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演七日为一劫,促一劫为七日,岂弥陀度众,而能限于劫乎
实则众生有利钝,悟有迟早,悟则花开,未悟则为花苞,是心能转变时间,而时间则不能控制于心也。
问:依照弥陀行愿惟修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诚心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请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宜修他宗则(禅宗,律宗,天台宗等等)临终同得往西方否
佛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像百川归海尚有何解说
(林相路)
答:“归元无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归谓除盖去惑,而穷彻真性也。“八万四千法门”即“方便有多门”也,西方净土有四,寂光为实,即是真性,除三土为权,可曰方便。禅律等法,如证佛果为实,声缘菩萨,皆称为权,寂光即是佛果,此归元无二也,净宗前三土,他宗声缘菩萨,皆是方便多门也。修净有净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极乐,不回向者,是无此愿,则不生极乐,明乎归元方便,知说无矛盾也。
问:佛七中的开示应讲些什么话,可否讲经或几则公案
以提起参加者的兴趣否
(释永兴)
答:佛七在使修众,证取一心不乱,讲经说教,但非所宜,恐使其闻思起分别也。公案拟增兴趣,亦须择净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说。实则此等开示,最为困难,要以一段言语,使修众心能归一,方为机理双契,此则并无定式,只在主七师善巧方便也。区区学浅,未足知此。
问:一味念阿弥陀佛,别的什么也不作。连往生极乐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
(释永兴)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门之称,不过理论如是,信愿行为修净之主要,回向者,即是发愿也,无愿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废也。至云“别的什么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谓专心致一,不事杂修,功必精纯。但须二六时中,不离这个,顺逆苦乐,不为摇动,方好云此,盖道既须臾不离,则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仅以几句佛号塞责,往生安有其分。
问:念佛以出声念及默念两者的功德以何为最
(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声能两度,两相比较,自是出声圆满。然亦应顾及环境允许与否,根性相契与否,环境不许出声,则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则取出声。
问:见畜生被杀时持念往生咒未知对方能得受益否
(施木修)
答:心诚有感,则彼受益。纵心散乱,见杀起悲,亦是菩提种子,落于识田矣。
问:敝人每日课诵时必念弥陀圣号数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恒多年来很少间断,惟持念时总是杂念顿生,意识散开,无法专一,谅是业障所阻,如此仍继续修持下去,信愿行资粮何时能具足,茫无所期,临终时能否往生
如不能往生,此事将是徒劳无益,请慈悲开示,修学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净土三资粮,信至深时,愿至切时,持名至一心时,便称具足。前二凭发心,后一在功夫,发心乃真为生死,必极欣极厌,自能深切。功夫又须行之如法,背法或劳而无益,倘能心念口诵耳听,三处分明,久则易得一心矣。净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区区寡闻,无所知矣。
问:助念时,每次要用几人
(庄庆贤)
答:为人助念,少则二人,多则四人,再多则声杂,反而乱矣。
问:其时要用法器否
(庄庆贤)
答:用引磬木鱼不但声调整齐,且是法器,有净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张,鱼音重浊,磬音清越,故有专取击引磬者。亦有谓视病者好恶,如喜听鱼磬,亦不妨磬鱼并用。
问:助念要分几次,始终要多少时间适宜
(庄庆贤)
答:每次念一小时,即宜换班,盖助念不同自修,必须出声,使病者听到,如时间过久,恐声嘶懈怠,音乖调和,则燥搅矣。
问:助念时,是在生命危笃,或是往生后实行
(往生后最少几小时以内有应
)(庄庆贤)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气绝以后,神识未必即去,故主张继续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方策万全。
问:助念场所大部分在屋内,但是屋外(途中受灾祸)可以在现场实行否
(庄庆贤)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现场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虑者,不问市中郊外,各有障碍,恐环境所不许耳。
问:对无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
(庄庆贤)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实。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无其功。死后殊途,感应更微矣。纵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问:弥陀经中“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分明是有愿必成,但是修他法门,就不如此乎
何以此经单单这样说,是否别有含义
(顾凤英)
答:有愿必成,是修因原则,但有难易之别,时机之分。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根据此三对句而发。已愿已生与今愿今生,有佛在世,并不为难,最不易者,当愿当生,是于无佛之世,而得成就。当来并无定数,直到世尊法运灭时为止,惟有净业尚可成就,而戒与禅,于正像以后,众生根器渐钝,不易深造矣。
问:无量寿经中第十八大愿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若在未学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学佛后重新忏悔改过,可得往生彼国否
(江宽玉)
答:众生未学佛,知见偏邪,昧于理事,谤法五逆,多劫以来,自所难免。如觉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进而求戒,先经忏悔,前罪本属无知,果能皈忏至诚,众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调达五逆,佛与授记,莲池灵岩少时,皆以韩欧自任,后俱证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后,再蹈前辙,是明知故犯,怙恶不悛,自障往生矣。
问:念佛求一心不乱,但是已有定数,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数珠,据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则要得一心时,忽然又想拨小记珠的念头,如此算数,欲求一心,比较困难,可用定时间为数否
(江宽玉)
答:各个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舍,亦不一定。有数珠心定者,有数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数珠搅扰,则不必用,或以焚香记,或以时钟,皆无不可也。
问:系念与忆念,心念与默念,如何分别
(洁园)
答:此四者,皆从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强分其界,系念者,此法萦系在心而不去,忆念者,思想一佛长久不忘,心念者,出声与否皆须从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声也。
问:净土津要中引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种念佛,是禅是净
(洁园)
答:从名相论,禅者静心中之虑,净者净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禅净并举时,净只言净法,净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禅亦只言禅门,禅门者何,证无生者是,法之与门,是言其因地,生与无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禅净双修者,是行乎禅而归乎净也,明乎此,则净法禅门易判矣。
问:紫柏老人谓:“须梦睡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时,却又无用。”请问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梦睡中都能念佛
(洁园)
答:此极言其功夫之纯也,醒如是,梦亦如是,非教人必作梦也。到一心者,醒时是能作得主,睡而无梦固佳,倘有梦而缘欲尘,是梦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证,梦时不能作主,死时自更不作主矣。
问: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根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恐魔来扰乱道心,以念佛行者临终宁保非魔揽。(周慧德)
答:金刚经言性空之理,弥陀经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碍也,因与果违为障。修禅断惑见性,忽现有相,即是相违,故曰魔障。修净感佛,报化来现,是因是果,并不相违,安得称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实相念佛,顿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执一而论净也。
问:劝修念佛法门中一句“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后二句甚不清楚。请老师解释。(顾凤英)
答:诗与偈颂,意多含蓄,读者所解,各随其机,见仁见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风之句,乃谓世俗凡众,皆迷颠倒,烦恼炽盛,如卧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凉,高枕安稳,如吹清风,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远来。半床明月之句,亦言无修俗众,无明昏沉,如处长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虽在五浊黑暗,昏昏扰扰,等于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问:每日早晚二课除念佛回向外,闲时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极乐否
(邱合顺)
答:往生净土,法载三经,皆以弥陀为主,以弥陀为极乐导师故。经为圣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为依法,方为如法,持佛观佛,为本师释尊之教也。但观音为弥陀胁佐,弘愿接引,亦重极乐,念之尚不背驰。但观音普门普愿,世出世法,随缘兼施,不似弥陀之专也。若念观音,回向极乐,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问:念佛有数种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启唇舌,自己能闻他人不闻,心念是否从心思念佛号谓之心念
望老师分别明示。(邱合顺)
答:默念者,启口动唇,微有其声,或无有声不论其声闻与不闻,总以生起闻相,易得摄心,此闻亦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转,亦用心去默听,所谓心念心听也。
问:吾有听说是否众生业障消灭后才能够往生西方
但是净土宗有带业往生又是如何
(张进添)
答:净土宗三根普度,有业尽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带业往生。必看净土经典方知,听人传说,毫厘千里,不可不慎!
问: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既发心即是观心,其要在见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乱是否便得见性
(王居士)
答:发心是发起某种愿心,欲推动某种事业之谓,甚为宽泛。观心是依经教所示,返观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可云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浅,不能一语言之。见性是得果,定慧为修因,修圆几分因,便得几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见光明,初七八再展光…
《佛学问答(十三) 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