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不懷疑,依教奉行。“今尚科學”,現在我們接受西洋的文化,很不幸的把自己固有的東西舍棄掉了,我們今天遭了大難,吃了大苦,現在還不覺悟。現在講科學,把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打上問號,不相信了。不相信,你真正有科學精神,那也不錯。科學精神是什麼?求證。古人講的:“我要把它證明。”那也不錯!現在你把它否認掉了,又不求證,你說這不是糟糕了!實在講,我們是口頭上崇尚科學,並沒有真正做到。我們現前遭這個災難的因素,確確實實是在此地。
這個地方講“信”,無論是信古聖先賢,或者信科學,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實的信心。我們信的對象是佛陀的教育,“大智正覺的教育,超凡入聖的軌範”。它的內容是“經、律、論”,我們稱爲叁藏。“經”,這一部分多半是佛親證的境界,他說出來給我們聽,讓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偏重在理論上。“律”,這一部分是生活行爲,我們一個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活,我們每天面對著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跟外界交往?佛給我們製定了生活的規範,這個就是屬于律部。“律”是我們生活的規範,它是以佛菩薩的標准來製定的,如果我們遵守,漸漸學習,也能入聖者的生活了。這個生活方式逐漸跟他們相同,在佛法講“入聖者之流”。流是流類,入他們這一類。“論”,裏面多分是對于這些事理真相,佛與學生們研究討論,學生們互相的研究討論;藉著研究討論,對這個事理愈看愈清楚,愈來愈了解,這是屬于論藏。所以“經”跟“論”是“宇宙人生真相之說明”,“戒律”是“真善美慧圓滿之典範”。我們想過一個非常美滿幸福的生活,應該如何才能得到?這個“戒律”裏面可以得到。
這兩句話把《大藏經》的內容說出來了,諸位看到之後一定非常歡喜。去翻翻《大藏經》,跟這兩句話講的又不一樣,會大失所望。你不要懷疑,以爲我的話說錯了。我的話沒有說錯,爲什麼你展開經典會感到失望?那是因爲經典是用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寫的,我們現在看不懂,障礙在這個地方。
尤其是關于“戒律”這一部分,它記載的是生活。世尊所講的是叁千年前當時印度社會的生活方式,當然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是學習它的精神,學習它的原理原則,不是學它的戒條,那些戒條到現在不適用了。像國家的法律一樣,那個條文過幾年要修改一次,要修訂一次。佛訂的這個東西是叁千年前的,你不修改怎麼會適用?所以,一定要修改,但是決定不能違背它的精神,不能違背它的理論,那就對了。
剛才說過,戒律在中國有一次很大的修訂。這個修訂在唐朝,就是百丈大師爲叢林製定規矩,製定一套法律,就是根據戒律來寫的。換句話說,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我說“現代化”是唐朝時候,戒律的本土化,“本土化”是唐朝。唐朝那個時候,那個時代的人,在唐朝這個地區就非常適用,是把戒律條文重新修訂。所以,在中國,在過去大陸每一個省,中國的幅員很大,南方跟北方氣候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因此,每一個寺廟再依據清規做小幅度的修改,適應我這個道場,適應我現代的生活方式,但是精神決定不能夠違背。所以,這個戒律是要因時因地去修改的才能適用,這些都必須要懂的。佛法是圓融自在,不是死板的,活活潑潑。我們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生在哪個地區,接觸到佛法,你都真正會得到一生的幸福快樂圓滿,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非常樂意去接受的。
說到現代化與本土化,諸位要記住,這是大教育家永遠不變的原則。《觀世音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爲說法。”我們要問:“佛怎樣度那些基督教徒?”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爲說法,你看圓融不圓融!自在不自在!你要問:“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覺悟了,統統是的。你要不明白、不覺悟,“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你全迷了。一迷全迷,一悟一切悟,佛教我們破迷開悟。
如果不能做到本土化跟現代化,佛就不能教化衆生。我們今天佛教沒有方法推廣,沒有方法被這個社會普遍來接受,原因在哪裏?今天佛教一直保守在過去那個時代,所以現在社會上看到那些學佛人都怪怪的,用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眼光看你,“這是個怪人,這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你說糟不糟糕!現代人他怎麼肯接受?
確實我們建一個道場等于我們建了一個學校,學校的校舍要蓋什麼形式的?都蓋成十八世紀以前的樣子,人家一看這不是現代人。特別是跑到外國,在美國也建成中國宮殿式的。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在美國弘揚佛法,叫你美國人要做中國人,還得做中國十八世紀的人。這美國人怎麼能受得了?受不了!他怎麼肯來接受,決定不能入門的。看到你建得富麗堂皇,大家觀光觀光,參觀轉一圈就溜走了,再也不來了。這就是不知道佛法教學是要應機的。
所以,經叫作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個不會變的;“下契衆生可度之機”。你要記住,契機,現代名詞就是現代化、本地化,這叫契機。這個才能讓他歡歡喜喜自自然然走進來,進來還舍不得走,那你就成功了。
我在美國建了一個小道場,建在德州達拉斯,這個道場的形式是美國人的建築。大家都曉得,美國建一個教堂,建一個道場,一定要得到鄰居的同意,要開多少次的聽證會,要跟他們解釋很久。我這個教堂沒有開過聽證會,沒有一個人反對,因爲他一看到我那個圖(美國式的),他就生歡喜心。假如我要畫個宮殿式的,恐怕要跟他們談判好幾年,他們才能同意,他不容易接受。
所以,我們造的佛像應當造美國人的面孔,他一看到佛菩薩還是美國人,很親切,他就不會走了。然後你才曉得,我這個地方所講的是真的。我告訴他:“佛教是什麼?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又是什麼?說明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他一聽就明白,“這個我要學,我要知道”。想要知道,就來學了。他們都是基督徒,基督徒不要緊,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裏來,沒有沖突!這樣就都來了,非常歡喜變成一家人。我們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不排斥任何宗教,任何宗教徒都歡迎來接受佛法圓滿智慧的教育。他高興了,我們也歡喜。
千萬不要“我是佛教,你是基督教”,這是對立的,那還得了!這一對立,世界上就有戰爭,那人民就要痛苦,社會怎麼能得到祥和?怎麼能得到“真善美慧”圓滿的生活?我們首先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然後才能夠幫助世間人,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這些外國人跟我接觸之後,很感歎的跟我說:“我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每次有許多苦悶的事情,星期天到教堂,見到牧師提出來,牧師就一句話:“上帝的安排”。”他說:“我們聽了心裏很不服,上帝安排得很不公平,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我就找他來,星期六到我這兒來,我這個地方給你解釋,會叫你圓圓滿滿的心開意解,破除疑惑,真正得到自在。所以,一定要讓他曉得這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徒就不反對了,宗教徒可以接受教育,這是事實。他們在教堂裏耶稣是主,是他的主,天上的父,到佛堂來是老師、學生,哪有沖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學校有老師,一點沖突都沒有,必須把它認清楚。
【修學:〈一〉願行:〈1〉慧解:破迷起悟志取大道。〈2〉踐願: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二〉態度:至誠感通、事師親友。〈1〉聞:多聞阙疑。〈2〉思:明理除疑。〈3〉修:實證斷疑。(科學方法)】
修學最要緊的是“願行”。“願”是志願。志願每個人不相同,因此佛陀教學裏面的科系就非常複雜,所謂“無量法門”。爲什麼說這麼多法門?應各種不同的根機,也就是要適應各種不同人的願望,你喜歡學什麼,佛就教你什麼,由這個方法達到成就戒定慧,成就圓滿的智慧。所以,它的目標方向是相同的,它的手段方式是千變萬化的。
“願行”裏面,“慧解-破迷啓悟志取大道”,這是說一個原則,這是總綱領。至于用什麼方法來破迷,用什麼方法開悟,各宗各派手段都不相同,但是都能夠幫助你達到目的。
學佛一定要立大志。這個大志就要像佛陀一樣,“我一定要恢複圓滿的智慧,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徹底明了,再也不迷惑了”,要有這樣的志趣,有這樣的道心。
然後要跟佛學,這是“踐願-師法諸佛自覺覺他”。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跟他學。但是佛現在不在世間,那我們找誰?佛雖然不在世間,佛的遺教還在世間,遺教就是經典,我們依據經典來學習,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中國自古以來用這種方式修學成就的人很多,曆史上所記載的,第一位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孟子。孟子是學孔子,以孔子爲老師。那個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念孔子公的書,學孔老夫子的爲人,有不明了的地方,去請教孔老夫子的學生;孔老夫子的學生還在,去請教他。孟子居然學成功了,學得很像孔老夫子。所以,今天我們說到孔子會連著「孔孟”,孟子學得非常像。孟子能學的像,爲什麼後人學就學不像?諸位要曉得,不是後人學不像,是後人沒有認真的學;要認真的學,哪一個學不像!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已經過世了,不在世間了,他老人家的這個教訓留在世間,我們依據他老人家的教誨,認真的去修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也會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你就成佛了!或者你要問:“爲什麼這麼多年來,沒有人跟他學得一模一樣?”還是剛才那一句話,沒有認真學,沒有百分之百的去學。學個一半,學個六成七成,這是菩薩、祖師大德;學個一成兩成,也是世間的賢君子,絕對不是壞人,絕對是有利益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發心…
《淨宗科學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