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科學觀▪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裏面講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修學禅宗,進步很快,能夠快速的成就。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他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的人學教很適合,按步就班,由淺而深,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好處。這是兩種教學法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宗門-離言慮直指心性”。自從達摩祖師將禅宗傳到中國來之後,到六祖(就是惠能大師),由于他修學的成就,教學的善巧,使禅宗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的深遠,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修學的原則,都不能超越他的範圍,宗門盛極一時。教下也是從隋唐時代,大乘八個宗幾乎都在那個時代先後創建,成爲中國佛法的特色。

  尤其是馬祖、百丈大師,這兩位大師的創建,作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從以往個人獨自的修學,提倡爲大家集體在一塊共修,就是建立了叢林的製度。這個劃時代的改革,也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相似,從私塾一變爲學校。在叢林製度以前,佛法承傳教學是私塾教學的方式。變成叢林,這就變成學校了,就有組織了。那個時候的組織跟現在學校很接近,換句話說,就是佛教大學。它的特色是佛教的專科大學,因此成就的人才就非常非常的殊勝,高僧大德代代輩出,這都得力于叢林的製度。

  叢林的住持相當于校長,維那相當于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于教務長,監院(我們叫當家師)相當于總務長,這是叢林叁大綱領執事。在佛教裏面的名字叫首座、維那、監院,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教務、訓導、總務。他們的職責跟現在學校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我們才真正認識,原來叢林就是佛教的學校,這是正式辦學校。從前搞私塾,現在正式辦學校了,把佛教教學製度化了,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是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上偉大的一個創舉。

  早年在臺灣,我常親近方東美教授。他老人家常常跟我說:“中國佛教要複興,一定要複興叢林製度。沒有叢林,佛教決定不能夠發揚光大。”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不過現在要做,時節因緣還沒有成熟。我們要問,時節因緣何以不成熟?實在是佛教被社會誤會成爲一個宗教,把佛陀教育的本質遺忘了,這是叢林久久不能恢複真正的原因。

  但是佛法在過去,宗門教下都爲知識分子所肯定。佛教在臺灣,從民國五十一年,臺大“晨曦社”成立了,使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能夠接受到佛法,以後逐漸在臺灣大專院校都有“佛學社”的組織,使佛教在臺灣有今天的成就。這個功勞,我們不能忘記周宣德老居士,大專佛教運動是他老人家發起的。接著以後臺中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創辦大專佛學講座,對于臺灣的正法影響非常之深,這是知識分子肯定了佛教的教學。

  但是提到“淨土宗”就很難叫人相信,爲什麼?“淨土-多說事少說理”,不深入探究理論,一天到晚叫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裏?阿彌陀佛在什麼地方?誰見過了?于是很不容易使人接受。說實在話,這些鄉下老太婆容易接受,知識分子不容易接受,很難相信。

  在臺灣這個還比較好一點,在國外是非常非常之明顯。尤其是在十年前(一九八二年),我初到美國的時候,美國許多同修告訴我:“法師,你到美國來,可不能講淨土,沒有人相信,這裏排斥的人很多。”美國人喜歡什麼?美國人喜歡禅、喜歡密,喜歡這些東西。禅是受日本人的影響,密是受西藏一些喇嘛的影響,還有日本的密宗在美國很流行,他們去的時間很久,根基已經打下去了。佛教裏面成見很深,對于淨土不容易接受,我也用了差不多叁年的口舌跟他們辯論,才讓他們對于淨土宗,縱然心裏不高興,嘴裏不反對了。相當困難!

  因爲那個時候到美國去之後,我正好把《彌陀經疏鈔》第二遍講圓滿,一部《阿彌陀經》總共講了叁百叁十五次,錄音帶有叁百叁十五個。這些搬到美國去給他們一看,大家不敢講話了。原來認爲這一部《阿彌陀經》沒有東西,《阿彌陀經》還能講嗎?半個小時不就講完了。一看,叁百叁十五個錄音帶擺在那裏。這一擺,不再說話了,對于淨土宗心裏不高興,嘴裏不敢說了。這些年來我們到處宣揚,逐漸逐漸接受的人多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好處的人也多了。所以,從前認爲這是老太婆教,這個原因是沒有理解。

  “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這是佛法教學的原理原則。佛法的經典(也就是教科書)有偏重在理論上的,事講的少。譬如,在臺灣流行很普遍的《金剛般若》,大家念《金剛經》的人很多,《金剛經》偏重理論,事說的很少,這種經典很容易受知識分子的歡迎,非常的愛好。如果《金剛經》這些理論、方法不能應用在生活當中,那個沒有用處的,那就白學了。談玄說妙,無濟于事,並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幸福,不能斷除我們的憂慮。這是說理的。

  像《地藏經》,像《阿彌陀經》,展開經文完全講的是事,沒有講理論。這個事,像神話、像小說,很難叫人相信。可是諸位要曉得,講事的經典背後是理論;沒有理,事從哪來?因此,古大德爲我們介紹經典,凡是講理的經一定多說事,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麼作法;凡是多講事的經要多說理,讓人家對這個事能接受、能相信。理事圓融,理事不二,能體會到這個事實,自然就容易接受了,就能生信心。特別是淨宗,必須要有真實透徹的認識,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生的起來,才會有懇切的願心,那個真實的利益這一生決定就得到了。

  事非常微妙,理甚深,實在講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夠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自己是一個過來人,我感覺我非常的幸運,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開始學佛,四十年了,才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感覺得很幸運。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探究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才對于念佛法門肯定了,不再懷疑。我最初學佛也是喜歡談玄說妙,喜歡理論,對于淨土宗是極力排斥,不能相信,跟現在一般年輕的知識分子沒有兩樣。假如不能透徹大乘經,不能肯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的學佛免不了要空過,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因此,在整個佛法裏面來講,首先對于世尊的教學要認識。認清楚之後,我們對它産生信心,有了信心你才會有興趣去研究、去深入。只要真正有興趣,能夠深入,這個淨宗第一殊勝的法門,暫時不信沒有關系,慢慢以後你就會相信了。爲什麼暫時你不相信?你在這個理論還沒有探討到那個境界,你所解的理論,你所修行的功夫,還達不到它的標准。等到你透徹理解了,你才會恍然大悟,那個時候的修學速度非常之快,不會落在別人後面。

  【信教。〈一〉信:性、情、事、理。〈1〉智:明心心性、統系學問。〈2〉迷:未究其理、偏見陋執。(昔尊聖賢,今尚科學)〈二〉教:大智正覺教育、超凡入聖軌範。〈1〉經(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2〉律(真善美慧圓滿之典範)〈3〉論(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

  這裏講要“信教”,對這個教學要真正建立信心,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間最完備的教學。第一段講到要信教。“信”不是普通的信,至少裏面包括四條—“性、情、事、理”。這裏第一個字“性”很難講,要用現代哲學的名詞,這第一個字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現在科學家在研究、在探索,宇宙從哪裏來的?太空當中這麼多的星球、這麼多的星系,從什麼地方發生?怎麼形成的?生物從哪裏來的?人從哪裏來的?佛在經論裏面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家講的“性”、講的“心”,真心本性,或者講的真如,都是說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根源,這是“理”。我們雖然還沒有明了,我們對于佛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他們親證的境界,我們能接受、能夠相信而不懷疑。

  “情”就是識,佛經典裏面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心理的作用。

  “事”是講的事相,指世出世間萬事萬物。

  “理”是道理。這些萬物怎麼生出來的,有個道理;如何發展的,它有個過程,也是個道理。這個可以代表佛法整個內容,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都能夠明白、都能夠明了,禅家講“明心見性”,現在講“統系的學問”。“統系”就是我們講的科學,系統的學問,有條不紊。

  如果是迷,迷是凡夫。智是佛菩薩。迷是凡夫,凡夫“未究其理”。這個理,就是前面四種,它的事實真相,我們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于是執著自己的成見,想錯了,看錯了,還死不承認,這就是“偏見陋執”,這就是凡夫的知見、錯誤的知見。

  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求學,一定要明了爲什麼要修行,把我們的過失認真的修改過來,從迷到悟。在修行過程當中,關鍵最大的是老師、同學,一定要有好的老師指導,要有好的同學互相切磋琢磨,我們的成就自然就能夠快速圓滿。

  師與友的恩德非常大。佛在經中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父母之恩太大了,佛教我們要孝順父母。我們的智慧是得力于老師的教導,我們才開悟的,佛在經上講“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一樣大。

  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的起步,修行從哪裏做起?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裏做起,這就是最基本的修行。你每天接近父母、師長,有沒有孝順父母?有沒有尊師重道?所以,佛法修學、佛法教育的起步是從“孝親尊師”開始。佛教裏面有一本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那是佛門入門的教科書。換句話說,學佛從這一個課本學起,這個很有道理!

  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的宗旨也是“孝敬”,用這兩個字作爲教學宗旨。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見解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立刻就被中國朝野所接受,跟中國固有的文化融合成一體,發揚光大。它這個教育中心的思想、教育哲學完全相同。

  “昔尊聖賢”,從前因爲受這個良好的教育,知道孝親,知道尊師,所以對于聖賢人說的話…

《淨宗科學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學位製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