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P11

  ..續本文上一頁的順呼天道、因果緣由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所倡導的出世僅僅是去除抛棄阻礙自性顯現、導致無明的世俗的肉身感官欲望、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層次和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價值、生命價值並倡導積極地、精進、認真、勤勉地去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叁)、佛所倡導的出世,也不僅不會導致對人生價值生命價值的消極、厭世、逃避、頹廢的態度,反而是最徹底最實在的批判並消除任何對人生對生命的消極、厭世、逃避、頹廢的態度的、最爲完備並能夠提供切實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門的學說。佛所倡導的提升和拔高人生價值與境界的修煉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一切世俗的勤奮和認真所能達到的程度,其勇猛精進勤勉奮發所要求達到的程度是世人所難以想象的。其原動力和深層次的心理內驅和動因不再是世俗常規的那種對感官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所激發出的世俗心理動因和內驅力,而是一種高度升華了的、對至高無上生命價值和境地--至高無上的人生自我完善、無上自在的能夠充分徹底的調動激發修煉者勇猛精進奮發向上的驅動力量。這是一種至崇高至清純的精神力量;(四)、佛所倡導的認真求實精神的要求也遠遠高于世俗世界對認真求實的最高要求。這既是一種高標准、高要求的行事、修爲的認真求實精神,又是一種高度智慧的、絕對不會由于認真求實得過度而導致執著于人和事的實相,進而遭致無明的至高妙態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認真求實卻不可避免地會由于執著于世界的實相而陷于無明。(五)、出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初期的修煉過程中,爲尋求一種相對清靜較少外界幹擾的修煉環境和條件,二是指修煉者應當在內心和意識中尋求不斷的看空和超越世俗之凡心凡念,比如對財色名利和世俗享樂的追求,這第二層含義是出世真正的精髓要義所在。第一層含義不過是一種修煉的方法和策略手段,第一層的含義意味著身的出世。二者是爲了達到高度的心靈的出世,即在心性上擺脫俗根,清淨六根,五蘊皆空的看空超越所達到的大解脫、大超越、大自在、大圓鏡智所顯現的至高境地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心性的出世,即內心的看空超越、獲得大解脫、大自在的高度正體現了修煉者修煉境地所達到的高度,而絕非形式上的出世和出家。

  爲進一步對此進行探討,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來加以特別討論:佛學所倡導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的境界是否真的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否將會導致人類失去任何的心理動機和內驅力而沒有了生命的活力,導致人類不可能思考任何問題,甚至人類不可能生存?

  這是在世間人們經常發出的诘難,人們往往認爲:佛學所倡導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的境界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可能這將導致人類失去了任何的心理動機和內驅力而沒有了生命的活力,人類也不可能思考任何問題,甚至人類不可能生存,這樣的結論表面上看來似乎很在理,實際上卻是一種淺見,是一種典型的用人智的局限性來自己劃地爲牢地看待人的無限潛力和超越性的愚見,息心淨念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球形的水面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球形的靈性明鏡,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淨則意味著去除肉生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事實上人類的修煉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的飛躍性進展,從而顯現不同的奇異的功能,沒有達到那個層次的修煉者是不可能體悟和感覺到那個層次的效應的。修煉的層次越高所能達到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的狀態及其效應也就越高越強。首先是在人的層次範疇中修煉,目標是做一個完人、聖人,再上一個層次就是超越完人、聖人的層次,在那個層次和狀態,不但可以六根清淨,而且可以逐漸地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既可以呈現出高度的息心淨念,又可以顯現避谷等相應的奇異功能效應,當然修不到這個層次的人是不會相信也不可能體會到這種效應的。佛學是不主張一開始就要達到很高的六根清淨和去掉七情六欲的層次,而是注重首先從世間的修心開始,修心的一個重要關鍵所在,就是首先要轉變整個世俗的信念體系和價值觀,還要批判性地繼承和利用人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超越和看空了人間世俗建立在七情六欲、功名利祿上的價值觀和信念體系的修煉者,是否就會真的失去了一切生命的活力和沖動而變得消極冷漠、無所作爲了呢?如果是這樣地超越和看空,那就不是真正的超越和看空,真正的超越和看空不但不會失去一切活力和沖動,而且會更加勤勉勇猛精進但又是清靜的、超凡脫俗的去追尋更高的、更充實的自我完善和大自在,追求終極的大圓鏡智。那是一種更爲巨大的動力和目標。用高度的佛學精髓、正信所轉化而成的新的信念體系和價值觀將會給以修煉者無可比擬的巨大的精神和心理的激發奮進的力量、獲得更爲巨大的內驅。曆史上諸多不同層次的高僧和得道高人正是進行了這種不同層次的實修親證。

  另外這裏有必要談談人間佛教,我以爲對其應作如是觀:(一)人間佛教屬于淺層次的佛學修行,因其要求和定位不高,易于爲廣大世人所接受,也具有相對的易操作、易實踐性。如前所述,佛學的淺層功能和價值如勸世、勸善、尋求一定層次的空靈自在感,獲得一定層次的心靈慰藉和解脫,正體現在人間佛教之中;(二)每個人學佛、修佛都應按其先天禀賦和根器的狀況而行,只要是真心、虔靜的,皆是好事,較高較嚴的守戒,甚至超凡脫俗、看破紅塵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禀賦和根器不夠,通常將導致六根難清、難以獲得正信正見,強行爲之往往難得正果,易入外道,甚至入邪;(叁)高標准、高要求的,包括較嚴格的守戒,乃至出家,進行勇猛精進的修行,(這裏指的主要是內心真正的達到了相當層次的大徹大悟的看空超越,在心性上的出世、出家,而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很多人,由于遠未具備基本的學佛修佛層次,往往是人出家了,心未出家。)是爲求得更高的果位所進行的更高層次的學佛的修行,絕不能因爲大多數世人難以做到就否認其價值和可行性,而一概抵毀、斥之爲是妄念、妄行,持如是觀者,正好比是坎井之蛙,由于自身局限于一個井中,所能見到的天,只是一井之天,就妄言天只有一個井大,井外不可能再有天的愚見。

  十、佛法的價值和意義

  佛法是超人智本體論的、超人智形而上學的、超方法論、超認識論的大智慧,佛學在建立了終級的,完備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之後,在具體的做事和修爲的過程中不是空洞的學說,是非常實實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實,精進、實事求是的精神的,在這方面的高標准和高要求較之世俗的人類來得更爲嚴格、完備,對不同層次的修煉者提供了豐富完備的修煉法門,其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備和智慧的,只不過方法和道路不盡相同,人間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學也不排斥,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學把人智的科學早已包容在自己法術範疇中,佛學的修煉法門不僅適用于地球的生靈,並且適用于整個宇宙生靈,在人類這個層次進行修煉,佛學是知道應當充分的重視和利用人智層次的法術也就是科學技術,但這種重視和利用應當時時爲更高層次的見地所把握和引導,也許有人會說,佛學中缺乏教會人們如何生存的法術和技能,這就是缺乏科學技術的表現,關于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有所論述。是的關于生存技能方面的東西佛經中確實講的比較少,佛的智慧有個基本的出發點:人只要能基本生存,獲得了溫飽,其整個生命,更多的就應當去注重如何修身養性、修煉自渡,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關注,否則易導致對物欲的追求、貪圖享受、玩物喪志、爲奇技淫巧所累等等嚴重阻礙正常修煉的弊端,我想這正是佛經中沒有過多包含能夠提供修煉者如何獲得更舒適的生存技能和法術的重要原因。人類這種生靈在地球上已經具備了生存的優勢,無須再傳授給人類過多的生存法術和技能,人類就應當齊備了很好的生存條件,一方面,如果人類始終能本著與天地宇宙自然和諧共生發展進化的方式生存,人類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爲的災禍,人類可以不需要建很多高樓大廈橋梁公路、製造出飛機汽車等就能夠獲得非常好的生存條件和環境,不會造成汙染和環境破壞、生態破壞,更不會製造出足以毀滅人類自身千百遍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怕的電腦信息攻擊武器等等。人類若能遵從佛學關于心性和智慧的修煉,就可以無限開發出人自身的潛在智能而獲得遠遠高于世俗科技所能帶來的那種只能外在化的工具手段的更高妙的法力和技能。如所謂“神通”。[20]人們只要注重精神的內守,病安從來?只要注重修身養性,用佛學的智慧指導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類相互的爭鬥和敵意;另外一方面,佛陀告訴我們:“煩惱皆菩提。”這是在告訴我們,生老病死或是遭遇到種種煩惱、苦痛和不幸正是修煉的緣份和機會。總之,佛學中包含完備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發展的智慧和方法,無論是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道德倫理學等方面都提供了最爲完備的智慧和方法。在這些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也遠遠超越了世俗人類的層次。

  佛學精髓在于讓衆生充分明白人生一世是一項多麼大的奇迹,領悟在宇宙當中生而爲人是多麼地不容易。要珍視生命、珍視這一奇迹。不要糊塗的虛度此生、枉此一生。在世俗世界,人們已深深懂得:只要勤奮不懈的努力追求,一顆尋常的心、一個尋常的人也會提升到十分高遠和不尋常的境界。那麼通過佛學精髓所啓迪的精進勤奮的不懈修煉,則能使每一個尋常的心靈變得超凡,遠遠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達到程度不…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