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法、见地和科学及其相关问题(杨全)▪P12

  ..续本文上一页等的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境地。佛法给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开发人类这一生灵的无限潜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句能够深刻揭示静能生智的机制和开发人类无限潜能的重要契机的妙言。佛法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由此佛法真正告知了人们什么才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真谛和价值所在。

  十一、佛学修行的层次:初级和终极目标

  仅仅在心识上进行了转化,超越和看空了世俗的价值观并获得了足够高的见地,对一个修炼者来说不算是最难的,只要他天生的悟性足够高就行。当然对有些人来说要做到心识的高度转换,做到真正的超越和看空,获得足够高的见地,也是极不容易。但最难的是怎么样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身心修炼和转换的实际过程中,第一是要排除内在的肉体、旧有心识、业力的干扰,第二是要排除外界社会环境的干扰和阻碍。这是比较困难事情。因为肉身是一个诸多业力(前世和今生)积淀而成的实体,心识和肉身的争斗是相当痛苦的,不容易把握控制的。心识是可以超前转换的,而肉身则要滞后得多。

  修行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在心识、心智和信念体系价值观念上的转换;第二是用转换过来以后的新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新的见地去指导肉身的转化,并达到在大的方面不出问题,达到修炼的要求,从而使得见地也获得了更好地提升,在这个阶段,身心只是在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基本的一致,这也是孔子所想要达到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循规蹈矩已达到自觉和自如地把握的程度,这个境界也是乐于持戒的境界;在这个境界意味着外在的规律已经被十分嫻熟地把握,并且已经融化在意识和个性的深层次中,成为了模式化的、习惯性的、个性化的应物处世的方式。这个层次是世俗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即圣人的层次。第三也就是最高层次,那就是身心修炼已经完全彻底的达到高度的一致、圆融无碍。从而达到只要是在正信念、正见地指导下的修炼,肉身都会十分乐意的加以配合。心想的就一定是正信正念的、合于道的。身心已经与道完全的圆融为一了。这就是老子所达到的: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境界。即心想的也就是符合道的,也就是肉身所乐于的。这是孔子所无法比及的至高境地。

  学佛修炼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由于当今人类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体系主导思想的误入歧途,当今人类用错误思想和错误的认识支配和驾驭了科学技术,比如发展科正是为了无休止满足感官享乐和虚荣追求。再加之,由于科学助长了人的自大和自以为是,把科学技术变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变成了敌视和抗拒修炼的强大的障碍;为了对此问题作为一方较深入的探讨,这里有必要简要地谈一谈我对学佛和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的个人的见解。在这一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认为学佛和修炼的初期目标应当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备的宗教信念体系,这有利于使现代人能够逐渐深刻地意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灵、宠辱不惊、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应无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机,以至最终能够培养出以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态度,如此将有助于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极积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转凡入圣的人生境地。修为所追求至高境地应当是无苦无乐、无喜无悲的大空灵、大解脱、大自在的转圣得道的境地,而不应当是任何世俗的乐境,而终极的目标则是: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

  十二、宗教教义中持戒和禁欲

  持戒、禁欲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本质属性仍然属于法术的范畴,即,属于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对于一般人来说持戒和苦行、禁欲是修炼者要想获得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普遍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持戒、禁欲、破欲是学佛者修习入静入定的基础,是必修法门,是修炼的一种必要条件和前提,也是学佛者获取正静定,进而得道见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持戒和破欲、修习入定本质上也是属于法术的范畴,而法术的应用还必须得到见地的统领。如果修炼者的见地没有达到足够高的层次,一味的苦行和持戒是修不出正果的,反而会落入外道甚至邪道。这里还须对定作一下说明:定有正邪之分。有心定(又称为有意守之定)是正邪共用之定法。用正信正见主导的意守之定是正定,反之是邪定。而无心定(又称为非意守之定),则只能是正定莫属,在有心定中,修炼者是随入定高低的不同而处于层次不同的去漏,化业和自组织的开发智能、显现明心见性状态,但这种开发和显现却是有一定偏漏的;而无心定,因其无心,就意味着去六根、空五蕴、澄怀无住,是无偏无漏的,是随修炼者入定高低的不同而处于层次不同的全方位的去漏,化业和自组织的开发智能、显现明心见性状态,由此而得之定当然是正静定。持戒、禁欲、破欲之所以是学佛者修习入静入定的基础,是必修法门,是因为不持戒和破欲,就难以获得高层次的正静定。只有通过这种法门,一个人才能消除许多肉身带来的烦恼和无明,才能使肉身之欲能获得转换和升华,才能取得六根清净的基础,而持戒和破欲实际上是等价的。持戒持得越深对清净六根越有帮助。当然前提是在没有损害健康的情况下。总之持戒和苦行、禁欲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法术、方法的范畴,所以必须受到见地的统领和指导才不会出偏差和误入歧途。这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世俗的见解正好与佛学的精髓相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正是当今人类已经走入歧途还不自知的一个重大的误期。因为热衷于过世俗的好日子,就意味着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清净肉身和净化心灵,就意味着难以去六根、空五蕴,不可能在高层次上开智慧、得道见佛。正如庄子所言:“嗜欲深者天机浅。”人的欲望和人的智识正是人类这种宇宙生灵超越自身智能的局限,开发和提升更高智能,比如寻求禅观、妙觉、玄览显现的重大障碍。正如一句高妙的格言所道出的:“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句极能启迪人们领悟为何要持戒、要清心寡欲、空五蕴、去六根的至妙机理,能够深刻揭示静能生智的机制和开发人类无限潜能的重要契机的妙言。持戒、清心寡欲、空五蕴、去六根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

  有人说要想看破功名富贵,必须充分地享有过功名富贵,这种观点也是十分片面的。能看破功名的一定是先天根器和秉赋中就具备了这种内因,否则就像吸毒一样,越是追求不断的满足,毒瘾会越来越大,根本不可能有满足和看破的一天。之所以要持戒、禁欲,这正是修炼的最普遍、最适用、最必要的法门,而当今的科学技术,在不良思想和认识的指导下成了开发和促进人类低俗的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追求的重要工具。西方文明进步的杠杆是激发和撩拨人性恶的欲望,比如对虚荣和感官享乐的无尽的追求。人们的奋斗精神、勤勉精神都是在这种欲望下被激发、被催动的。关于持戒和破欲苦行的要义: 持戒和破欲苦行是凡人入静入定的基础,是必修法门,通过这种法门,一个人才能消除许多肉身带来的烦恼和无明,才能取得六根清净的基础,而持戒和苦行实际上是等价的。持戒持得越深对清净六根越有帮助。当然前提是在没有损害健康的情况下。持戒和破欲苦行者在达到某种相当的层次时,就不再认为自己是在苦行和持戒,而是把这种持戒和苦行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和追求,这时持戒和苦行就变成了一种乐事和使人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认为是苦的事,他却认为是自在的事,世俗凡人认为是乐的事情,他却认为是苦的事情。比如对世俗享乐的追求的看法等。所谓过份的苦行是不能证道的这种说法应当这样理解:由于过分的苦行会导致健康的损害从而导致心性的无明。只注重一味的苦行,而不注重见地的提升和智慧的开发当然是不行的,但是苦行本身是必须的,是不能绕开的,苦行只要不损害健康那就应当勇猛精进而行、大力提倡。那种又想不放弃世俗的福报又想寻佛求道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见佛见道的。

  十三、佛法的布施法门

  布施就其本性来说,仍然也是属于法术的范畴,即,也是属于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小乘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自渡才能渡他。不明大道地在世间乱行善事,无疑于是乱干预天道。向外多行善事、普渡众生,是一种外布施,有利于深行根除和放下我执、我障,根除自私狭隘的小我的内布施,所以说外布施在本质上是一种根除小我自私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这是一种舍此无二的不能不用的方法和手段。当然用多用少因人而异,应当根据每个修炼者的不同根器、不同秉赋和资质而定。外布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内布施。一个人的修炼果位的高低只决定于他深行内布施的高低,而与他行外布施的多少、大小、深浅无关。有些修炼者的根器和秉赋特性决定了他们…

《论佛法、见地和科学及其相关问题(杨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