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辭行,高昌王試探說:"已命僧統師有所懇求,不知師意如何?"玄奘法師答道:"留我實是王的好意,但我志願西行求法,不能中途罷休。"高昌王又勸說:"我從前跟先父遊曆中國,曾隨隋帝經過東、西二京及燕、代、汾、晉等地,見過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聽了法師的大名,便歡喜得手舞足蹈,准備到後,拜爲師父,由弟子供養一生,並命全國人都作弟子由師講學。這裏僧徒雖少,可是也有幾千,我都可使他們執經聽講,希望您察納這點心願,不要再以西遊爲念。"
玄奘法師答道:"王的厚意我是很感激,但此行不是爲供養而來,只因本國所有的佛法教義不夠周全,多所懷疑,打算到西方尋求完備的經典。這種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堅強,那可中途而止,願王收回這個意思,不要對我過分愛重。"高昌王聽罷,堅決地說:"弟子愛慕法師必須留住供養,蔥嶺可轉,此意不移,乞信愚誠,勿疑不實。"
玄奘法師感到問題嚴重,便鄭重的答道:"王的厚意深心,用不著多說,我已知道,但我爲求法而來,既未得法,豈能中止?且王信佛法,理應幫助發揚,怎麼可以阻礙?"高昌王又解釋道:"弟子哪裏敢來阻礙,不過因國家沒有導師,故而屈留法師"。接著又說了許多懇切挽留的話,玄奘法師只是搖頭不許。
封建時代的帝王一向是一呼百諾,現在看到玄奘法師毫無商量的余地,高昌王不免惱羞成怒,當即把臉往下一沈,大聲地說:"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可送你回國,你怎麼能去?請你想一想,兩相比較。還是留住爲好!"玄奘法師聽了,絲毫不畏,馬上也不客氣地答道:"玄奘西來,爲求大法,現在遇到障礙,那麼只有骨頭留在這裏,心神未必會留!"說罷這話就盤膝靜坐,不再作聲。
高昌王不肯讓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飯,高昌王新自來捧盤,玄奘法師知道和他講理是沒用的,當即實行絕食,以示決心。他端坐不動,叁日水漿不進,到了第四天,他已經氣息衰微,呈現危象。高昌王見了,愧懼不安,馬上又叩頭謝罪,表示准其西行。
玄奘法師恐怕受騙,要高昌王發誓。高昌王爲表示對法師愛慕,就請玄奘與他共入寺院,由他母後作證明,在佛前與法師結爲兄弟,准他西去求法(這就是《西遊記》中所謂唐禦弟的由來)。不過他向法師要求,取經回來必須在這裏留住叁年,並且現在仍須屈留一月講經。玄奘法師一一答應了,開始進食。
經過了這一番波折,高昌王對玄奘法師更爲恭敬。每天法師講經前,他都親執香爐迎引登座,並且低跪爲磴,請玄奘法師踏著他身體上臺,日日如是。講滿一個月後,他替玄奘法師剃度了四個沙彌,以便路上服侍。又製衣服叁十套,特製棉衣及靴襪等數套,另送黃金一百兩,銀錢叁萬,绫和絹等五百匹,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費用。此外還有馬叁十匹,腳夫二十五人,並遣殿中侍禦史歡信,護送至葉護可汗處。
高昌王還寫了二十四封信,分別送往西行路上要經過的屈支等二十四國,托他們國王善待法師。各附大绫一匹。此外還以绫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給突厥的葉護可汗,在信中說:"這位法師是我的弟弟,他想到婆羅門國去求法,希望可汗愛護法師如愛護我一般,同時更請敕以西各國給邬落馬遞送出境。"
玄奘法師受到如此厚禮深情,也特地寫了一篇骈文稱謝。高昌王讀後十分感動,到法師出發時,高昌王與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民出城相送,依依不舍,竟抱著法師大哭,真的如失去無價之寶一樣。最後他叫王妃等先回去,自己和僧人們乘馬又遠送了數十裏,方才珍重而別。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七】 遊曆北印度
由于得高昌王的大力幫助,玄奘法師在繼續西行的路上較之此前要順利,但還是不可避免要遇到艱困。
法師從高昌國出發時,高昌王除了給他准備了旅行物資,還挑選精壯馬幾十匹,又選派幾十名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爲隨行役夫。玄奘偕一幫人,一路經過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拜城到阿克蘇一帶),到達蔥嶺以北的淩山。在屈支國因雪路未開,先困了六十余日,剛出發又遇到一夥兩千余騎的強盜,但他們因分贓不均,自鬥而散,法師一行人才化險爲夷,接下來他就要面對淩山的阻難了。
淩山即天山,在蔥嶺北端,峰高觸天,千年冰雪,積而爲淩,春夏不化。汗漫連雲,仰望皚然一片,沒有邊際,蹊徑崎岖,登涉艱難,加以風雪雜飛,寒冷徹骨,要翻越它的艱難,可想而知。玄奘一行一連行走了七天七夜,才翻過淩山,停歇時卻發現同行的徒侶之中,凍死的有十之叁四,馬匹則凍死了一大半。
玄奘鼓舞大家繼續前行。出山後遇到的是方圓千四五百裏的熱海(今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塞克湖),西北行幾百裏,終于到達碎葉城(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拜會了西突劂首領葉護可汗。
可汗因叁年前曾受教于印度沙門婆羅頗伽羅,所以對玄奘法師很歡迎,他直率的勸玄奘法師道:"法師不必往印度國,那裏天氣很熱,十月相當此間五月,看你的容貌,到那裏怕會被熱氣融化。而且那裏人黑得很,沒有什麼氣派,實在也不足一看!"玄奘法師當然不作考慮,他也並不留難,很快就派人護送起行。
由于葉護可汗當時控製著西域各國,他寫信派人送達各沿途國家,要他們保護玄奘平安經過。于是法師下面的行程可謂一路風順,先後通過了羯霜那國(今中亞),吐火羅國(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亞十個國家,越過了"層冰峨峨,飛雪千裏"的大雪山(興都庫什山),時間近一年,行程一萬四千余裏,到了鄰近北天竺的迦畢試國(今阿富汗喀布爾附近)。
在迦畢試國時,玄奘曾受到各寺的邀請並爲當地僧人講經說法。《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說:"法師即于寺夏坐。其王輕藝羅,信重大乘,樂觀講誦,乃屈法師及慧性叁藏于一大乘寺法集。彼有大乘叁藏名秣奴若瞿沙、薩婆多部僧阿梨耶伐摩、彌沙塞部僧求那跋陀,皆是彼之稱首。然學不兼通,大小各別,雖精一理,終偏有所長。唯法師備谙衆教,隨其來問,各依部答,鹹皆惬服。如是五日方散。王甚喜,以純錦五疋別施法師,以外各各有差。"由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玄奘的佛學造詣,也可以看出他的天才的外語能力。
其後,玄奘法師從迦畢試國出發遊曆濫波國(今阿富汗東部的拉格曼)、那揭羅曷國(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佛頂骨城(賈拉拉巴德以南)、燈光城等地,由阿富汗出境入健馱邏(犍陀羅)國。 玄奘法師在這段行程中還經過一個叫"梵衍那"的地方,他驚歎于那裏巨大佛像的輝煌壯麗,多年後在他那本舉世聞名的《大唐西域記》中回憶說: "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 這兩尊大佛,就是被阿富汗塔利班炸毀,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巴米揚大佛。
法師繼續東行,進入了北天竺境內。當時的印度,是一個衆多小國林立的局面,玄奘法師進入北天竺後,到處觀禮聖迹,學習經典。他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瞻仰了釋迦牟尼誕生地古迦毗羅衛城,參觀了釋迦牟尼在世時長住說法的聖地--祗樹給孤獨國,參拜了釋迦牟尼苦修悟道的菩提樹和他圓寂聖地婆羅林。
由于該國是小乘佛教的發源地之一,爲天竺佛教史上的"第四結集"留下了很多經論典籍,那裏有重視學術的傳統,有九十六萬字的佛教經典論文刻在赤銅上保存下來。玄奘如魚得水,嗜經如渴,跟著名的僧勝法師學《俱會論》、《正理論》【注2】以及《因明》【注3】、《聲明》【注4】,並把叁十萬頌,九百六十萬字的經論全部學通,自此他如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一樣,精神振奮,意志風發。
玄奘在迦濕彌羅國停留了兩年,從那裏西南行七百裏至半茹嗟國,複東行進入磔迦國,玄奘法師和徒伴二十余人准備渡旃達羅婆伽河時,遇到五十幾個強盜,他們的衣服資財被劫奪淨盡,但強盜還不甘心,揮刀驅迫他們進一枯池,想來個集體屠殺。池裏長著很多的蓬棘蘿蔓,他與另一沙彌深入棘林中後,竟發現池南有個水穴,人可以通過,他們便從哪裏逃了出去。
他們跑了二叁裏路,遇到一個農夫,農夫了解了詳細情形後吹角告警,集合了村裏八十余人,各帶武器,急急趕到枯池救出了臨難的其他人。大家驚魂未定,個個悲泣,獨玄奘法師倒蠻高興,大家都覺的奇怪,問他爲什麼?他說:"人生之貴,莫過性命,性命既存,他何所憂?我國書上說:”天地之大寶曰生。”大寶既在,小小衣服資財又算得什麼呢?"衆人聽了,也都轉悲爲喜,從這裏可以充分看出玄奘法師具有令人難及的灑脫和涵養。
第二天他們到了磔迦國東境的大庵羅林中,在那裏遇到了傳說中已七百歲的老婆羅門【注5】,這個人學問非常淵博,他知道玄奘法師等遭難,便號召市民救濟,玄奘法師爲市民講經,極受歡迎(可見此時的玄奘法師已經對印度方言掌握的得心應手了),得到許多氈布等贈品,解決了一行人的困難。他在那裏停留一月,跟老婆羅門學習了《經百論》、《廣百論》【注6】等。
接著他從此東行五百余裏,進入那仆底國。那裏有位大德叫毗膩缽臘婆,原是北印度王子,學問極高,著有《五蘊論釋》,《唯識叁十論釋》。玄奘法師在那裏住十四個月,跟他學習《對法論》【注7】,以及《顯宗論》、《理門論》等因明學論著等。接著又跟一位叫旃達羅伐摩的大德學習《衆事分毗婆沙》四個月,其後他繼續前進,進入了中印度。
【注1】《毗婆沙論》:小乘"一切有部"的一部大論
【注2】《俱會論》、《正理論》:都是小乘重要著作。
【注3】《因明》:印度的邏輯學
【注4】《聲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學…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