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辞行,高昌王试探说:"已命僧统师有所恳求,不知师意如何?"玄奘法师答道:"留我实是王的好意,但我志愿西行求法,不能中途罢休。"高昌王又劝说:"我从前跟先父游历中国,曾随隋帝经过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等地,见过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听了法师的大名,便欢喜得手舞足蹈,准备到后,拜为师父,由弟子供养一生,并命全国人都作弟子由师讲学。这里僧徒虽少,可是也有几千,我都可使他们执经听讲,希望您察纳这点心愿,不要再以西游为念。"
玄奘法师答道:"王的厚意我是很感激,但此行不是为供养而来,只因本国所有的佛法教义不够周全,多所怀疑,打算到西方寻求完备的经典。这种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坚强,那可中途而止,愿王收回这个意思,不要对我过分爱重。"高昌王听罢,坚决地说:"弟子爱慕法师必须留住供养,葱岭可转,此意不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
玄奘法师感到问题严重,便郑重的答道:"王的厚意深心,用不着多说,我已知道,但我为求法而来,既未得法,岂能中止?且王信佛法,理应帮助发扬,怎么可以阻碍?"高昌王又解释道:"弟子哪里敢来阻碍,不过因国家没有导师,故而屈留法师"。接着又说了许多恳切挽留的话,玄奘法师只是摇头不许。
封建时代的帝王一向是一呼百诺,现在看到玄奘法师毫无商量的余地,高昌王不免恼羞成怒,当即把脸往下一沉,大声地说:"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可送你回国,你怎么能去?请你想一想,两相比较。还是留住为好!"玄奘法师听了,丝毫不畏,马上也不客气地答道:"玄奘西来,为求大法,现在遇到障碍,那么只有骨头留在这里,心神未必会留!"说罢这话就盘膝静坐,不再作声。
高昌王不肯让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饭,高昌王新自来捧盘,玄奘法师知道和他讲理是没用的,当即实行绝食,以示决心。他端坐不动,三日水浆不进,到了第四天,他已经气息衰微,呈现危象。高昌王见了,愧惧不安,马上又叩头谢罪,表示准其西行。
玄奘法师恐怕受骗,要高昌王发誓。高昌王为表示对法师爱慕,就请玄奘与他共入寺院,由他母后作证明,在佛前与法师结为兄弟,准他西去求法(这就是《西游记》中所谓唐御弟的由来)。不过他向法师要求,取经回来必须在这里留住三年,并且现在仍须屈留一月讲经。玄奘法师一一答应了,开始进食。
经过了这一番波折,高昌王对玄奘法师更为恭敬。每天法师讲经前,他都亲执香炉迎引登座,并且低跪为磴,请玄奘法师踏着他身体上台,日日如是。讲满一个月后,他替玄奘法师剃度了四个沙弥,以便路上服侍。又制衣服三十套,特制棉衣及靴袜等数套,另送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五百匹,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费用。此外还有马三十匹,脚夫二十五人,并遣殿中侍御史欢信,护送至叶护可汗处。
高昌王还写了二十四封信,分别送往西行路上要经过的屈支等二十四国,托他们国王善待法师。各附大绫一匹。此外还以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给突厥的叶护可汗,在信中说:"这位法师是我的弟弟,他想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希望可汗爱护法师如爱护我一般,同时更请敕以西各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玄奘法师受到如此厚礼深情,也特地写了一篇骈文称谢。高昌王读后十分感动,到法师出发时,高昌王与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民出城相送,依依不舍,竟抱着法师大哭,真的如失去无价之宝一样。最后他叫王妃等先回去,自己和僧人们乘马又远送了数十里,方才珍重而别。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七】 游历北印度
由于得高昌王的大力帮助,玄奘法师在继续西行的路上较之此前要顺利,但还是不可避免要遇到艰困。
法师从高昌国出发时,高昌王除了给他准备了旅行物资,还挑选精壮马几十匹,又选派几十名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为随行役夫。玄奘偕一帮人,一路经过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拜城到阿克苏一带),到达葱岭以北的凌山。在屈支国因雪路未开,先困了六十余日,刚出发又遇到一伙两千余骑的强盗,但他们因分赃不均,自斗而散,法师一行人才化险为夷,接下来他就要面对凌山的阻难了。
凌山即天山,在葱岭北端,峰高触天,千年冰雪,积而为凌,春夏不化。汗漫连云,仰望皑然一片,没有边际,蹊径崎岖,登涉艰难,加以风雪杂飞,寒冷彻骨,要翻越它的艰难,可想而知。玄奘一行一连行走了七天七夜,才翻过凌山,停歇时却发现同行的徒侣之中,冻死的有十之三四,马匹则冻死了一大半。
玄奘鼓舞大家继续前行。出山后遇到的是方圆千四五百里的热海(今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西北行几百里,终于到达碎叶城(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拜会了西突劂首领叶护可汗。
可汗因三年前曾受教于印度沙门婆罗颇伽罗,所以对玄奘法师很欢迎,他直率的劝玄奘法师道:"法师不必往印度国,那里天气很热,十月相当此间五月,看你的容貌,到那里怕会被热气融化。而且那里人黑得很,没有什么气派,实在也不足一看!"玄奘法师当然不作考虑,他也并不留难,很快就派人护送起行。
由于叶护可汗当时控制着西域各国,他写信派人送达各沿途国家,要他们保护玄奘平安经过。于是法师下面的行程可谓一路风顺,先后通过了羯霜那国(今中亚),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亚十个国家,越过了"层冰峨峨,飞雪千里"的大雪山(兴都库什山),时间近一年,行程一万四千余里,到了邻近北天竺的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喀布尔附近)。
在迦毕试国时,玄奘曾受到各寺的邀请并为当地僧人讲经说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法师即于寺夏坐。其王轻艺罗,信重大乘,乐观讲诵,乃屈法师及慧性三藏于一大乘寺法集。彼有大乘三藏名秣奴若瞿沙、萨婆多部僧阿梨耶伐摩、弥沙塞部僧求那跋陀,皆是彼之称首。然学不兼通,大小各别,虽精一理,终偏有所长。唯法师备谙众教,随其来问,各依部答,咸皆惬服。如是五日方散。王甚喜,以纯锦五疋别施法师,以外各各有差。"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玄奘的佛学造诣,也可以看出他的天才的外语能力。
其后,玄奘法师从迦毕试国出发游历滥波国(今阿富汗东部的拉格曼)、那揭罗曷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佛顶骨城(贾拉拉巴德以南)、灯光城等地,由阿富汗出境入健驮逻(犍陀罗)国。 玄奘法师在这段行程中还经过一个叫"梵衍那"的地方,他惊叹于那里巨大佛像的辉煌壮丽,多年后在他那本举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中回忆说: "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这两尊大佛,就是被阿富汗塔利班炸毁,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
法师继续东行,进入了北天竺境内。当时的印度,是一个众多小国林立的局面,玄奘法师进入北天竺后,到处观礼圣迹,学习经典。他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瞻仰了释迦牟尼诞生地古迦毗罗卫城,参观了释迦牟尼在世时长住说法的圣地--祗树给孤独国,参拜了释迦牟尼苦修悟道的菩提树和他圆寂圣地婆罗林。
由于该国是小乘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为天竺佛教史上的"第四结集"留下了很多经论典籍,那里有重视学术的传统,有九十六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玄奘如鱼得水,嗜经如渴,跟著名的僧勝法师学《俱会论》、《正理论》【注2】以及《因明》【注3】、《声明》【注4】,并把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字的经论全部学通,自此他如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一样,精神振奋,意志风发。
玄奘在迦湿弥罗国停留了两年,从那里西南行七百里至半茹嗟国,复东行进入磔迦國,玄奘法师和徒伴二十余人准备渡旃达罗婆伽河时,遇到五十几个强盗,他们的衣服资财被劫夺净尽,但强盗还不甘心,挥刀驱迫他们进一枯池,想来个集体屠杀。池里长着很多的蓬棘萝蔓,他与另一沙弥深入棘林中后,竟发现池南有个水穴,人可以通过,他们便从哪里逃了出去。
他们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个农夫,农夫了解了详细情形后吹角告警,集合了村里八十余人,各带武器,急急赶到枯池救出了临难的其他人。大家惊魂未定,个个悲泣,独玄奘法师倒蛮高兴,大家都觉的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人生之贵,莫过性命,性命既存,他何所忧?我国书上说:”天地之大宝曰生。”大宝既在,小小衣服资财又算得什么呢?"众人听了,也都转悲为喜,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出玄奘法师具有令人难及的洒脱和涵养。
第二天他们到了磔迦国东境的大庵罗林中,在那里遇到了传说中已七百岁的老婆罗门【注5】,这个人学问非常渊博,他知道玄奘法师等遭难,便号召市民救济,玄奘法师为市民讲经,极受欢迎(可见此时的玄奘法师已经对印度方言掌握的得心应手了),得到许多毡布等赠品,解决了一行人的困难。他在那里停留一月,跟老婆罗门学习了《经百论》、《广百论》【注6】等。
接着他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进入那仆底国。那里有位大德叫毗腻钵腊婆,原是北印度王子,学问极高,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法师在那里住十四个月,跟他学习《对法论》【注7】,以及《显宗论》、《理门论》等因明学论著等。接着又跟一位叫旃达罗伐摩的大德学习《众事分毗婆沙》四个月,其后他继续前进,进入了中印度。
【注1】《毗婆沙论》:小乘"一切有部"的一部大论
【注2】《俱会论》、《正理论》:都是小乘重要著作。
【注3】《因明》:印度的逻辑学
【注4】《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