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所作的《启谢高昌王表》中所说""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当、现二常是佛性论上的本有始有之争,南北二道指的是地论师的分化。南道讲法性缘起,本有佛性(当常),北道讲阿赖耶识缘起,佛性始有(现常)。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

  而玄奘法师决定要来一"决"。对此,玄奘法师曾留下一段话,记述了他当时的想法:"佛兴西域,遗教东传,胜典虽来,圆宗尚缺,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谓具人矣。且法显﹑知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大意就是说,佛教经典虽然已传到我国,但还很不全面,我应该志求未知的领域,况且前人如法显﹑知严等都能够只身西行,我也应以他们为榜样。

  自此,法师立志要到天竺【注1】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贞观二年(628)他上表要求出国,但没有得到批准。(根据慈恩传记载,法师曾再三表奏,但皆不蒙允许。)本来有同伴愿与他一起去,此时见不被批准,都作罢了,唯独他立志不移。同时他也想象到路上一定有许多艰险,他开始不断念佛求佛加持,并且主动尝试种种苦痛来磨砺自己,为西行作准备。次年北方遭霜灾,朝廷下旨准僧俗四出寻食自活,玄奘趁此离京西进【注2】。

  【注1】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是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主张称其为印度。

  【注2】关于玄奘离京年代,据刘汝霖编《唐玄奘法师年谱》考订为贞观元年,存疑。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五】西游过五烽

  贞观三年,玄奘法师由秦州(天水县)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凉州(武威县)。在这里他曾接受邀请,讲经月余,当时西域各国信奉佛教十分虔诚,往来商人参加听讲的很多。他们归国后多向国王称赞,玄奘准备西行求法,此时在西域已经传开。

  也正因此,玄奘引起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注意。他找到了玄奘法师,追问来由,逼令他还京。幸得当地慧威法师帮助,派两个徒弟暗送他西行。但这是一种犯法的行为,不得不特别谨慎,一路昼伏夜出,到达了瓜州(安西有瓜州城)。他打听西路情形,有人告诉他:"从此北行五十余里瓠轳河(疏勒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是必经的道路。关外西北又有五烽,驻有守望的官兵。各烽间相去百余里,当中没有水草。五烽之外,才是莫贺延碛,伊吾国境"。玄奘法师听后颇为愁闷,所乘的马又恰在此时死去,只好在瓜州困顿了一个多月。

  接着,凉州的访谍到了,叫附近州县注意缉拿偷渡僧人。瓜州州吏李昌是一个信佛的人,他猜到被通辑的就是玄奘法师,李昌对法师说:"你把实情告诉我,我可以给你想办法。"玄奘据实禀告后,李昌深为感动,当面撕毁文书,劝他赶快离开。这时送他的两个徒弟一个先去敦煌,一个被他遣回。他虽然买得一匹马,又苦于没有当地人引路,因此还是很为难。

  第二天,他在挂单的寺内遇到一个叫石盘陀的胡人前来受戒。玄奘法师为其授了五戒,他很欢喜地辞去,接着又很快送了些饼果前来。玄奘法师见他身体健壮,貌又恭谨,遂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胡人慷慨许诺说:"愿送师父过五烽。"玄奘法师大为欢喜,又出钱去买马一匹。

  第二天傍晚时间,这位胡人偕一老翁,骑一匹瘦老赤马前来。玄奘法师见了,心里多少有些不快。胡人为他介绍说:"此翁对西路极熟,曾去伊吾三十多次,所以同来商量。"老翁对法师说道:"西路险恶异常,沙河阻远,又有鬼魅热风,遇到就要丧命。同伴众多,还常迷路,你现在单身一人怎么可行?还是多作考虑,不要自轻身命。"玄奘法师答道:"我为求大法发愿西行,若不到婆罗门国,决不东归。纵然死在半路,也不后悔!"

  老翁见他意志坚定,就说:"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这老马。这匹马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路健行,你那匹马是不行的。"于是他和老翁换了马,与胡人偕同夜行。大概三更左右,走到瓠轳河边,远远望见了玉门关。河两岸有一丈多宽,两旁有梧桐树丛,胡人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渡。

  过了河后,两人解鞍休息,玄奘法师与胡人相去五十步,彼此下褥而睡。可是没有多久,他感觉胡人突然拔刀而起,向他走来,但到距离十余步处突又折返。玄奘法师怀疑胡人起了歹心,当即霍地坐起,念起佛来。胡人还卧后,玄奘法师始终念佛。天明后那胡人竟说:"我觉得前途非常危险,又无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须夜间偷水而过,但如有一处被发现,命就不保,不如归去妥当。"玄奘法师当然不肯,胡人便露刀张弓,命他前行,玄奘法师为防备意外,不肯居前。这样并肩走了数里,胡人又停住叹息道:"师父一定通不过,如被捉住,牵连到我怎么办?"玄奘法师当即发誓道:"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也绝不牵连,请放心好了。"于是赠马一匹,劳谢而别。从此玄奘法师就孑然一身,开始独行于茫茫沙漠了!

  玄奘法师远望前方,完全是无边的黄沙,哪里有道路啊?他只好寻着骨堆、马粪前进。由于初涉沙漠,孤单无伴,不免心中惶惑,于是眼前产生了幻觉:彷佛看见满沙碛间都是军队,乍行乍息,又有无数裘褐驼马,旌旗大舞。移形换貌,倏忽千变,远看极为显著,渐近则归微灭。初疑遇到强盗,后觉遇到鬼怪。这自然影响到他心情,但他想到自己的宏愿,重新抖擞精神,很快把心安定下来。

  大约走了八十余里,见到了第一烽。他为防看守的人看到,隐伏沙沟,到夜间方起行,到烽西终于见到水源,刚想取皮囊盛水,忽的一箭飒然飞来,擦膝而过,正惊骇间,又是一箭飞来。他知道已被发现,大声说:"我是从京城来的和尚,请你不要射我!" 说罢牵马向烽,烽上人开门出来,领他去见校尉王祥。当他说明经过后,王祥并不责怪,但说: "西路艰难遥远,你终走不到,不如就近到敦煌跟张皎学习。"玄奘法师表示,任凭拘留,就是用刑罚也不东移一步。王祥大为感动,就答应为他指示道路。果然第二天饭后,使人预备水及面饼,亲送十余里,嘱咐道:"从这一条路可以一直到第四烽,那里的校尉是我本家,叫王伯陇,到时可说是我叫你来的。"

  玄奘法师照着指示,进入了第四烽,仍旧担心留难,打算偷偷取水而过。那知刚到水边,已有一箭飞来。他又像上次一样报上姓名,见到烽官,把王祥的话说明。王伯陇欢喜留宿并赠大皮囊和马夹,指示他不必走向第五烽,那里人生疏,恐怕发生意外,可从此西去百里许,向一野马泉取水。

  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荒漠中的凄凉压抑,很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错乱,让人觉得总有奇形怪状的恶鬼围绕前后。玄奘法师也遭到了这种考验,但他有坚定的信仰支撑自己,他边前进边虔诚的默诵佛经,安定自己。

  沙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没有找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饮水时,却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了出去。这着实令他感到恐慌了:前进不知向那面走才是,又没有了水。于是他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又想到自己曾一再表示,不到天竺决不东归,怎么现在回头走呢?于是他又口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转身继续向西北前进。大戈壁仍是四野茫茫,昼则惊风拥沙,散如猛虎,夜则遍地磷火,烂若繁星,但此时的他,因下定了决心,丝毫不觉恐惧。

  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已经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精疲力尽的玄奘倒在沙漠中,在无可奈何中,只有默默念佛。

  其实此时玄奘法师距离野马泉已近,只是没有发现罢了。他僵卧到第五夜,忽觉一片冷风触身,凉爽如洗寒泉,本来眼睛已昏花,这一来也醒了。他勉强起来,蹒跚向前行进。惯走沙漠的马,有特殊的嗅觉和识路能力,行了不过十多里,马忽的自动走向别路,玄奘法师怎么也控制不住。这样又走了几里,霍然见到青草数亩。去草十步左右,便有清水一池,澄清见底。玄奘法师大为欢喜,人马俱得苏息。

  法师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经过两天终于走出沙漠,到了伊吾国(新疆哈密)了。当他到伊吾一个寺中,那里有一个汉僧,看到自己国人来了,抱住大哭道:"想不到还能见到同乡!"玄奘法师也为之凄然下泪。接着伊吾僧人和伊吾国王纷纷前来看他,法师得到盛情招待。

  【注1】五戒:佛教在家修行人的基本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谓之五戒。

  --------------------------------------------------------------------------------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六】高昌国留难

  伊吾国的邻国名高昌国(在吐鲁蕃的西雅尔湖附近,按北史西域传记载,高昌在京师西四千九百里),高昌王此前已经听闻法师大名,听说法师到了伊吾就派贵臣来迎接,因此玄奘法师在伊吾国只停了十几天,便前往高昌。

  经过六天来到王城,高昌王和随从亲自出迎,法师坐在一个重阁宝帐中,高昌王殷勤拜问,对法师说道:"自从听到法师的名字,喜欢得废寝忘食,预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读经敬候。"接着王妃和侍女们也来礼拜。第二天天刚破晓,王率妃嫔又来问候,他说:"弟子思量沙路艰险,师能孤身来此,真是奇迹!"说罢流泪赞叹不已。接着他介绍曾留学长安的彖法师和年已八十余的国僧统正法师与玄奘法师相见,并让他们劝请法师留在高昌,玄奘法师当然不会答应。

  过了十几天,玄奘法师向高昌王…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