人,不作布施,不会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财 物布施、说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励(无畏)来布施 的三种。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智力与劳力),无财 无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赞叹心、欢喜心可作布施。这是菩萨以利人为第 一要务的原动力。
一般人以为六度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其实在原始佛教时 代已有六度,例如:被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贬称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经卷十 九,就明白地载有六度法门。同时,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继续 开展出来的。
六度的含义极其深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详细研究了。
现在将三学开出六度的配属关系,列表如下:
如有机会,再和各位研究两个重要的题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 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间的先后次第的发展,均有脉络可循。例如: 由原始佛教的因缘生法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龙树中观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 佛教的五蕴分析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无著瑜伽系的唯识大乘。
谢谢各位的光临指教,连续耽误了各位三个晚上宝贵的时间。这几天的台 北市,阴雨连绵,各位能够风雨无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 上,因为准备资料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时间,以致多讲了半个小时,各位仍 能毫无倦容地听完为止,太使我感动了。
以我的学养而言,实在不够也不敢来向各位演讲,所以,我是抱着向各位 请教并求各位印证的心情而来。最使我安心的,是我在大陆时代的两位老师也都 在座,那就是白圣老法师及南亭老法师,如果我讲错了,他们两位老人家会给 我开示和纠正的。
最后,谢谢本讲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师给我的赞誉和慰勉,谢谢各位,祝 福各位晚安。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讲于
台北佛教界“佛教文化讲座”第五次)
二、佛教的伦理观
何谓伦理观?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希望彼此能够互相协助
与共同合作,就不能没有人与人之 间的各种关系。这种正常的关系,可用两个名词来说明,那就是各人应负的“ 责任”,或应尽的“义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人伦。人伦的道理,叫做伦理。研…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