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P4

  ..续本文上一页

  【注5】婆罗门:古印度分四个阶级,婆罗门是最高的阶级,掌握国家文化、宗教事务。

  【注6】《经百论》、《广百论》:都是大乘空宗重要著作

  【注7】《对法论》:即小乘重要论述《阿毗达磨论》。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八】 殑伽河遭险和那烂陀寺的学习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那里佛教学术之风最盛,玄奘法师在中印度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他先在禄勒那国听大德讲《经部毗婆沙》(广释小乘经部义的论书)。在袜底补罗国跟一位名密多斯那的大德学《有一部辨真论》(小乘论著)。在羯若鞠闍国,又依一位毗离耶犀那大德学《佛护毗婆沙》(解释佛护一派教义的论书)。

  自羯若鞠闍東南而行至阿踰陀国,他在这里朝拜观礼佛陀迹后,与八十余人同船,順殑伽河東下,正向阿邦穆佉国前进中,遇到十几条强盗的賊船,它们劫持了玄奘法师乘的船,逼使大家上岸,脱掉衣服,抢劫财物。更糟糕的是,这群强盗信仰 "突伽天神",每年要找一个状貌端美的人,活杀血祭,此时一见玄奘法师如此仪容端庄,喜出望外,立即遣人取水,在花林中和泥涂地作坛,把玄奘牵上去,准备杀他祭祀。  

  玄奘法师并不慌乱,他婉转地向强盗解释道:"以我这样丑陋的身体,能作祭神的礼品,当然不敢吝惜。但我远来,是礼佛圣迹,并学经法,志愿未遂却被杀戮,恐怕并不吉利!"一同临难的人也代为恳求,甚至有愿以身代替的。但强盗坚决不答应,玄奘法师知道无可挽救,便对他们说:"希望你们给我片刻时间,不要急于逼迫,让我正念分明的死亡,就是你们对我的恩泽了。"同行诸人,欲救不得,悯其遭遇,齐声痛哭。

  而此时的玄奘法师却专心正念思维弥勒菩萨之所(因玄奘法师修学的唯识宗,临终求生弥勒菩萨之所)。法师很快便入定【注1】了,他在定中似乎已经过了数天,并来到了弥勒菩薩庄严无比的妙宝台,参见了菩萨。于是法师身心欢喜,全然忘记了即当就死的事。

  这时,突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涌巨浪,把船都掀翻了,这些强盗们吓得大惊失色,急忙问大家:"这和尚是什么来历?"同行人把玄奘法师的经历讲给他们,警告他们说:"若是杀了他,你们有无量罪过。"强盗们马上决定释放他。当一强盗上前解绳时,玄奘法师这才从定中被惊起,他仍闭着眼睛问道:"时间到了吗?"强盗说:"不敢害师,愿受忏悔!"玄奘法师知道了原委,于是向群盗讲法,劝他们改邪归正。群盗深受感动,当即将武器投河,物归原主,欢欢喜喜地互相告辞了。

  玄奘在北、中天竺游学、观览已有四年,此时的玄奘法师己经三十五岁了,他继续前进,向天竺最高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进发,打算在那里得到深造。

  那烂陀寺是古天竺摩揭陀国王舍城东的著名寺院(今印度比哈尔帮巴腊贡),据传,原是帝日王为北天竺曷罗社盘社比丘所建,后经历代国王扩建,成为古天竺规模最大的寺院。全寺占地一千二百亩,分八个大院,僧房鳞次栉比,佛塔成排有序,极其壮丽崇高。寺内聚集了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常住人就有一万左右。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衣食无忧,安心向学。由于该寺在佛教研究方面显著地位,成为全印度所有佛教学者们最最向往之地。

  寺院的主持是年已一百六十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都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派了四十名大德前往迎接,然后引见戒贤法师。玄奘法师依照规矩,很恭敬地顶礼参见,戒贤法师命坐,问他:"从何处来?"他答:"从支那国【注2】来。欲依法师学《瑜伽论》【注3】。"戒贤法师一听"支那",就流下泪来,当即喊来了弟子觉贤,让把他自己三年前病中的情形告诉大家。

  原来三年以前戒贤法师四肢患病,如火烧刀割,痛苦异常,法师因此而打算绝食自尽。谁知有了这个想法后,夜里便梦见文殊菩萨,对他说:"你过去世作国王时残害众生,故招此苦。你应当悔责自己,弘扬正法,方能解除怨业。欲绝食自尽,得不到解脱的,死已再受身,还得受苦。三年后有支那国的僧人來此学经,现在已经出发在路上了。你应该耐心等待他,为他讲法,此人得法后,将来会广泛流通,利益众生。从今日以后你的病会渐渐好起来。"从那之后,戒贤法师果然渐渐病患转轻,此时终于见到了已等待三年的玄奘法师,当然是悲喜交加。众僧听后,无不唏嘘惊叹,玄奘听了也感慨万端。

  于是,玄奘法师被安置在幼日王院,被待以上宾之礼,招待极为周到。每天供给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 这种米大于乌豆,作饭香鲜,为此国特产,平时只供国王和大德食用,所以又称为大人米。蘇油乳酪石蜜等则随日取足。此外并有侍者一人,帮助料理琐事,出行则乘象舆。并有二十人陪从。那烂陀寺主客万僧,得到这样供给的,连玄奘法师一共只有十人。

  那烂陀寺聚集着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以及欲典吠陀(印度古典经书)、因明(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天文、地理、医方、术数等各种学者,这些人中间,能解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余人,能解三十部的有五百余人,能解五十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十人。只有戒贤法师一切穷览,无所不通,德秀年耆,为众宗匠。戒贤法师本来因年事己高,早就不再登坛讲经了,自梦感之后,讲经之心骤生,玄奘到来后,戒贤精神奕奕,旋即开讲《瑜伽论》,每次前来听讲的僧众,济济满堂,多达数千人,前后共讲了十五个月。

  玄奘法师在这里前后钻研学习了五年,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圣教论》及《对法论》【注4】各一遍,同时还学习了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那烂陀寺的讲经,为讲座式,一人主讲后,众所者可以发问,辨难析疑,气氛热烈,活泼生动。玄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思辩能力,深得戒贤法师的信任和器重,为此他多次奉师之命为僧众讲解《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等。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他开始向天竺各地游学,先后从名师学习了《毗婆沙》、《顺正理》、《集量论》、《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以及《瑜伽要义》、《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摄证法》、《成实》等,之后重回那烂陀寺。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用了两年的时间,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不住涅槃》、《十二因缘》、以及问瑜伽、因明等,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各地游学时间总计四年。

  玄奘在游历中,到处参拜佛像圣迹,其中有一次令他终身铭记。在伴爛拏鉢伐多国有一座秀丽的山,山上的精舍【注3】里供养着观世音菩萨的像,据说有求皆应,很灵验。由于参拜的人很多,看护者将其围上栅栏。玄奘法师到那里依照天竺的礼仪,准备了许多鲜花,远远的撒向菩萨像。但此前他许了三个愿:一是愿学后平安回国,若遂愿请"花住尊手",二是愿命终见弥勒菩萨,若遂愿则请"花挂尊兩臂",三是见某些经中说,众生中有一类没有佛性,自己对此感到疑惑,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修行成佛的话,愿"花貫尊頂"。许愿后他撒花,竟然全部如愿,玄奘欢喜无比,旁边的人见了,莫不礼敬赞叹。

  重回那烂陀寺的玄奘法师,由于综摄各师所长,学识与世无双。戒贤法师命他在寺开讲《摄大乘论》及《唯识决择论》。当时寺内有位大德名师子光,他学般若宗,为大家讲《中百论》,因而对《瑜伽论》颇有指摘【注6】,但原来听师子光讲经的人,却渐散归到玄奘法师处。玄奘法师为了消除师子光的误会,特著《会宗论》三千颂(梵文著作已失传),阐述二宗宗义并不相违的道理。该论会通大乘各家精义,深入浅出,精要得当,受到戒贤法师和诸大德的赞许。他的讲座和著作,由那烂陀寺象电光一样迅速传遍了五天竺各地。

  而师子光则大感惭愧,愤而出居菩提寺,另找东印度一同学名旃陀罗僧诃到来与玄奘法师论难,希望能洗刷去这一耻辱。不料旃陀罗僧诃到来以后,惮于玄奘法师的威严,竟默不敢言。自此,玄奘法师声誉更盛,在印度已被为公认为佛学界的权威。

  【注1】 入定:入于禅定之意。将驰散之心收摄并深入于安定不动的状态,使精神摆脱肉体之束缚。

  【注2】 支那:即中国。

  【注3】 《瑜伽论》:大乘瑜伽学的要典,后经玄奘法师译成中文,名《瑜伽师地论》,计一百卷。

  【注4】 《对法论》:即俱舍论,佛教小乘一切有部的重要经典。

  【注5】 精舍:印度的出家修行者所居之处。

  【注6】 般若学阐扬"空"义,而瑜伽学阐扬"非空非不空"义。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