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的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的境地。佛法給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備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實踐性的開發人類這一生靈的無限潛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有一句格言說得極好:“越是甯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這是一句能夠深刻揭示靜能生智的機製和開發人類無限潛能的重要契機的妙言。佛法所倡導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挂無住的境界,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類似球形的靈性水面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靈性球形的明鏡,也就是大圓鏡智,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淨則意味著去除肉身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和明靜。由此佛法真正告知了人們什麼才是人生意義的終極真谛和價值所在。
十一、佛學修行的層次:初級和終極目標
僅僅在心識上進行了轉化,超越和看空了世俗的價值觀並獲得了足夠高的見地,對一個修煉者來說不算是最難的,只要他天生的悟性足夠高就行。當然對有些人來說要做到心識的高度轉換,做到真正的超越和看空,獲得足夠高的見地,也是極不容易。但最難的是怎麼樣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身心修煉和轉換的實際過程中,第一是要排除內在的肉體、舊有心識、業力的幹擾,第二是要排除外界社會環境的幹擾和阻礙。這是比較困難事情。因爲肉身是一個諸多業力(前世和今生)積澱而成的實體,心識和肉身的爭鬥是相當痛苦的,不容易把握控製的。心識是可以超前轉換的,而肉身則要滯後得多。
修行的叁個層次:第一是在心識、心智和信念體系價值觀念上的轉換;第二是用轉換過來以後的新的信念體系和價值觀、新的見地去指導肉身的轉化,並達到在大的方面不出問題,達到修煉的要求,從而使得見地也獲得了更好地提升,在這個階段,身心只是在重大問題上達到了基本的一致,這也是孔子所想要達到的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這個境界,循規蹈矩已達到自覺和自如地把握的程度,這個境界也是樂于持戒的境界;在這個境界意味著外在的規律已經被十分嫻熟地把握,並且已經融化在意識和個性的深層次中,成爲了模式化的、習慣性的、個性化的應物處世的方式。這個層次是世俗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即聖人的層次。第叁也就是最高層次,那就是身心修煉已經完全徹底的達到高度的一致、圓融無礙。從而達到只要是在正信念、正見地指導下的修煉,肉身都會十分樂意的加以配合。心想的就一定是正信正念的、合于道的。身心已經與道完全的圓融爲一了。這就是老子所達到的:隨心所欲合于道的境界。即心想的也就是符合道的,也就是肉身所樂于的。這是孔子所無法比及的至高境地。
學佛修煉的初級目標和終極目標:由于當今人類的人文精神和認識體系主導思想的誤入歧途,當今人類用錯誤思想和錯誤的認識支配和駕馭了科學技術,比如發展科正是爲了無休止滿足感官享樂和虛榮追求。再加之,由于科學助長了人的自大和自以爲是,把科學技術變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變成了敵視和抗拒修煉的強大的障礙;爲了對此問題作爲一方較深入的探討,這裏有必要簡要地談一談我對學佛和修煉的終極目的和所要達到的至高境界的個人的見解。在這一問題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認爲學佛和修煉的初期目標應當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備的宗教信念體系,這有利于使現代人能夠逐漸深刻地意識和領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靈、寵辱不驚、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靜無爲、“應無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機,以至最終能夠培養出以出世之心,精進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態度,如此將有助于抵禦各種不良誘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難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極積樂觀、充實而和諧甯靜的心態,進而達到一種健全而完備的、轉凡入聖的人生境地。修爲所追求至高境地應當是無苦無樂、無喜無悲的大空靈、大解脫、大自在的轉聖得道的境地,而不應當是任何世俗的樂境,而終極的目標則是:真正達到“應無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見性、空靈自在、中道無爲的至高境地。
十二、宗教教義中持戒和禁欲
持戒、禁欲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本質屬性仍然屬于法術的範疇,即,屬于一種重要的修煉方法之一。對于一般人來說持戒和苦行、禁欲是修煉者要想獲得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的普遍法則,但不是唯一的法則,持戒、禁欲、破欲是學佛者修習入靜入定的基礎,是必修法門,是修煉的一種必要條件和前提,也是學佛者獲取正靜定,進而得道見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爲持戒和破欲、修習入定本質上也是屬于法術的範疇,而法術的應用還必須得到見地的統領。如果修煉者的見地沒有達到足夠高的層次,一味的苦行和持戒是修不出正果的,反而會落入外道甚至邪道。這裏還須對定作一下說明:定有正邪之分。有心定(又稱爲有意守之定)是正邪共用之定法。用正信正見主導的意守之定是正定,反之是邪定。而無心定(又稱爲非意守之定),則只能是正定莫屬,在有心定中,修煉者是隨入定高低的不同而處于層次不同的去漏,化業和自組織的開發智能、顯現明心見性狀態,但這種開發和顯現卻是有一定偏漏的;而無心定,因其無心,就意味著去六根、空五蘊、澄懷無住,是無偏無漏的,是隨修煉者入定高低的不同而處于層次不同的全方位的去漏,化業和自組織的開發智能、顯現明心見性狀態,由此而得之定當然是正靜定。持戒、禁欲、破欲之所以是學佛者修習入靜入定的基礎,是必修法門,是因爲不持戒和破欲,就難以獲得高層次的正靜定。只有通過這種法門,一個人才能消除許多肉身帶來的煩惱和無明,才能使肉身之欲能獲得轉換和升華,才能取得六根清淨的基礎,而持戒和破欲實際上是等價的。持戒持得越深對清淨六根越有幫助。當然前提是在沒有損害健康的情況下。總之持戒和苦行、禁欲在本質上還是屬于法術、方法的範疇,所以必須受到見地的統領和指導才不會出偏差和誤入歧途。這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世俗的見解正好與佛學的精髓相反,要大力發展生産力、發展科學技術,其目的正是爲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滿足。這正是當今人類已經走入歧途還不自知的一個重大的誤期。因爲熱衷于過世俗的好日子,就意味著難以在更高層次上清淨肉身和淨化心靈,就意味著難以去六根、空五蘊,不可能在高層次上開智慧、得道見佛。正如莊子所言:“嗜欲深者天機淺。”人的欲望和人的智識正是人類這種宇宙生靈超越自身智能的局限,開發和提升更高智能,比如尋求禅觀、妙覺、玄覽顯現的重大障礙。正如一句高妙的格言所道出的:“越是甯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這是一句極能啓迪人們領悟爲何要持戒、要清心寡欲、空五蘊、去六根的至妙機理,能夠深刻揭示靜能生智的機製和開發人類無限潛能的重要契機的妙言。持戒、清心寡欲、空五蘊、去六根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類似球形的靈性水面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靈性球形的明鏡,也就是大圓鏡智,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淨則意味著去除肉身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和明靜。
有人說要想看破功名富貴,必須充分地享有過功名富貴,這種觀點也是十分片面的。能看破功名的一定是先天根器和秉賦中就具備了這種內因,否則就像吸毒一樣,越是追求不斷的滿足,毒瘾會越來越大,根本不可能有滿足和看破的一天。之所以要持戒、禁欲,這正是修煉的最普遍、最適用、最必要的法門,而當今的科學技術,在不良思想和認識的指導下成了開發和促進人類低俗的感官享樂和虛榮滿足追求的重要工具。西方文明進步的杠杆是激發和撩撥人性惡的欲望,比如對虛榮和感官享樂的無盡的追求。人們的奮鬥精神、勤勉精神都是在這種欲望下被激發、被催動的。關于持戒和破欲苦行的要義: 持戒和破欲苦行是凡人入靜入定的基礎,是必修法門,通過這種法門,一個人才能消除許多肉身帶來的煩惱和無明,才能取得六根清淨的基礎,而持戒和苦行實際上是等價的。持戒持得越深對清淨六根越有幫助。當然前提是在沒有損害健康的情況下。持戒和破欲苦行者在達到某種相當的層次時,就不再認爲自己是在苦行和持戒,而是把這種持戒和苦行當作一種樂趣、一種自然的、發自內心的需要和追求,這時持戒和苦行就變成了一種樂事和使人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認爲是苦的事,他卻認爲是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認爲是樂的事情,他卻認爲是苦的事情。比如對世俗享樂的追求的看法等。所謂過份的苦行是不能證道的這種說法應當這樣理解:由于過分的苦行會導致健康的損害從而導致心性的無明。只注重一味的苦行,而不注重見地的提升和智慧的開發當然是不行的,但是苦行本身是必須的,是不能繞開的,苦行只要不損害健康那就應當勇猛精進而行、大力提倡。那種又想不放棄世俗的福報又想尋佛求道的人是永遠不可能見佛見道的。
十叁、佛法的布施法門
布施就其本性來說,仍然也是屬于法術的範疇,即,也是屬于一種重要的修煉方法之一。小乘佛教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只有自渡才能渡他。不明大道地在世間亂行善事,無疑于是亂幹預天道。向外多行善事、普渡衆生,是一種外布施,有利于深行根除和放下我執、我障,根除自私狹隘的小我的內布施,所以說外布施在本質上是一種根除小我自私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但這是一種舍此無二的不能不用的方法和手段。當然用多用少因人而異,應當根據每個修煉者的不同根器、不同秉賦和資質而定。外布施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內布施。一個人的修煉果位的高低只決定于他深行內布施的高低,而與他行外布施的多少、大小、深淺無關。有些修煉者的根器和秉賦特性決定了他們…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