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法、见地和科学及其相关问题(杨全)▪P11

  ..续本文上一页的顺呼天道、因果缘由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所倡导的出世仅仅是去除抛弃阻碍自性显现、导致无明的世俗的肉身感官欲望、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层次和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价值、生命价值并倡导积极地、精进、认真、勤勉地去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三)、佛所倡导的出世,也不仅不会导致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的态度,反而是最彻底最实在的批判并消除任何对人生对生命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的态度的、最为完备并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门的学说。佛所倡导的提升和拔高人生价值与境界的修炼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切世俗的勤奋和认真所能达到的程度,其勇猛精进勤勉奋发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是世人所难以想象的。其原动力和深层次的心理内驱和动因不再是世俗常规的那种对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所激发出的世俗心理动因和内驱力,而是一种高度升华了的、对至高无上生命价值和境地--至高无上的人生自我完善、无上自在的能够充分彻底的调动激发修炼者勇猛精进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量。这是一种至崇高至清纯的精神力量;(四)、佛所倡导的认真求实精神的要求也远远高于世俗世界对认真求实的最高要求。这既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行事、修为的认真求实精神,又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绝对不会由于认真求实得过度而导致执着于人和事的实相,进而遭致无明的至高妙态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认真求实却不可避免地会由于执着于世界的实相而陷于无明。(五)、出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初期的修炼过程中,为寻求一种相对清静较少外界干扰的修炼环境和条件,二是指修炼者应当在内心和意识中寻求不断的看空和超越世俗之凡心凡念,比如对财色名利和世俗享乐的追求,这第二层含义是出世真正的精髓要义所在。第一层含义不过是一种修炼的方法和策略手段,第一层的含义意味着身的出世。二者是为了达到高度的心灵的出世,即在心性上摆脱俗根,清净六根,五蕴皆空的看空超越所达到的大解脱、大超越、大自在、大圆镜智所显现的至高境地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心性的出世,即内心的看空超越、获得大解脱、大自在的高度正体现了修炼者修炼境地所达到的高度,而绝非形式上的出世和出家。

  为进一步对此进行探讨,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特别讨论: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是否真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否将会导致人类失去任何的心理动机和内驱力而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导致人类不可能思考任何问题,甚至人类不可能生存?

  这是在世间人们经常发出的诘难,人们往往认为: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可能这将导致人类失去了任何的心理动机和内驱力而没有了生命的活力,人类也不可能思考任何问题,甚至人类不可能生存,这样的结论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在理,实际上却是一种浅见,是一种典型的用人智的局限性来自己划地为牢地看待人的无限潜力和超越性的愚见,息心净念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球形的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球形的灵性明镜,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生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事实上人类的修炼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飞跃性进展,从而显现不同的奇异的功能,没有达到那个层次的修炼者是不可能体悟和感觉到那个层次的效应的。修炼的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状态及其效应也就越高越强。首先是在人的层次范畴中修炼,目标是做一个完人、圣人,再上一个层次就是超越完人、圣人的层次,在那个层次和状态,不但可以六根清净,而且可以逐渐地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既可以呈现出高度的息心净念,又可以显现避谷等相应的奇异功能效应,当然修不到这个层次的人是不会相信也不可能体会到这种效应的。佛学是不主张一开始就要达到很高的六根清净和去掉七情六欲的层次,而是注重首先从世间的修心开始,修心的一个重要关键所在,就是首先要转变整个世俗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还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利用人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超越和看空了人间世俗建立在七情六欲、功名利禄上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的修炼者,是否就会真的失去了一切生命的活力和冲动而变得消极冷漠、无所作为了呢?如果是这样地超越和看空,那就不是真正的超越和看空,真正的超越和看空不但不会失去一切活力和冲动,而且会更加勤勉勇猛精进但又是清静的、超凡脱俗的去追寻更高的、更充实的自我完善和大自在,追求终极的大圆镜智。那是一种更为巨大的动力和目标。用高度的佛学精髓、正信所转化而成的新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将会给以修炼者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精神和心理的激发奋进的力量、获得更为巨大的内驱。历史上诸多不同层次的高僧和得道高人正是进行了这种不同层次的实修亲证。

  另外这里有必要谈谈人间佛教,我以为对其应作如是观:(一)人间佛教属于浅层次的佛学修行,因其要求和定位不高,易于为广大世人所接受,也具有相对的易操作、易实践性。如前所述,佛学的浅层功能和价值如劝世、劝善、寻求一定层次的空灵自在感,获得一定层次的心灵慰藉和解脱,正体现在人间佛教之中;(二)每个人学佛、修佛都应按其先天禀赋和根器的状况而行,只要是真心、虔静的,皆是好事,较高较严的守戒,甚至超凡脱俗、看破红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禀赋和根器不够,通常将导致六根难清、难以获得正信正见,强行为之往往难得正果,易入外道,甚至入邪;(三)高标准、高要求的,包括较严格的守戒,乃至出家,进行勇猛精进的修行,(这里指的主要是内心真正的达到了相当层次的大彻大悟的看空超越,在心性上的出世、出家,而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很多人,由于远未具备基本的学佛修佛层次,往往是人出家了,心未出家。)是为求得更高的果位所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学佛的修行,绝不能因为大多数世人难以做到就否认其价值和可行性,而一概抵毁、斥之为是妄念、妄行,持如是观者,正好比是坎井之蛙,由于自身局限于一个井中,所能见到的天,只是一井之天,就妄言天只有一个井大,井外不可能再有天的愚见。

  十、佛法的价值和意义

  佛法是超人智本体论的、超人智形而上学的、超方法论、超认识论的大智慧,佛学在建立了终级的,完备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在具体的做事和修为的过程中不是空洞的学说,是非常实实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实,精进、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在这方面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较之世俗的人类来得更为严格、完备,对不同层次的修炼者提供了丰富完备的修炼法门,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备和智慧的,只不过方法和道路不尽相同,人间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学也不排斥,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学把人智的科学早已包容在自己法术范畴中,佛学的修炼法门不仅适用于地球的生灵,并且适用于整个宇宙生灵,在人类这个层次进行修炼,佛学是知道应当充分的重视和利用人智层次的法术也就是科学技术,但这种重视和利用应当时时为更高层次的见地所把握和引导,也许有人会说,佛学中缺乏教会人们如何生存的法术和技能,这就是缺乏科学技术的表现,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是的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佛的智慧有个基本的出发点:人只要能基本生存,获得了温饱,其整个生命,更多的就应当去注重如何修身养性、修炼自渡,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关注,否则易导致对物欲的追求、贪图享受、玩物丧志、为奇技淫巧所累等等严重阻碍正常修炼的弊端,我想这正是佛经中没有过多包含能够提供修炼者如何获得更舒适的生存技能和法术的重要原因。人类这种生灵在地球上已经具备了生存的优势,无须再传授给人类过多的生存法术和技能,人类就应当齐备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一方面,如果人类始终能本着与天地宇宙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进化的方式生存,人类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为的灾祸,人类可以不需要建很多高楼大厦桥梁公路、制造出飞机汽车等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生态破坏,更不会制造出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千百遍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怕的电脑信息攻击武器等等。人类若能遵从佛学关于心性和智慧的修炼,就可以无限开发出人自身的潜在智能而获得远远高于世俗科技所能带来的那种只能外在化的工具手段的更高妙的法力和技能。如所谓“神通”。[20]人们只要注重精神的内守,病安从来?只要注重修身养性,用佛学的智慧指导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类相互的争斗和敌意;另外一方面,佛陀告诉我们:“烦恼皆菩提。”这是在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或是遭遇到种种烦恼、苦痛和不幸正是修炼的缘份和机会。总之,佛学中包含完备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发展的智慧和方法,无论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等方面都提供了最为完备的智慧和方法。在这些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也远远超越了世俗人类的层次。

  佛学精髓在于让众生充分明白人生一世是一项多么大的奇迹,领悟在宇宙当中生而为人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珍视生命、珍视这一奇迹。不要糊涂的虚度此生、枉此一生。在世俗世界,人们已深深懂得:只要勤奋不懈的努力追求,一颗寻常的心、一个寻常的人也会提升到十分高远和不寻常的境界。那么通过佛学精髓所启迪的精进勤奋的不懈修炼,则能使每一个寻常的心灵变得超凡,远远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达到程度不…

《论佛法、见地和科学及其相关问题(杨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