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科学观▪P5

  ..续本文上一页寂。所以,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方东美先生引导我入门。

  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李炳南老师,以后我就跟李老师学教。我把工作辞掉,专心学佛,跟李老师十年。到李老师会下才晓得什么叫“师承”,在李老师那里才搞清楚了,原来我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师都是师承的关系,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老师的一番苦心。

  亲近李老师第一天见面,老师就问我:“为什么想学佛?跟哪些人学佛?”就问了这些话。我很单纯,把我这个学佛的动机都向老师报告了,亲近的善知识只有一个,就是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他也认识,他也很佩服。所以非常的单纯。

  于是老师就给我约法三章:你想到我这里来学,我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只可以跟我一个人学,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你要听别的法师、居士、大德讲经,我就不收了。跟他做学生,这第一个条件,就是只能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你看佛经或者看任何的书本,都要向老师报告,老师同意的可以看,老师不同意不准看,连读佛经老师不同意都不可以看。第三个条件:你从前跟章嘉大师学的那个三年,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你能够接受,老师就收为学生;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你去另找高明。我听了之后,想一想还是接受了,这样在台中就住下来了。

  以后才知道,原来过去古老的师师相承,就是这三个条件。方东美先生虽然没有提出这三个条件,实际上都做到了。我跟他学哲学,确实我听他一个人的,没有听别人的。到以后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不要我到学校去听课?到学校去听课,我一定会认识很多老师、很多教授,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问题就来了。听一个人讲一条路,听两个人讲两条路,听三个人讲三叉路口,这个头脑就会被污染、就迷惑了。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爱护,种种方法防止,不叫你受到染污。他认真负责领导你走出一条道路出来,这是老师的慈悲心,老师的真实指导。你一定要听话;你不听话,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老师没有办法教。所以,我们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好老师要找一个能够传法的学生也找不到,这是真的。到哪里去找到一个完全服从、完全听话的学生?很难。现在如果我们用这三个条件来约束学生,学生马上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教,教的人多的是。”调头就走了。

  所以,现在老师找学生找不到,学生找老师也有困难,师承恐怕在这一个时代断绝了。但是这的的确确是成败的关键,非常非常的重要。老师是指路的,给我们指点方向,防范我们走入歧途。在功夫的增进要靠同学,要有好的同参道友,每一天在一起互相勉励,切磋琢磨,才能成就。有老师,没有同参道友,不容易成就。有好的同参道友,没有一个好老师指路,也不能达到目的。必须师友都具足,那个成就就快速了。

  我们仔细观察,世出世间古圣先贤的成就,确确实实没有一个人不是得力于良师良友,所以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够疏忽的。唯有良师益友才能帮助我们成就“闻思修”三慧。“闻慧-多闻阙疑;思慧-明理除疑;修慧-实证断疑”。那个“信”,断疑而后才有真信,用现代话来说,都是科学的精神。在佛法里面没有科学这个名词,没有这个术语,可是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符合于现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这是师友非常重要。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现在找不到好老师,找不到好同参道友,怎么办?我们以古人为师,做古圣先贤的私淑弟子,这是一个非常好,而且真正有效的方法。私淑古人,在中国第一个是孟夫子。孟子以孔老夫子做老师,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孔老夫子的书在,他的著作在。孟夫子专念孔子的书,念一家之书,就像李老师讲的跟他一个人学,这叫师承。不能跟两个人学,跟两个人学一定是两个思想、两个方法,你很难成就;要跟一个人学。孟子专门跟孔子学,学得很像,所以称之为“亚圣”,他真学成功了。孟子开这个端,在中国以后采取这种方式的很多,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像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就念《左传》这一本书,学这个文章;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大文学家。韩愈学司马迁,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韩愈就专门学《史记》,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就是学古人这个方式。

  在佛门里面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了,蕅益大师就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大师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蕅益大师就专念莲池大师的著作,跟著一个老师学,他学成功了。莲池是净宗一代祖师,蕅益也是一代祖师,所以跟古人学就没错了。

  我在台中十年,我跟大家说,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非常谦虚。李老师跟我们相处十年,我认他做老师,他不把我当作学生,把我当作同学,一再告诉我要学印光大师。他告诉我:“我们应当以印光大师做老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把他的老师介绍给我,要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也不在世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专心去念这一部《文钞》,学他老人家就成功了。

  这是他老人家当时谦虚客气。而且特别交待我,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还在做居士的时候,他教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特别提出这两个人。为什么不学他们两个呢?他们两个是佛学家,不是“学佛”,是“佛学”,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的,不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没有成就。古圣先贤里面,这些祖师大德才真真实实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叫我学这个,我从这个地方了解了、明白了。

  前年我在新加坡讲经,新加坡的演培老法师,这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大德。他对我很爱护,邀我到他的讲堂跟那边的信徒讲开示,我当然是遵命去了。讲完之后,我劝勉新加坡的年轻同修,要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那三个条件,来跟演培老法师学。我讲完之后,演培法师拉我到小客厅里坐下来饮茶。告诉我他是十几岁做小沙弥出家的,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当时在观宗寺亲近谛闲老和尚,老和尚也是这三个条件。我们才明了这三条不是李老师的专利品,原来是中国祖祖相传的三个条件。所以,演培法师的成就,是在接受谛闲老和尚这三个条件下修学的。

  我们这一谈起来非常之感叹,老师要想收一个学生的条件是什么?这个学生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染污过的,他欢喜,他尽心来辅导、来成就他。假如他已经被染污就困难了。所以,我才明了方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就是因为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染污的。假如那个时候,我说我听了很多人讲哲学,看了很多哲学书。方先生如果很客气的话,点点头,“好!哪一天上课,你去旁听好了”,绝对不会叫我到他家里来单独给我上课。

  由此可知,诸位同修,你们要想亲近一个善知识,善知识一定问你:“你学佛多少年了?读了哪些经?听过哪些人讲演?”听你一说,我读了多少、多少书。“很好!很好!很难得。”算了,不教了。你那个心里是一塌糊涂,搞也搞不清楚,没法子教。教给你了,你会反驳。为什么?先入为主,你会讲:“那个人怎么讲的,另外那个人又是怎么讲的。”这个老师还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辩论吗?不找这个麻烦了,算了,“你很好!很好!”恭惟你几句,把你打发出去。所以,你才晓得这是真实的善根因缘,非常非常之难得,非常的稀有。

  你能仔细去研究,那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从根本智到后得智,有层次,有次第,逐渐逐渐培养,逐渐逐渐教你完成。所以,古时候这个教学法比我们现在的教学法,实实在在是高明。很可惜,现在人提到从前东西都认为是落伍,都不屑去研究,非常的可惜。这是说明求学的态度以及亲近善知识。找不到人,我们就找古人学。现代善知识拒绝你,不肯教你,古人不会拒绝,我们这一投靠,他不会拒绝你,所以依古人。

  古圣先贤里面,我想来想去哪一位最好?诸位要问我:“法师,你替我介绍一位。”我也很乐意。我想来想去,最好的还是阿弥陀佛。李老师要我学印光大师《文钞》,那为什么不学《无量寿经》?学《无量寿经》不是直接跟阿弥陀佛学,比印光大师还要殊胜。所以,我普遍跟大家介绍读《无量寿经》,依《无量寿经》修学,就是直接跟阿弥陀佛学。你是阿弥陀佛直接的学生,真正肯学就是经上所讲的“如来第一弟子”,你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

  修学有三个阶段,大家一定要知道。第一个阶段要“熟”,你不熟没有用处,经要念熟。所以,我劝同修们每一天至少念三遍,念三年,念满三千遍。这个三年的目的在熟,大概三千遍念下来都能够背了,经句很熟了;熟了以后求解。所以,解在现前不熟的时候并不重要。不熟,你纵然听讲,你所解的还是有限,尤其可能错解了。这是真的,听讲有的时候也错解,所以这个解很不容易。

  为什么会错解?你的心不定,你的妄想很多,你的杂念很多,所以这个正解很难得到。三千遍念完了之后,真的心定了,经也熟了,再听讲就有悟处,听了会开悟。你现在听经之所以不能开悟,你有妄想、有杂念,是因为经不熟。第二个阶段是“求解”。那个解会很快,真正听讲经听个几遍,就能够理解了。再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的,教我们要做的,我们完全要照作;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绝定要禁止,这才是佛真正的学生,才叫真正依教奉行。

  所以,不经过这三个阶段,“依教奉行”是一句空话,念过去,毫无意义。如果你把这部经里面的教训统统都做到了,那恭喜你,你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你就是阿弥陀佛。你能够做个八成、做个五成,那你真的是菩萨,你决定会往生。

  我在《无量寿经》讲解里面曾经说过,我是依这个经典的理论教训来衡量。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决定上品上生。打个九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上…

《净宗科学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学位制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