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寂。所以,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方東美先生引導我入門。
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師,以後我就跟李老師學教。我把工作辭掉,專心學佛,跟李老師十年。到李老師會下才曉得什麼叫“師承”,在李老師那裏才搞清楚了,原來我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師都是師承的關系,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老師的一番苦心。
親近李老師第一天見面,老師就問我:“爲什麼想學佛?跟哪些人學佛?”就問了這些話。我很單純,把我這個學佛的動機都向老師報告了,親近的善知識只有一個,就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他也認識,他也很佩服。所以非常的單純。
于是老師就給我約法叁章:你想到我這裏來學,我有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只可以跟我一個人學,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你要聽別的法師、居士、大德講經,我就不收了。跟他做學生,這第一個條件,就是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佛經或者看任何的書本,都要向老師報告,老師同意的可以看,老師不同意不准看,連讀佛經老師不同意都不可以看。第叁個條件:你從前跟章嘉大師學的那個叁年,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這叁個條件你能夠接受,老師就收爲學生;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你去另找高明。我聽了之後,想一想還是接受了,這樣在臺中就住下來了。
以後才知道,原來過去古老的師師相承,就是這叁個條件。方東美先生雖然沒有提出這叁個條件,實際上都做到了。我跟他學哲學,確實我聽他一個人的,沒有聽別人的。到以後才恍然大悟,他爲什麼不要我到學校去聽課?到學校去聽課,我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很多教授,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問題就來了。聽一個人講一條路,聽兩個人講兩條路,聽叁個人講叁叉路口,這個頭腦就會被汙染、就迷惑了。所以,老師對于學生愛護,種種方法防止,不叫你受到染汙。他認真負責領導你走出一條道路出來,這是老師的慈悲心,老師的真實指導。你一定要聽話;你不聽話,今天聽這個,明天聽那個,老師沒有辦法教。所以,我們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一個好老師要找一個能夠傳法的學生也找不到,這是真的。到哪裏去找到一個完全服從、完全聽話的學生?很難。現在如果我們用這叁個條件來約束學生,學生馬上說:“你有什麼了不起,你不教,教的人多的是。”調頭就走了。
所以,現在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有困難,師承恐怕在這一個時代斷絕了。但是這的的確確是成敗的關鍵,非常非常的重要。老師是指路的,給我們指點方向,防範我們走入歧途。在功夫的增進要靠同學,要有好的同參道友,每一天在一起互相勉勵,切磋琢磨,才能成就。有老師,沒有同參道友,不容易成就。有好的同參道友,沒有一個好老師指路,也不能達到目的。必須師友都具足,那個成就就快速了。
我們仔細觀察,世出世間古聖先賢的成就,確確實實沒有一個人不是得力于良師良友,所以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夠疏忽的。唯有良師益友才能幫助我們成就“聞思修”叁慧。“聞慧-多聞阙疑;思慧-明理除疑;修慧-實證斷疑”。那個“信”,斷疑而後才有真信,用現代話來說,都是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裏面沒有科學這個名詞,沒有這個術語,可是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符合于現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這是師友非常重要。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現在找不到好老師,找不到好同參道友,怎麼辦?我們以古人爲師,做古聖先賢的私淑弟子,這是一個非常好,而且真正有效的方法。私淑古人,在中國第一個是孟夫子。孟子以孔老夫子做老師,那個時候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孔老夫子的書在,他的著作在。孟夫子專念孔子的書,念一家之書,就像李老師講的跟他一個人學,這叫師承。不能跟兩個人學,跟兩個人學一定是兩個思想、兩個方法,你很難成就;要跟一個人學。孟子專門跟孔子學,學得很像,所以稱之爲“亞聖”,他真學成功了。孟子開這個端,在中國以後采取這種方式的很多,在曆史上最著名的,像司馬遷學左丘明,他就念《左傳》這一本書,學這個文章;他學成功了,成爲一代大文學家。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韓愈就專門學《史記》,成爲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就是學古人這個方式。
在佛門裏面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已經過世了,蕅益大師就依蓮池大師爲老師。蓮池大師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蕅益大師就專念蓮池大師的著作,跟著一個老師學,他學成功了。蓮池是淨宗一代祖師,蕅益也是一代祖師,所以跟古人學就沒錯了。
我在臺中十年,我跟大家說,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非常謙虛。李老師跟我們相處十年,我認他做老師,他不把我當作學生,把我當作同學,一再告訴我要學印光大師。他告訴我:“我們應當以印光大師做老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把他的老師介紹給我,要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也不在世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專心去念這一部《文鈔》,學他老人家就成功了。
這是他老人家當時謙虛客氣。而且特別交待我,因爲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還在做居士的時候,他教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特別提出這兩個人。爲什麼不學他們兩個呢?他們兩個是佛學家,不是“學佛”,是“佛學”,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的,不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沒有成就。古聖先賢裏面,這些祖師大德才真真實實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叫我學這個,我從這個地方了解了、明白了。
前年我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的演培老法師,這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大德。他對我很愛護,邀我到他的講堂跟那邊的信徒講開示,我當然是遵命去了。講完之後,我勸勉新加坡的年輕同修,要像我在臺中跟李老師那叁個條件,來跟演培老法師學。我講完之後,演培法師拉我到小客廳裏坐下來飲茶。告訴我他是十幾歲做小沙彌出家的,他做小沙彌的時候,當時在觀宗寺親近谛閑老和尚,老和尚也是這叁個條件。我們才明了這叁條不是李老師的專利品,原來是中國祖祖相傳的叁個條件。所以,演培法師的成就,是在接受谛閑老和尚這叁個條件下修學的。
我們這一談起來非常之感歎,老師要想收一個學生的條件是什麼?這個學生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汙過的,他歡喜,他盡心來輔導、來成就他。假如他已經被染汙就困難了。所以,我才明了方老師爲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就是因爲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汙的。假如那個時候,我說我聽了很多人講哲學,看了很多哲學書。方先生如果很客氣的話,點點頭,“好!哪一天上課,你去旁聽好了”,絕對不會叫我到他家裏來單獨給我上課。
由此可知,諸位同修,你們要想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一定問你:“你學佛多少年了?讀了哪些經?聽過哪些人講演?”聽你一說,我讀了多少、多少書。“很好!很好!很難得。”算了,不教了。你那個心裏是一塌糊塗,搞也搞不清楚,沒法子教。教給你了,你會反駁。爲什麼?先入爲主,你會講:“那個人怎麼講的,另外那個人又是怎麼講的。”這個老師還有那麼多時間跟你辯論嗎?不找這個麻煩了,算了,“你很好!很好!”恭惟你幾句,把你打發出去。所以,你才曉得這是真實的善根因緣,非常非常之難得,非常的稀有。
你能仔細去研究,那才是真正科學的方法。從根本智到後得智,有層次,有次第,逐漸逐漸培養,逐漸逐漸教你完成。所以,古時候這個教學法比我們現在的教學法,實實在在是高明。很可惜,現在人提到從前東西都認爲是落伍,都不屑去研究,非常的可惜。這是說明求學的態度以及親近善知識。找不到人,我們就找古人學。現代善知識拒絕你,不肯教你,古人不會拒絕,我們這一投靠,他不會拒絕你,所以依古人。
古聖先賢裏面,我想來想去哪一位最好?諸位要問我:“法師,你替我介紹一位。”我也很樂意。我想來想去,最好的還是阿彌陀佛。李老師要我學印光大師《文鈔》,那爲什麼不學《無量壽經》?學《無量壽經》不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比印光大師還要殊勝。所以,我普遍跟大家介紹讀《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修學,就是直接跟阿彌陀佛學。你是阿彌陀佛直接的學生,真正肯學就是經上所講的“如來第一弟子”,你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
修學有叁個階段,大家一定要知道。第一個階段要“熟”,你不熟沒有用處,經要念熟。所以,我勸同修們每一天至少念叁遍,念叁年,念滿叁千遍。這個叁年的目的在熟,大概叁千遍念下來都能夠背了,經句很熟了;熟了以後求解。所以,解在現前不熟的時候並不重要。不熟,你縱然聽講,你所解的還是有限,尤其可能錯解了。這是真的,聽講有的時候也錯解,所以這個解很不容易。
爲什麼會錯解?你的心不定,你的妄想很多,你的雜念很多,所以這個正解很難得到。叁千遍念完了之後,真的心定了,經也熟了,再聽講就有悟處,聽了會開悟。你現在聽經之所以不能開悟,你有妄想、有雜念,是因爲經不熟。第二個階段是“求解”。那個解會很快,真正聽講經聽個幾遍,就能夠理解了。再進入第叁個階段,第叁個階段是“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的,教我們要做的,我們完全要照作;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絕定要禁止,這才是佛真正的學生,才叫真正依教奉行。
所以,不經過這叁個階段,“依教奉行”是一句空話,念過去,毫無意義。如果你把這部經裏面的教訓統統都做到了,那恭喜你,你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夠做個八成、做個五成,那你真的是菩薩,你決定會往生。
我在《無量壽經》講解裏面曾經說過,我是依這個經典的理論教訓來衡量。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決定上品上生。打個九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上…
《淨宗科學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