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P13

  ..續本文上一頁修煉的方式是以深度涉世渡他而自渡的方式來進行的。而有些修煉者則是更多以隱居修煉的方式來進行。這些方式沒有誰優誰劣、誰好誰壞的分別,僅僅是方式不同而已。獨善其身,自渡渡他是根本大法,渡他而自渡的方法不是根本大法,當渡人時不渡人,那是一種不足取的、我執太重、自私偏狹的自了漢修爲方式。但是,不當渡人時(這裏指:此人當前所受的苦難正是其因果和業力所致,爲其消除因果和業力的最好的方式正是要讓他很好的領受當前的苦難,並從中悟出一些道理)卻去亂渡人,這是亂幹預天道的運行,其行爲也是要背因果的。能否知曉因果而能順應大道,行善渡人,是需要一定層次的智慧和悟性的。修爲的方式可以很多,最根本的就是要最終落實到對自己徹底地實施內布施,從而實現徹底的消除我執上來。任何方法,只要最終能有利于修爲者達此目的,就是好方, 法。

  十四、佛法與藝術的關系

  純粹的藝術給人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並不能給人帶來善的判斷和是非好壞的判斷,只是能夠使人具有了一定審美能力和美感品位的提高,真正的大美至美應當與大善和大道相融合。從希特勒的納粹帝國的大批殺人魔鬼皆是具有極高音樂、美術、建築等藝術造詣的高官來看,極高造詣的藝術品位並未能夠改變其魔鬼性,反而能夠增強魔鬼性的法力。可見藝術在本質上仍然只具有法術的屬性。其本質功能與科學一樣,在根本上並無太大的崇高神聖性和善惡的教化功能。“文以載道”在根本上是很難行得通的,“道”一經過文(藝)所載,必然會載歪。因爲“道”是不能假以文(語言)載的,用語言加藝術的方式更難載“道”。趙鑫珊在其《希特勒與藝術》一書中是不明了這一點的,難怪他只能一再對納粹的惡魔們爲何會有如此高的藝術造詣而大爲不解。[21]很多人也肯定不會懂得,爲何佛陀和老莊會擯棄藝術的深層的機理。

  因爲,藝術對人的陶冶和潛移默化作用是有限的,憑借藝術是不能悟道見佛的。

  關于“藝術是沒有宗教教義的宗教”之說的點評。審美的人生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從世俗尋常的人生層面來看,審美的人生境界確實已堪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但追求藝術效果、追求樂趣、快慰、追求幸福和樂境並非宗教倡導的最高境地。無喜無悲、無苦樂、“應無所而生其心”的大自在、大解脫、“中道”、“無爲”境地才是至高境地。用審美態度去對待一切(包括人生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煩惱、痛苦等等)只能算是一種在人的層次上的智慧方法,而不是終極目標。佛陀不提倡刻意追求奇技淫巧(包括所謂藝術美和藝術的精巧),更反對人們用任何技能法術去獲取追求享樂和舒適,包括精神的享樂。

  審美態度的人生境界可稱得上是另一種與聖人境界相當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在人的層次上以一種極其樂觀、詩意妙覺的態度應物、處事、待己的高妙化境。但是未達到此化境的低層次的審美人生態度則會落入玩世不恭、缺乏精進向上、認真踏實的下品。而比至高無上的審美人生境界更爲無限高妙的應物、處事、待己的境界是超越人的層次的、宗教精髓要義所啓迪的終極修煉境地—明心見性、中道無爲的境地。這是一種妙觀莊嚴、靜穆、平和、安詳的,是無喜無悲、無苦樂的,大自在、大解脫、大圓鏡智的至高妙境地。

  十五、佛學的因果輪回說和命運觀

  佛學的因果說和輪回說,決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循環論。而是蘊含著豐富的、複雜的因緣和合、緣起性空之意的高妙學說。但也絕對不是迷信的宿命論之說,而是深含著教人如何正確領悟命運感,以積極精進勤勉的態度進行修煉,從而能夠以最高妙的方法運化自身的“命”和“運”的高妙學說,而佛學的“叁界六道輪回”說也決不是迷信之說,而是具有很深的象征性、寓意性的超語言邏輯所能表達的關于宇宙萬物運化的妙說。正如聖經中的創世說和人類被逐出伊甸園之說,也正是這種深具超語言邏輯的寓意和象征之妙說,欲用普通尋常的思辯性邏輯性語言是根本不能領會其深邃精湛妙義的。

  佛學和老莊關于命運、因果、業力的見解我以爲應當這樣來解讀:命運是存在的,懂得命運存在的道理絕不是宿命論和迷信。(宿命論在本質上是線性的、絕對的、悲觀的、無所作爲的、僵死的因果循環決定論)

  所謂“命運”,“命”就是指較大的難以改變的因果,比如大災難、大富貴,“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動改變的運道。俗話說:大富大貴靠命定,小財小貴靠勤奮。就是說:大富大貴是命,小財小貴是運。孔子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也是這個道理。一般來說,命由天定,運可以由個人主宰。能認識到這一點絕不是宿命論,而是要有真正的大智慧才能領悟的至理。少數情況下有例外,其深層的原因在于:佛、菩薩是萬能的,是可以改變因果的。但這種改變是不會輕易發生的,其中的玄妙也許用語言是難以表達這種深層機理的。命運即由業力、因緣所導致的因果。命運和因果是可知的,也不是絕對僵死不可改變的,只是要想知因果、改變因果,需要相當高的法力。因果形成顯現的關系是極爲複雜的。因果之顯現猶如基因在因緣環境中之顯現。主要由前世之業力決定其先天的根器,即總體的現世基因顯現趨勢中後天之業力(即後天的行爲、環境)與先天基因顯現之間形成了的極爲複雜的奧妙之互動關系。認識控製這種極爲複雜的互動機製是極爲困難的,需要有極高的法力。

  關于因果和命運有些非常深刻的古訓對我們極有啓示,比如“大財大貴靠命定,小財小貴靠勤奮和智慧。”、“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大福大貴、大災大難是命定,小福小貴、小災小難可人控。”比如有的人,飛機要起飛了才買了一張別人的退票,結果飛機失事,命喪黃泉,而那個臨時退票者卻躲過了這場大難,更有極少數人可以從飛機失事中逃生。這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很偶然,然而深谙因果命運者卻認爲,這絕非偶然,而是冥冥中因果命運之使然。大災大難是躲不過的,有些人遭遇到大災大難或是得知有人遭遇到大災大難時卻往往說:“要是當時不走那條路”或者“要是當初不乘那架飛機或車或船”等等就以爲可以免除遭遇到大災大難。須知這是命數、是因果,是不可免除的。也許當初不走那條路、不乘那條船、不在那個時候行事……等等,可以躲過一時,但運數和劫數是躲不過的,一般來說就在那個時間和地點(時空)附近就會應驗,不會偏離太遠。有的人天資極爲聰明也十分勤奮以求富貴,但就是不能獲得大富大貴,只能獲得中小程度的富貴;而有的人天資很平常卻獲得了大富大貴。更有甚者,有的人隨便買了幾張彩票就中了頭彩,發了大財等等。由此可知“大財大貴靠命運,小財小貴可憑勤奮和智慧。” 是非常有道理的。

  修煉者應盡可能高的修煉出能夠知因果、知命運的能力而不要盲動,知命運即知何者可爲,知何者不可爲。一個人的大因果及大業力也就是他的命是不可改變的,一個人的小因果及小業力即運則是可以改變的。

  能夠具備智慧的命運觀者,能夠行大勇、大義之事,不會盲目行動但卻珍惜一切機緣而行勇猛精進之修爲;也不會盲目樂觀,但也絕不會陷于宿命論的盲目悲觀;而且是深深知道何者可爲、何者不可爲而盡力爲可爲之事。

  綜上,就是我對佛法、見地和科學之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對見地的屬性及其功能,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作用和極限性以及如何超越這種局限性等問題所進行的一些探討,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前輩和同修不吝賜教。限于時間關系,上述有些重要問題不可能進一步展開做詳細探討,只能簡要地提及,今後有機會還希望作進一步的探討。

  注釋

  [1]《具舍論》卷一

  [2]《佛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0年8月版P289

  [3]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十地”)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4]《愛因斯坦文集》第叁卷 商務印書館 1979年10月版 P182

  [5]牛實爲《人類自性問題》中國和平出版社1997年4月版

  [6]轉引自米蘭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韓少功、韓剛譯 作家出版社1989年月版P337

  [7]劉小楓:《詩話哲學》網絡版 自“e書下載-哲學”網站http://oriential.myrice.com/pilosbook.html

  [8]張澄基《什麼是佛法?》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9]同[8]

  [10]牛實爲《人類自性問題》(導言)中國和平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1]尤志表《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12](同上)

  [13]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複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版

  [14]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15]《妙法蓮花經》

  [16]梁啓超《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17]梁啓超《佛教心理學淺測》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18]索達.吉堪布《佛教科學論》網絡版 自“中華佛典寶庫”網站 http://www.fodian.net

  [19]楊全《中西詩學的“象”及其美學意義》見孔子2000網站 http://www.confucius2000.com/

  [20]楊全《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見學說連線網站 http://www.xslx.com/

  [21]趙鑫珊《希特勒與藝術》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6年8月版

  參考書目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3、《金剛經》

  4、《六祖壇經》

  5、趙光武主編《現代科學的哲學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

  6、A.F.查爾墨斯(英)《科學究竟是什麼?》商務印書館 1982年 北京版

  7、紀樹立編譯《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叁聯書店1987年11月版

  8、波普爾著 周煦良、周昌忠 譯《猜想與反駁》叁聯書店1987年11月版

  9、庫恩著 李寶恒 紀樹立 譯《科學革命的結構》 叁聯書店1987年11月版

  本人單位及聯系地址:雲南藝術學院圖書館

  Telephone:0871-5824597,QQ:412367094

  Email: yangquan@public.km.yn.cn Postcode:650101

  個人主頁: http://huirong.home4u.china.com/ http://huirongjs668.51.net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