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于精神和心靈領域問題、道德倫理價值、人生意義、審美價值以及情感領域的問題),還直接有助于自然科學認識體系的完善。因爲好的信念體系是構建完備的認識論體系(包括人文和非人文領域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也有助于形成構建好的假說模式,好的假說模式的形成直接淵源于好的信念體系,間接的淵源于好的經驗、實證、觀察,因爲人的意識體系和思維體系是一個整體,不但表現在自然科學的智能方面,而且表現在非自然科學的智能方面,僅有自然科學方面的智慧和天賦不足以形成一個完備的自然科學方面的認識體系,如果他的人格、個性、道德倫理情操、審美情感、人生價值和意義取向等方面的綜合性的精神素養和人文素養不是很完備的話,甚至是有缺陷和問題的話,那將在根本上、深層次上極大地影響其自然科學認識體系的完備性和有效性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這點已爲當代一批頂級的大科學家所認同,比如愛因斯坦、波爾、波恩等人在這一問題上已有過非常深刻的論述。因爲量子力學的測不准關系在哲學上已經深刻地說明了:在進入微觀尺度的領域時,要想取得較好的觀測結果,一些非自然科學的因素,比如觀測者的人格、個性、道德倫理情操、審美情感、人生價值和意義取向等方面的綜合性的精神素養和人文素養因素會直接影響觀測結果的精度、高度、深度和廣度,因爲當觀測者深入到一定層次的微觀尺度領域後,觀測結果的好壞不僅僅決定于觀測者所使用的工具、手段以及他的智能,還決定于觀測者整個的自身思維意識體系的好壞和所達到的完備水平,因爲這個時候,觀測者的思維意識和觀測對象以及觀測者所使用的工具這叁個方面已經組成了一個十分精密、奧妙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某一方的微小變化和作用都將導致另一方很大的變化和擾動。有的科學家其自然科學的天賦和智力特別高,但是,如果他的人格品質不完善、個性修養和情感精神等方面的綜合性精神素養和人文素養都不夠高,必將在深層次上和高度上嚴重影響他在微觀領域的觀察和研究。
另外,信念體系的建立,正是爲了有助于解決那些用科學手段和方法不能解決甚至無能爲力的重要領域的問題,而這些領域特別是精神和心靈領域正是關系到人之所以爲人的重要領域,從這點上看,形而上學本體論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的,這就是爲什麼在當代,繼科學哲學、邏輯實證論以及語言分析哲學的興起,從而否定,甚至認爲應當抛棄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價值和意義之後,形而上學本體論又重新獲得了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的原因所在。而當代的一批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又重新認識到形而上學本體論不但不能抛棄,而且應當給予高度的重新關注,並認爲應當在新的模式中引入新的方法論,還應在充分重視當代科學哲學對舊的形而上學體系的某些合理批判的情況下予以重建。因爲僅僅依賴科學是不能建立高度完備、有效的人類認識體系和思維、意識體系的,科學的作用和功能是十分有限的,特別是在人類的精神意識領域。而解決這些重要領域的問題則必須依賴高度完備的形而上學體系和人類的信念體系,其中必須重視科學的實證和效用,抛棄那些無謂的思辯哲學和在邏輯概念及文字中兜圈子、玩遊戲的哲學和理論,但是也必須充分地注意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思辨、邏輯概念的分析和經驗實證以及語言符號的科學方法加以解決的。雖然這是人智的長處,但其局限性也正充分的表現在這裏。
由此有必要引入關于重建形而上學及人類信念體系的必要性的探討。對這一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解決人類自我精神世界的終極關懷和終極精神家園問題;第二、量子哲學與基因倫理學的建立與正見、正信可以導致佛法的無盡顯現,可突破人智極限的深層關系[5];第叁、精神意識運動與物質運動在最深的層次上是一回事,但前者包容後者,後者是前者在某一特定條件、背景下的産物。物質形態在最深的層次上可以看作是精神意識的某種凝聚態;第四、外道思想以及邪惡的信念雖然能夠獲得相當高的外道法術和魔法,但終究要走向自我毀滅;第五、美好的精神家園與人的完備的信念體系的構建對人類自身實現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人類未來發展前景的至關重要性,對解決人類現實中存在的諸多危機是根本大法。
四、見地和法術的關系
二者有一定的辯證關系甚至超辯證的關系,它們構成了相互製約、相輔相成、互爲條件和前提的、互動互助的關系,但前者永遠是處于主導地位,是根本所在,是本、是體、是最根本的原因,後者在最根本上永遠應當處于從屬地位,是用、是附屬的結果。後者在前者的指導下可以獲得好的顯現和提升,而一旦後者獲得了很好的顯現和提升就又會反過來作用于見地,使得見地獲得更好地提升,但二者的關系在根本上是不能顛倒的。法術和技能是不能刻意地去追求的,否則必將落入外道,甚至魔道,法術和技能是在正信、正見的指導下進行正靜定修爲的過程中會自然獲得顯現的附屬物。有多高層次的正信、正見的指導所進行的正靜定修爲,就會自然獲得相應層次的法術和技能的顯現。
在人們的精神價值體系中,科學對好與壞、是與非的價值判斷是無能爲力的,科學只能在人與物、人與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屬性)的關系中進行真與假、是與非的判斷。總之科學畢竟是屬于法術的範疇,必須永遠受到見地的統領、主導和規範。法術如果被邪見所主導,則會導致惡果,反之將導致善果。
人類的一切認識和觀察都是必須在某種體系和模式當中進行的,人類不管是自覺或不自覺都脫離不了必須憑借某種體系和模式去從事認識和觀察。有一句哲言對此說得非常深刻:“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你所能知道的。”換句話說,此即意味著:模式之外你不能看到和知道。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不斷改進的較爲完備的形而上學本體論體系、信念體系及其認識體系和模式對人類認識和觀察的極其重要性。而佛法及其佛學體系中包含了至爲完備的精神意識體系和認識體系,但佛法又是超越任何體系和見地的。佛法告訴我們要能夠善于借助和利用體系,但又不執著于體系,不能爲任何體系所累。
好的信念體系以及人生觀能夠導致好的認識體系的建立,並能夠在人的認識活動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superority)。這是可以用事實加以驗證的。當然一個信念體系是否可稱完備優良,雖然不能直接用經驗加以驗證,但可以獲得間接的驗證,一個好的完備的信念體系,可以導致一個人精神家園的充實完備,有極強的自我激勵、自我解脫(vimukta mukt),化解和超越煩惱、憂愁、挫折、失敗、不幸的能力,並使之具有較爲實事求是地准確地評價自我與社會,自我與環境的能力。
一個人的人生觀、社會曆史觀、人類宇宙倫理學觀點的優劣直接影響他的認識的能力及其效果的優劣。提倡思維修、個人品質、心性修養(cultivation)、道德倫理觀(ethical view)及其行爲的完善化是開發人體潛能(potential)的最大要素,也是人與自然乃至宇宙永久的可持續性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五、佛法與科學的關系
關于科學的诠釋:科學是業已被證實了的人類知識體系。其本質要素有四 :一是具有對知識集合體較好的包容性和可集約性;二是具有可重複性或者有預見性;叁是體系的自相容和無矛盾性;四是可證僞性。
用佛學的觀點來看,科學技術是人世間的法術,即世間法,它僅僅屬于佛法中的一個微小的部分。地球在整個宇宙中猶如恒河中的一顆沙子,甚至更小,而地球人不過是這顆沙子上的普通生靈,在地球上人類的智慧也許當數第一,但在宇宙中則極爲有限。人智與佛法相比不僅僅是不完善的問題,實質上是殘缺不全、偏狹蒙昧。
佛法與科學之關系,應作如是觀:(一)、必須理順和擺正佛法中的見地與科學的關系,發展科技才不會出偏,才不會導致不良的結果;(二)、見地是根本,是體,法術只是用,是派生物,在根本上不能顛倒,見地應當永遠統領和指導法術而不能反過來,在確立了這一根本關系之後又應當充分認識到見地與法術是有相當的共生、互動、相輔相成之關系的。法術主要表現爲局部的智慧和方法,而見地則代表著根本智和根本法。好的見地可以有助于導致好的法術技能和方法,好的方法、智慧和技能又會反過來有助于見地的提升,如此互動互補、相輔相成;(叁)、世間的科學技術不過是人智的範疇、人智的顯現,佛法則是蓋整個宇宙天地而皆准的智慧和方法。人智的科學技術只不過是其中十分渺小的一部分。雖然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卻有局限性,不可妄自誇大其作用,姑且不論科學不能解決人生的意義、價值問題,倫理情感及審美問題,就是解決純自然的求真的問題也是十分有限的。但人的發展則是有無限潛力可開發的,人類是可以通過正確的修煉獲得超越世俗的人智局限的。因爲佛學告訴我們,人是宇宙中佛魔同體的智慧生靈,古希臘神話也象征性的說過:人是半神半獸的智慧生靈,修煉得好可以脫離野獸成爲更高層次的智慧生靈,中國先秦時的思想家也認爲人性中有性本善(佛性)和性本惡(魔性)兩方面,這正是非常深刻地認識到了人的本質所在。
爲了進一步的探討見地和法術的關系,這裏有幾個問題要提出來:法術增高與見地增高是否相關,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是否同法術(包括一切自然科學技術理論知識)的增長相關?答曰:不直接相關,但法術與有關道德、哲學、信念體系的某些部分有間接的關聯性,可爲之提供分析、判斷的知識信息素材,但對于信念體系的完備構建幾乎無關。而對善與美的見地(多用信念體系提供)是否也可看作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洞悉領悟善與美的法術?二者也具…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