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科學觀▪P4

  ..續本文上一頁認真努力去學習,這就對了。

  至于學習成功失敗的關鍵,在“態度”,這是成敗關鍵。在過去,很早了,我記得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我在左營興隆寺住了叁天,天乙法師招待我(天乙法師在的時候)。我常在外面講經,他特別問我講經說法的方法,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講的好,講的不好,關鍵百分之九十在態度,方法頂多只占百分之十。”所以,我勸他方法不重要,態度重要。

  換句話說,你是存什麼心說法?真正利益衆生的心說法,必定有感應。如果存心說法的目的在貪圖名聞利養,自自然然就不相應。所以,態度要真要誠,一切要爲他著想,不要爲自己想,你有這樣良好的態度,縱然不懂方法,你說出來也能動人。如果你心不誠,方法再巧妙,可以騙一時,當時聽了很歡喜、很高興,出了門之後都忘掉了,就沒有了,那是沒有誠意。方法技巧這個效果並不大,最重要的是真誠。“至誠感通,事師親友”,這是我們自己修學以及傳播佛法,成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佛的學生,負責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也就是負責要把佛的教育介紹給一切大衆,他有這個責任,所以修學的態度格外的要講求。在家同修他是修自己,一生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就可以了。出家是佛的學生,除了自己修學之外,還要把佛法介紹給大衆,他有這一層重責在肩膀上,所以對這個不能不講求、不能不認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將佛法“信教”做了一個簡單概略的報告,希望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認識清楚,一定要記住,佛教是佛陀大智大覺的教育。佛所說的、所教給我們的,像經論宣揚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爲我們製定的生活規範,目標是教我們達到至真至善圓滿的人生。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確確實實是一切衆生,必須要接受的,必須要學習的,超越世出世間任何的教學,我們可以說它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

  今天要跟諸位報告的是“修學的態度”,學佛能不能有成就,確確實實是在態度上。自古以來,師師傳授,也就是過去一般所講的“師承”。在中國,師承不但在佛法裏面,在世間法裏面也非常的重視。特別是佛法,我們一定要用真誠的心來學習,唯有真誠才能夠感通。這個通就是通達無礙,像《楞嚴經》裏面講的圓通,圓是圓滿,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通達,這是我們修學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要怎樣才能真正圓滿通達?如果靠我們一生努力的來修學,諸位想想,我們的壽命能活多少年?縱然現在醫學進步發達,畢竟活上一百歲的人,依舊是很少見。即使活上一百歲,從你生下來就會念書,就會學習,學了一百年,不要說佛法,世間法都學不完,何況佛法?世間法,不要談別的了,新的東西我們不說,我們說古老的東西。咱們中國古老最大的一部書—《四庫全書》,前幾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把它印出來了,像《大藏經》那麼厚,一冊一冊的有一千五百冊。這一部書從你出生活到一百歲,大概都念不完,何況還有許許多多新的知識,怎麼可能通達?出世間這些要學的東西,比世間的東西還要多。因爲世間的東西,實在說局限在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之外,對于太空的知識是少之又少。佛法就不一樣了,佛法的內容給我們講到盡虛空遍法界;不但講現在,還講過去,還講未來,如何能通達?不通又不行,通又通不了,問題就來了。

  所以,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一個秘訣,這個就是通達的一把鑰匙。用什麼?感通,那就好辦了。這個感通不要一樁一樁的學,一通一切就能通達。用什麼去感?用真誠去感。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這是我們佛法修學始終不變的一個態度。如果沒有這一個良好的態度,在一生當中要想求通達是不可能的。因此,“至誠”兩個字是我們修學態度最重要的一環,有這樣良好態度,這是你修學的因具足了。

  有了因,圓滿之因,還要具足好的緣,因緣具足,我們的期望、我們的目標就不難達成。外緣是什麼?是老師、是同學。“事師親友”,“親”是親近同參道友,老師是我們成敗的關鍵,同學是我們修學的伴侶。在菩提道上,唯有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協助我們斷疑生信,排除障難。

  給諸位說,老師可遇不可求。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好老師,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非常謙虛,決定不敢以老師身分來自稱。你要去向他請教,他很謙虛的說:“我什麼都不知道,你找錯了人,恐怕你跟我學會失望。”他跟你說這些客氣話。好老師很難,到哪裏去找?他自己不承認。

  在過去還有一個方式,能夠指引我們一個真正的善知識。現在不行了。從前是什麼方式?閉關的人,住茅篷的人,這一種人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識,可以去拜他做老師,去跟他學。爲什麼?在古時候,自己要沒有真正達到圓通,就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茅篷。所以,古人常講“參學”、“尋師訪道”,要去參學,自己的智慧沒有開,學業沒有完成,一定要去參學。智慧真正開了,當然這個時候的使命職責是要度化衆生,度化衆生要有法緣;換句話說,要有人請你。不可以說:“我佛法很通達了,我來講一部經給你們聽吧!”這個不可以的,這是說不出口的。要有人請,有人很恭敬很誠懇的來邀請你。可是沒有人認識你,誰來請你呢?這個時候沒有法子,只好宣布閉關,住茅篷。住茅篷、閉關,就是告訴大家:“我可以不要參學了,我已經畢業了。現在我沒事,我可以閉關住山了。你們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來找我了。”就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真正閉關住茅篷的,一定是真正善知識。你去向他請教,假如他對于一切事理還沒有搞清楚,還沒有搞明白,那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從前閉關住山有這樣的標准。所以,閉關是自己已經成就,沒有法緣,沒有人請他出去弘法利生,他沒有事情做,只有閉關,住茅蓬吧!是這麼一個條件。

  另外還有一種人可以閉關,那就是他沒有法子修行,他的名氣太大了,找他的人太多了,沒有時間去修行了。閉上關,跟外面隔絕,好好的用用功。如果不是這兩個條件,就沒有資格住山,沒有資格閉關。

  不像現在一出家,甚至于沒有出家,他也閉關。閉關做什麼?閉關修行。從前修行要到外面去修,要到學校裏跟同學們接觸,這才能修。閉關怎麼能修行?閉關修行,不是叫“閉門造車”,沒有老師指點,沒有同學互相在一塊研究切磋。實在講是胡思亂想,哪裏能夠有結果!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不一樣;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要找一個真的老師、真正善知識,那真是太難太難了。不容易!

  我生在這個時代,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很幸運沾一點邊緣。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這是師承的邊緣。我沒有想到,碰上的,碰上這個善知識。

  那是在早年我在工作的時候,我失學很早。早年失學,對于哲學有很濃厚的興趣,聽說方東美先生對于哲學很有研究,而且這個人又是安徽人,跟我是同鄉。他是安徽桐城,我住廬江,我們居住的地方,大概就是臺南到高雄這樣的一個距離,可能比這個還要近一點,所以距離不算太遠。是鄉長、又是一位哲學家,很想跟他學習,也沒有人介紹,自己恭恭敬敬寫了一封信,要求他准許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這封信寄出去一個星期之後,他老人家回了一封信給我,約我到他家裏去面談。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約定的時間,我到他家裏去拜訪。他見了我,問我的學曆,問我爲什麼會對哲學産生興趣,我都老老實實告訴他了。

  又問我:“有沒有聽過哲學的課程?”

  我說:“沒有。”

  “有沒有看過哲學的書籍?”

  “也沒有。”

  于是他考慮了一下,告訴我:“你不要到學校去聽課,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一定大失所望。”他這幾句話一說,就如涼水澆頭,沒指望了!我聽了真的是很難過。過了一會兒,他老人家又說:“那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這個出乎我意料之外,沒有想到他老人家不准我到學校裏去聽課,他在家裏爲我一個人上課,這是太難得了。

  我的哲學就在他家裏上課的,學生就我一個。他家裏小客廳有一個小圓桌,泡一杯茶,我們就這樣上課的。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我們的哲學概論沒有書本的,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從西洋哲學談到中國哲學,由中國孔孟哲學談到朱子哲學,然後談到二程,一直到陽明哲學。中國哲學介紹完了,他給我介紹印度哲學。由印度哲學最後一個單元,給我介紹佛經哲學。我年輕對于佛法是最排斥的,認爲佛教是十足的迷信,一無可取,非常排斥。他給我介紹佛經裏面有全世界最高的哲學,最後給我做一個總結論,他說:“佛經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話很動聽,這樣把我介紹到佛門裏面來。所以,我認識佛法是從學術裏面認識的。

  明了之後,這才開始逛寺廟。逛寺廟的目的何在?借佛經。我是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學佛,在那個時代佛經找不到,市面上買不到佛書。唯一能夠看到佛書的就是到寺院,寺院裏面可以借得到佛經。有一些重要、好的、我們想得到的佛經,只有抄寫,我當時還抄了不少部佛經。由此可知,佛經得來不容易。很難!

  接觸到佛法之後,我的運氣很好,有一個朋友給我介紹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像方東美先生一樣,非常慈悲,非常愛護,跟我約定每一個星期也是兩個小時到大師的住處。政府給了他一棟房子,在臺北市青田街八號,是個日本式的房子。也是在他的會客室裏面,每一個星期他給我兩小時的時間,我跟他修學佛法,他指點我讀一些經書。一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我有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他也給我談一些佛法。這樣我跟了他叁年,一直到老人家圓…

《淨宗科學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學位製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