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关于精神和心灵领域问题、道德伦理价值、人生意义、审美价值以及情感领域的问题),还直接有助于自然科学认识体系的完善。因为好的信念体系是构建完备的认识论体系(包括人文和非人文领域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也有助于形成构建好的假说模式,好的假说模式的形成直接渊源于好的信念体系,间接的渊源于好的经验、实证、观察,因为人的意识体系和思维体系是一个整体,不但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智能方面,而且表现在非自然科学的智能方面,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智慧和天赋不足以形成一个完备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认识体系,如果他的人格、个性、道德伦理情操、审美情感、人生价值和意义取向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精神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是很完备的话,甚至是有缺陷和问题的话,那将在根本上、深层次上极大地影响其自然科学认识体系的完备性和有效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这点已为当代一批顶级的大科学家所认同,比如爱因斯坦、波尔、波恩等人在这一问题上已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因为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在哲学上已经深刻地说明了:在进入微观尺度的领域时,要想取得较好的观测结果,一些非自然科学的因素,比如观测者的人格、个性、道德伦理情操、审美情感、人生价值和意义取向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精神素养和人文素养因素会直接影响观测结果的精度、高度、深度和广度,因为当观测者深入到一定层次的微观尺度领域后,观测结果的好坏不仅仅决定于观测者所使用的工具、手段以及他的智能,还决定于观测者整个的自身思维意识体系的好坏和所达到的完备水平,因为这个时候,观测者的思维意识和观测对象以及观测者所使用的工具这三个方面已经组成了一个十分精密、奥妙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某一方的微小变化和作用都将导致另一方很大的变化和扰动。有的科学家其自然科学的天赋和智力特别高,但是,如果他的人格品质不完善、个性修养和情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性精神素养和人文素养都不够高,必将在深层次上和高度上严重影响他在微观领域的观察和研究。
另外,信念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有助于解决那些用科学手段和方法不能解决甚至无能为力的重要领域的问题,而这些领域特别是精神和心灵领域正是关系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领域,从这点上看,形而上学本体论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继科学哲学、逻辑实证论以及语言分析哲学的兴起,从而否定,甚至认为应当抛弃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之后,形而上学本体论又重新获得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的原因所在。而当代的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又重新认识到形而上学本体论不但不能抛弃,而且应当给予高度的重新关注,并认为应当在新的模式中引入新的方法论,还应在充分重视当代科学哲学对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某些合理批判的情况下予以重建。因为仅仅依赖科学是不能建立高度完备、有效的人类认识体系和思维、意识体系的,科学的作用和功能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在人类的精神意识领域。而解决这些重要领域的问题则必须依赖高度完备的形而上学体系和人类的信念体系,其中必须重视科学的实证和效用,抛弃那些无谓的思辩哲学和在逻辑概念及文字中兜圈子、玩游戏的哲学和理论,但是也必须充分地注意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思辨、逻辑概念的分析和经验实证以及语言符号的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虽然这是人智的长处,但其局限性也正充分的表现在这里。
由此有必要引入关于重建形而上学及人类信念体系的必要性的探讨。对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解决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和终极精神家园问题;第二、量子哲学与基因伦理学的建立与正见、正信可以导致佛法的无尽显现,可突破人智极限的深层关系[5];第三、精神意识运动与物质运动在最深的层次上是一回事,但前者包容后者,后者是前者在某一特定条件、背景下的产物。物质形态在最深的层次上可以看作是精神意识的某种凝聚态;第四、外道思想以及邪恶的信念虽然能够获得相当高的外道法术和魔法,但终究要走向自我毁灭;第五、美好的精神家园与人的完备的信念体系的构建对人类自身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至关重要性,对解决人类现实中存在的诸多危机是根本大法。
四、见地和法术的关系
二者有一定的辩证关系甚至超辩证的关系,它们构成了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前提的、互动互助的关系,但前者永远是处于主导地位,是根本所在,是本、是体、是最根本的原因,后者在最根本上永远应当处于从属地位,是用、是附属的结果。后者在前者的指导下可以获得好的显现和提升,而一旦后者获得了很好的显现和提升就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见地,使得见地获得更好地提升,但二者的关系在根本上是不能颠倒的。法术和技能是不能刻意地去追求的,否则必将落入外道,甚至魔道,法术和技能是在正信、正见的指导下进行正静定修为的过程中会自然获得显现的附属物。有多高层次的正信、正见的指导所进行的正静定修为,就会自然获得相应层次的法术和技能的显现。
在人们的精神价值体系中,科学对好与坏、是与非的价值判断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只能在人与物、人与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关系中进行真与假、是与非的判断。总之科学毕竟是属于法术的范畴,必须永远受到见地的统领、主导和规范。法术如果被邪见所主导,则会导致恶果,反之将导致善果。
人类的一切认识和观察都是必须在某种体系和模式当中进行的,人类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都脱离不了必须凭借某种体系和模式去从事认识和观察。有一句哲言对此说得非常深刻:“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你所能知道的。”换句话说,此即意味着:模式之外你不能看到和知道。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不断改进的较为完备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体系、信念体系及其认识体系和模式对人类认识和观察的极其重要性。而佛法及其佛学体系中包含了至为完备的精神意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但佛法又是超越任何体系和见地的。佛法告诉我们要能够善于借助和利用体系,但又不执着于体系,不能为任何体系所累。
好的信念体系以及人生观能够导致好的认识体系的建立,并能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superority)。这是可以用事实加以验证的。当然一个信念体系是否可称完备优良,虽然不能直接用经验加以验证,但可以获得间接的验证,一个好的完备的信念体系,可以导致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充实完备,有极强的自我激励、自我解脱(vimukta mukt),化解和超越烦恼、忧愁、挫折、失败、不幸的能力,并使之具有较为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评价自我与社会,自我与环境的能力。
一个人的人生观、社会历史观、人类宇宙伦理学观点的优劣直接影响他的认识的能力及其效果的优劣。提倡思维修、个人品质、心性修养(cultivation)、道德伦理观(ethical view)及其行为的完善化是开发人体潜能(potential)的最大要素,也是人与自然乃至宇宙永久的可持续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佛法与科学的关系
关于科学的诠释:科学是业已被证实了的人类知识体系。其本质要素有四 :一是具有对知识集合体较好的包容性和可集约性;二是具有可重复性或者有预见性;三是体系的自相容和无矛盾性;四是可证伪性。
用佛学的观点来看,科学技术是人世间的法术,即世间法,它仅仅属于佛法中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犹如恒河中的一颗沙子,甚至更小,而地球人不过是这颗沙子上的普通生灵,在地球上人类的智慧也许当数第一,但在宇宙中则极为有限。人智与佛法相比不仅仅是不完善的问题,实质上是残缺不全、偏狭蒙昧。
佛法与科学之关系,应作如是观:(一)、必须理顺和摆正佛法中的见地与科学的关系,发展科技才不会出偏,才不会导致不良的结果;(二)、见地是根本,是体,法术只是用,是派生物,在根本上不能颠倒,见地应当永远统领和指导法术而不能反过来,在确立了这一根本关系之后又应当充分认识到见地与法术是有相当的共生、互动、相辅相成之关系的。法术主要表现为局部的智慧和方法,而见地则代表着根本智和根本法。好的见地可以有助于导致好的法术技能和方法,好的方法、智慧和技能又会反过来有助于见地的提升,如此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三)、世间的科学技术不过是人智的范畴、人智的显现,佛法则是盖整个宇宙天地而皆准的智慧和方法。人智的科学技术只不过是其中十分渺小的一部分。虽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却有局限性,不可妄自夸大其作用,姑且不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价值问题,伦理情感及审美问题,就是解决纯自然的求真的问题也是十分有限的。但人的发展则是有无限潜力可开发的,人类是可以通过正确的修炼获得超越世俗的人智局限的。因为佛学告诉我们,人是宇宙中佛魔同体的智慧生灵,古希腊神话也象征性的说过:人是半神半兽的智慧生灵,修炼得好可以脱离野兽成为更高层次的智慧生灵,中国先秦时的思想家也认为人性中有性本善(佛性)和性本恶(魔性)两方面,这正是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所在。
为了进一步的探讨见地和法术的关系,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法术增高与见地增高是否相关,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是否同法术(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增长相关?答曰:不直接相关,但法术与有关道德、哲学、信念体系的某些部分有间接的关联性,可为之提供分析、判断的知识信息素材,但对于信念体系的完备构建几乎无关。而对善与美的见地(多用信念体系提供)是否也可看作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洞悉领悟善与美的法术?二者也具…
《论佛法、见地和科学及其相关问题(杨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