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里面讲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修学禅宗,进步很快,能够快速的成就。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他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的人学教很适合,按步就班,由浅而深,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这是两种教学法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宗门-离言虑直指心性”。自从达摩祖师将禅宗传到中国来之后,到六祖(就是惠能大师),由于他修学的成就,教学的善巧,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的深远,一直到今天,许许多多修学的原则,都不能超越他的范围,宗门盛极一时。教下也是从隋唐时代,大乘八个宗几乎都在那个时代先后创建,成为中国佛法的特色。
尤其是马祖、百丈大师,这两位大师的创建,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从以往个人独自的修学,提倡为大家集体在一块共修,就是建立了丛林的制度。这个划时代的改革,也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相似,从私塾一变为学校。在丛林制度以前,佛法承传教学是私塾教学的方式。变成丛林,这就变成学校了,就有组织了。那个时候的组织跟现在学校很接近,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大学。它的特色是佛教的专科大学,因此成就的人才就非常非常的殊胜,高僧大德代代辈出,这都得力于丛林的制度。
丛林的住持相当于校长,维那相当于训导长,首座和尚相当于教务长,监院(我们叫当家师)相当于总务长,这是丛林三大纲领执事。在佛教里面的名字叫首座、维那、监院,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教务、训导、总务。他们的职责跟现在学校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我们才真正认识,原来丛林就是佛教的学校,这是正式办学校。从前搞私塾,现在正式办学校了,把佛教教学制度化了,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上伟大的一个创举。
早年在台湾,我常亲近方东美教授。他老人家常常跟我说:“中国佛教要复兴,一定要复兴丛林制度。没有丛林,佛教决定不能够发扬光大。”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不过现在要做,时节因缘还没有成熟。我们要问,时节因缘何以不成熟?实在是佛教被社会误会成为一个宗教,把佛陀教育的本质遗忘了,这是丛林久久不能恢复真正的原因。
但是佛法在过去,宗门教下都为知识分子所肯定。佛教在台湾,从民国五十一年,台大“晨曦社”成立了,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接受到佛法,以后逐渐在台湾大专院校都有“佛学社”的组织,使佛教在台湾有今天的成就。这个功劳,我们不能忘记周宣德老居士,大专佛教运动是他老人家发起的。接著以后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创办大专佛学讲座,对于台湾的正法影响非常之深,这是知识分子肯定了佛教的教学。
但是提到“净土宗”就很难叫人相信,为什么?“净土-多说事少说理”,不深入探究理论,一天到晚叫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阿弥陀佛在什么地方?谁见过了?于是很不容易使人接受。说实在话,这些乡下老太婆容易接受,知识分子不容易接受,很难相信。
在台湾这个还比较好一点,在国外是非常非常之明显。尤其是在十年前(一九八二年),我初到美国的时候,美国许多同修告诉我:“法师,你到美国来,可不能讲净土,没有人相信,这里排斥的人很多。”美国人喜欢什么?美国人喜欢禅、喜欢密,喜欢这些东西。禅是受日本人的影响,密是受西藏一些喇嘛的影响,还有日本的密宗在美国很流行,他们去的时间很久,根基已经打下去了。佛教里面成见很深,对于净土不容易接受,我也用了差不多三年的口舌跟他们辩论,才让他们对于净土宗,纵然心里不高兴,嘴里不反对了。相当困难!
因为那个时候到美国去之后,我正好把《弥陀经疏钞》第二遍讲圆满,一部《阿弥陀经》总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录音带有三百三十五个。这些搬到美国去给他们一看,大家不敢讲话了。原来认为这一部《阿弥陀经》没有东西,《阿弥陀经》还能讲吗?半个小时不就讲完了。一看,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摆在那里。这一摆,不再说话了,对于净土宗心里不高兴,嘴里不敢说了。这些年来我们到处宣扬,逐渐逐渐接受的人多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得好处的人也多了。所以,从前认为这是老太婆教,这个原因是没有理解。
“事理不二,法门应机,万法一如”,这是佛法教学的原理原则。佛法的经典(也就是教科书)有偏重在理论上的,事讲的少。譬如,在台湾流行很普遍的《金刚般若》,大家念《金刚经》的人很多,《金刚经》偏重理论,事说的很少,这种经典很容易受知识分子的欢迎,非常的爱好。如果《金刚经》这些理论、方法不能应用在生活当中,那个没有用处的,那就白学了。谈玄说妙,无济于事,并不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幸福,不能断除我们的忧虑。这是说理的。
像《地藏经》,像《阿弥陀经》,展开经文完全讲的是事,没有讲理论。这个事,像神话、像小说,很难叫人相信。可是诸位要晓得,讲事的经典背后是理论;没有理,事从哪来?因此,古大德为我们介绍经典,凡是讲理的经一定多说事,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么作法;凡是多讲事的经要多说理,让人家对这个事能接受、能相信。理事圆融,理事不二,能体会到这个事实,自然就容易接受了,就能生信心。特别是净宗,必须要有真实透彻的认识,我们的信心才真正能够生的起来,才会有恳切的愿心,那个真实的利益这一生决定就得到了。
事非常微妙,理甚深,实在讲不是我们短时间能够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自己是一个过来人,我感觉我非常的幸运,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开始学佛,四十年了,才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感觉得很幸运。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探究了许许多多大乘经论,才对于念佛法门肯定了,不再怀疑。我最初学佛也是喜欢谈玄说妙,喜欢理论,对于净土宗是极力排斥,不能相信,跟现在一般年轻的知识分子没有两样。假如不能透彻大乘经,不能肯定这个法门,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的学佛免不了要空过,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因此,在整个佛法里面来讲,首先对于世尊的教学要认识。认清楚之后,我们对它产生信心,有了信心你才会有兴趣去研究、去深入。只要真正有兴趣,能够深入,这个净宗第一殊胜的法门,暂时不信没有关系,慢慢以后你就会相信了。为什么暂时你不相信?你在这个理论还没有探讨到那个境界,你所解的理论,你所修行的功夫,还达不到它的标准。等到你透彻理解了,你才会恍然大悟,那个时候的修学速度非常之快,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信教。〈一〉信:性、情、事、理。〈1〉智:明心心性、统系学问。〈2〉迷:未究其理、偏见陋执。(昔尊圣贤,今尚科学)〈二〉教:大智正觉教育、超凡入圣轨范。〈1〉经(宇宙人生真相的说明)〈2〉律(真善美慧圆满之典范)〈3〉论(宇宙人生真相之说明)】
这里讲要“信教”,对这个教学要真正建立信心,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间最完备的教学。第一段讲到要信教。“信”不是普通的信,至少里面包括四条—“性、情、事、理”。这里第一个字“性”很难讲,要用现代哲学的名词,这第一个字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现在科学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从哪里来的?太空当中这么多的星球、这么多的星系,从什么地方发生?怎么形成的?生物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佛家讲的“性”、讲的“心”,真心本性,或者讲的真如,都是说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根源,这是“理”。我们虽然还没有明了,我们对于佛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他们亲证的境界,我们能接受、能够相信而不怀疑。
“情”就是识,佛经典里面所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心理的作用。
“事”是讲的事相,指世出世间万事万物。
“理”是道理。这些万物怎么生出来的,有个道理;如何发展的,它有个过程,也是个道理。这个可以代表佛法整个内容,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都能够明白、都能够明了,禅家讲“明心见性”,现在讲“统系的学问”。“统系”就是我们讲的科学,系统的学问,有条不紊。
如果是迷,迷是凡夫。智是佛菩萨。迷是凡夫,凡夫“未究其理”。这个理,就是前面四种,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于是执著自己的成见,想错了,看错了,还死不承认,这就是“偏见陋执”,这就是凡夫的知见、错误的知见。
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求学,一定要明了为什么要修行,把我们的过失认真的修改过来,从迷到悟。在修行过程当中,关键最大的是老师、同学,一定要有好的老师指导,要有好的同学互相切磋琢磨,我们的成就自然就能够快速圆满。
师与友的恩德非常大。佛在经中常常教导我们,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父母之恩太大了,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我们的智慧是得力于老师的教导,我们才开悟的,佛在经上讲“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老师的恩德跟父母一样大。
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学的起步,修行从哪里做起?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里做起,这就是最基本的修行。你每天接近父母、师长,有没有孝顺父母?有没有尊师重道?所以,佛法修学、佛法教育的起步是从“孝亲尊师”开始。佛教里面有一本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是佛门入门的教科书。换句话说,学佛从这一个课本学起,这个很有道理!
佛教没有到中国来之前,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学的宗旨也是“孝敬”,用这两个字作为教学宗旨。佛教传到中国来,也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跟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见解完全相同。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立刻就被中国朝野所接受,跟中国固有的文化融合成一体,发扬光大。它这个教育中心的思想、教育哲学完全相同。
“昔尊圣贤”,从前因为受这个良好的教育,知道孝亲,知道尊师,所以对于圣贤人说的话…
《净宗科学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