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认真努力去学习,这就对了。
至于学习成功失败的关键,在“态度”,这是成败关键。在过去,很早了,我记得有一年是过年的时候,我在左营兴隆寺住了三天,天乙法师招待我(天乙法师在的时候)。我常在外面讲经,他特别问我讲经说法的方法,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讲的好,讲的不好,关键百分之九十在态度,方法顶多只占百分之十。”所以,我劝他方法不重要,态度重要。
换句话说,你是存什么心说法?真正利益众生的心说法,必定有感应。如果存心说法的目的在贪图名闻利养,自自然然就不相应。所以,态度要真要诚,一切要为他著想,不要为自己想,你有这样良好的态度,纵然不懂方法,你说出来也能动人。如果你心不诚,方法再巧妙,可以骗一时,当时听了很欢喜、很高兴,出了门之后都忘掉了,就没有了,那是没有诚意。方法技巧这个效果并不大,最重要的是真诚。“至诚感通,事师亲友”,这是我们自己修学以及传播佛法,成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特别是出家的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佛的学生,负责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也就是负责要把佛的教育介绍给一切大众,他有这个责任,所以修学的态度格外的要讲求。在家同修他是修自己,一生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可以了。出家是佛的学生,除了自己修学之外,还要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他有这一层重责在肩膀上,所以对这个不能不讲求、不能不认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二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昨天将佛法“信教”做了一个简单概略的报告,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认识清楚,一定要记住,佛教是佛陀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所说的、所教给我们的,像经论宣扬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为我们制定的生活规范,目标是教我们达到至真至善圆满的人生。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确确实实是一切众生,必须要接受的,必须要学习的,超越世出世间任何的教学,我们可以说它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教育。
今天要跟诸位报告的是“修学的态度”,学佛能不能有成就,确确实实是在态度上。自古以来,师师传授,也就是过去一般所讲的“师承”。在中国,师承不但在佛法里面,在世间法里面也非常的重视。特别是佛法,我们一定要用真诚的心来学习,唯有真诚才能够感通。这个通就是通达无碍,像《楞严经》里面讲的圆通,圆是圆满,换句话说,没有一法不通达,这是我们修学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了。
要怎样才能真正圆满通达?如果靠我们一生努力的来修学,诸位想想,我们的寿命能活多少年?纵然现在医学进步发达,毕竟活上一百岁的人,依旧是很少见。即使活上一百岁,从你生下来就会念书,就会学习,学了一百年,不要说佛法,世间法都学不完,何况佛法?世间法,不要谈别的了,新的东西我们不说,我们说古老的东西。咱们中国古老最大的一部书—《四库全书》,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把它印出来了,像《大藏经》那么厚,一册一册的有一千五百册。这一部书从你出生活到一百岁,大概都念不完,何况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知识,怎么可能通达?出世间这些要学的东西,比世间的东西还要多。因为世间的东西,实在说局限在我们这个地球;地球之外,对于太空的知识是少之又少。佛法就不一样了,佛法的内容给我们讲到尽虚空遍法界;不但讲现在,还讲过去,还讲未来,如何能通达?不通又不行,通又通不了,问题就来了。
所以,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一个秘诀,这个就是通达的一把钥匙。用什么?感通,那就好办了。这个感通不要一桩一桩的学,一通一切就能通达。用什么去感?用真诚去感。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这是我们佛法修学始终不变的一个态度。如果没有这一个良好的态度,在一生当中要想求通达是不可能的。因此,“至诚”两个字是我们修学态度最重要的一环,有这样良好态度,这是你修学的因具足了。
有了因,圆满之因,还要具足好的缘,因缘具足,我们的期望、我们的目标就不难达成。外缘是什么?是老师、是同学。“事师亲友”,“亲”是亲近同参道友,老师是我们成败的关键,同学是我们修学的伴侣。在菩提道上,唯有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协助我们断疑生信,排除障难。
给诸位说,老师可遇不可求。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好老师,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非常谦虚,决定不敢以老师身分来自称。你要去向他请教,他很谦虚的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找错了人,恐怕你跟我学会失望。”他跟你说这些客气话。好老师很难,到哪里去找?他自己不承认。
在过去还有一个方式,能够指引我们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现在不行了。从前是什么方式?闭关的人,住茅篷的人,这一种人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可以去拜他做老师,去跟他学。为什么?在古时候,自己要没有真正达到圆通,就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茅篷。所以,古人常讲“参学”、“寻师访道”,要去参学,自己的智慧没有开,学业没有完成,一定要去参学。智慧真正开了,当然这个时候的使命职责是要度化众生,度化众生要有法缘;换句话说,要有人请你。不可以说:“我佛法很通达了,我来讲一部经给你们听吧!”这个不可以的,这是说不出口的。要有人请,有人很恭敬很诚恳的来邀请你。可是没有人认识你,谁来请你呢?这个时候没有法子,只好宣布闭关,住茅篷。住茅篷、闭关,就是告诉大家:“我可以不要参学了,我已经毕业了。现在我没事,我可以闭关住山了。你们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来找我了。”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真正闭关住茅篷的,一定是真正善知识。你去向他请教,假如他对于一切事理还没有搞清楚,还没有搞明白,那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从前闭关住山有这样的标准。所以,闭关是自己已经成就,没有法缘,没有人请他出去弘法利生,他没有事情做,只有闭关,住茅蓬吧!是这么一个条件。
另外还有一种人可以闭关,那就是他没有法子修行,他的名气太大了,找他的人太多了,没有时间去修行了。闭上关,跟外面隔绝,好好的用用功。如果不是这两个条件,就没有资格住山,没有资格闭关。
不像现在一出家,甚至于没有出家,他也闭关。闭关做什么?闭关修行。从前修行要到外面去修,要到学校里跟同学们接触,这才能修。闭关怎么能修行?闭关修行,不是叫“闭门造车”,没有老师指点,没有同学互相在一块研究切磋。实在讲是胡思乱想,哪里能够有结果!现在闭关跟从前闭关不一样;换句话说,现在我们要找一个真的老师、真正善知识,那真是太难太难了。不容易!
我生在这个时代,还沾了一点师承的边缘,我很幸运沾一点边缘。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这是师承的边缘。我没有想到,碰上的,碰上这个善知识。
那是在早年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失学很早。早年失学,对于哲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听说方东美先生对于哲学很有研究,而且这个人又是安徽人,跟我是同乡。他是安徽桐城,我住庐江,我们居住的地方,大概就是台南到高雄这样的一个距离,可能比这个还要近一点,所以距离不算太远。是乡长、又是一位哲学家,很想跟他学习,也没有人介绍,自己恭恭敬敬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准许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这封信寄出去一个星期之后,他老人家回了一封信给我,约我到他家里去面谈。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约定的时间,我到他家里去拜访。他见了我,问我的学历,问我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我都老老实实告诉他了。
又问我:“有没有听过哲学的课程?”
我说:“没有。”
“有没有看过哲学的书籍?”
“也没有。”
于是他考虑了一下,告诉我:“你不要到学校去听课,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一定大失所望。”他这几句话一说,就如凉水浇头,没指望了!我听了真的是很难过。过了一会儿,他老人家又说:“那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个出乎我意料之外,没有想到他老人家不准我到学校里去听课,他在家里为我一个人上课,这是太难得了。
我的哲学就在他家里上课的,学生就我一个。他家里小客厅有一个小圆桌,泡一杯茶,我们就这样上课的。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我们的哲学概论没有书本的,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从西洋哲学谈到中国哲学,由中国孔孟哲学谈到朱子哲学,然后谈到二程,一直到阳明哲学。中国哲学介绍完了,他给我介绍印度哲学。由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给我介绍佛经哲学。我年轻对于佛法是最排斥的,认为佛教是十足的迷信,一无可取,非常排斥。他给我介绍佛经里面有全世界最高的哲学,最后给我做一个总结论,他说:“佛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句话很动听,这样把我介绍到佛门里面来。所以,我认识佛法是从学术里面认识的。
明了之后,这才开始逛寺庙。逛寺庙的目的何在?借佛经。我是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在那个时代佛经找不到,市面上买不到佛书。唯一能够看到佛书的就是到寺院,寺院里面可以借得到佛经。有一些重要、好的、我们想得到的佛经,只有抄写,我当时还抄了不少部佛经。由此可知,佛经得来不容易。很难!
接触到佛法之后,我的运气很好,有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像方东美先生一样,非常慈悲,非常爱护,跟我约定每一个星期也是两个小时到大师的住处。政府给了他一栋房子,在台北市青田街八号,是个日本式的房子。也是在他的会客室里面,每一个星期他给我两小时的时间,我跟他修学佛法,他指点我读一些经书。一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我有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他也给我谈一些佛法。这样我跟了他三年,一直到老人家圆…
《净宗科学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