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所作的《啓謝高昌王表》中所說""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爲南北二道"。當、現二常是佛性論上的本有始有之爭,南北二道指的是地論師的分化。南道講法性緣起,本有佛性(當常),北道講阿賴耶識緣起,佛性始有(現常)。這種分歧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而玄奘法師決定要來一"決"。對此,玄奘法師曾留下一段話,記述了他當時的想法:"佛興西域,遺教東傳,勝典雖來,圓宗尚缺,片言支說,未足師決,固是經來未盡,吾當求所未聞。俾跛眇兒視履,必使解行如函蓋,始可謂具人矣。且法顯﹑知嚴何人也,猶能孤遊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大意就是說,佛教經典雖然已傳到我國,但還很不全面,我應該志求未知的領域,況且前人如法顯﹑知嚴等都能夠只身西行,我也應以他們爲榜樣。
自此,法師立志要到天竺【注1】求取《瑜伽師地論》來統一諸家異說。貞觀二年(628)他上表要求出國,但沒有得到批准。(根據慈恩傳記載,法師曾再叁表奏,但皆不蒙允許。)本來有同伴願與他一起去,此時見不被批准,都作罷了,唯獨他立志不移。同時他也想象到路上一定有許多艱險,他開始不斷念佛求佛加持,並且主動嘗試種種苦痛來磨砺自己,爲西行作准備。次年北方遭霜災,朝廷下旨准僧俗四出尋食自活,玄奘趁此離京西進【注2】。
【注1】天竺:那時稱印度爲天竺,是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主張稱其爲印度。
【注2】關于玄奘離京年代,據劉汝霖編《唐玄奘法師年譜》考訂爲貞觀元年,存疑。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五】西遊過五烽
貞觀叁年,玄奘法師由秦州(天水縣)過蘭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涼州(武威縣)。在這裏他曾接受邀請,講經月余,當時西域各國信奉佛教十分虔誠,往來商人參加聽講的很多。他們歸國後多向國王稱贊,玄奘准備西行求法,此時在西域已經傳開。
也正因此,玄奘引起了涼州都督李大亮的注意。他找到了玄奘法師,追問來由,逼令他還京。幸得當地慧威法師幫助,派兩個徒弟暗送他西行。但這是一種犯法的行爲,不得不特別謹慎,一路晝伏夜出,到達了瓜州(安西有瓜州城)。他打聽西路情形,有人告訴他:"從此北行五十余裏瓠轳河(疏勒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是必經的道路。關外西北又有五烽,駐有守望的官兵。各烽間相去百余裏,當中沒有水草。五烽之外,才是莫賀延碛,伊吾國境"。玄奘法師聽後頗爲愁悶,所乘的馬又恰在此時死去,只好在瓜州困頓了一個多月。
接著,涼州的訪諜到了,叫附近州縣注意緝拿偷渡僧人。瓜州州吏李昌是一個信佛的人,他猜到被通輯的就是玄奘法師,李昌對法師說:"你把實情告訴我,我可以給你想辦法。"玄奘據實禀告後,李昌深爲感動,當面撕毀文書,勸他趕快離開。這時送他的兩個徒弟一個先去敦煌,一個被他遣回。他雖然買得一匹馬,又苦于沒有當地人引路,因此還是很爲難。
第二天,他在挂單的寺內遇到一個叫石盤陀的胡人前來受戒。玄奘法師爲其授了五戒,他很歡喜地辭去,接著又很快送了些餅果前來。玄奘法師見他身體健壯,貌又恭謹,遂說出了自己的心願。胡人慷慨許諾說:"願送師父過五烽。"玄奘法師大爲歡喜,又出錢去買馬一匹。
第二天傍晚時間,這位胡人偕一老翁,騎一匹瘦老赤馬前來。玄奘法師見了,心裏多少有些不快。胡人爲他介紹說:"此翁對西路極熟,曾去伊吾叁十多次,所以同來商量。"老翁對法師說道:"西路險惡異常,沙河阻遠,又有鬼魅熱風,遇到就要喪命。同伴衆多,還常迷路,你現在單身一人怎麼可行?還是多作考慮,不要自輕身命。"玄奘法師答道:"我爲求大法發願西行,若不到婆羅門國,決不東歸。縱然死在半路,也不後悔!"
老翁見他意志堅定,就說:"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這老馬。這匹馬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路健行,你那匹馬是不行的。"于是他和老翁換了馬,與胡人偕同夜行。大概叁更左右,走到瓠轳河邊,遠遠望見了玉門關。河兩岸有一丈多寬,兩旁有梧桐樹叢,胡人斬木爲橋,布草填沙,驅馬而渡。
過了河後,兩人解鞍休息,玄奘法師與胡人相去五十步,彼此下褥而睡。可是沒有多久,他感覺胡人突然拔刀而起,向他走來,但到距離十余步處突又折返。玄奘法師懷疑胡人起了歹心,當即霍地坐起,念起佛來。胡人還臥後,玄奘法師始終念佛。天明後那胡人竟說:"我覺得前途非常危險,又無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須夜間偷水而過,但如有一處被發現,命就不保,不如歸去妥當。"玄奘法師當然不肯,胡人便露刀張弓,命他前行,玄奘法師爲防備意外,不肯居前。這樣並肩走了數裏,胡人又停住歎息道:"師父一定通不過,如被捉住,牽連到我怎麼辦?"玄奘法師當即發誓道:"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也絕不牽連,請放心好了。"于是贈馬一匹,勞謝而別。從此玄奘法師就孑然一身,開始獨行于茫茫沙漠了!
玄奘法師遠望前方,完全是無邊的黃沙,哪裏有道路啊?他只好尋著骨堆、馬糞前進。由于初涉沙漠,孤單無伴,不免心中惶惑,于是眼前産生了幻覺:彷佛看見滿沙碛間都是軍隊,乍行乍息,又有無數裘褐駝馬,旌旗大舞。移形換貌,倏忽千變,遠看極爲顯著,漸近則歸微滅。初疑遇到強盜,後覺遇到鬼怪。這自然影響到他心情,但他想到自己的宏願,重新抖擻精神,很快把心安定下來。
大約走了八十余裏,見到了第一烽。他爲防看守的人看到,隱伏沙溝,到夜間方起行,到烽西終于見到水源,剛想取皮囊盛水,忽的一箭飒然飛來,擦膝而過,正驚駭間,又是一箭飛來。他知道已被發現,大聲說:"我是從京城來的和尚,請你不要射我!" 說罷牽馬向烽,烽上人開門出來,領他去見校尉王祥。當他說明經過後,王祥並不責怪,但說: "西路艱難遙遠,你終走不到,不如就近到敦煌跟張皎學習。"玄奘法師表示,任憑拘留,就是用刑罰也不東移一步。王祥大爲感動,就答應爲他指示道路。果然第二天飯後,使人預備水及面餅,親送十余裏,囑咐道:"從這一條路可以一直到第四烽,那裏的校尉是我本家,叫王伯隴,到時可說是我叫你來的。"
玄奘法師照著指示,進入了第四烽,仍舊擔心留難,打算偷偷取水而過。那知剛到水邊,已有一箭飛來。他又像上次一樣報上姓名,見到烽官,把王祥的話說明。王伯隴歡喜留宿並贈大皮囊和馬夾,指示他不必走向第五烽,那裏人生疏,恐怕發生意外,可從此西去百裏許,向一野馬泉取水。
從這裏開始,才算踏上了莫賀延碛。碛長八百裏,古稱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裏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也無水草,是行旅人最艱苦的途程。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荒漠中的淒涼壓抑,很容易給人造成心理上的錯亂,讓人覺得總有奇形怪狀的惡鬼圍繞前後。玄奘法師也遭到了這種考驗,但他有堅定的信仰支撐自己,他邊前進邊虔誠的默誦佛經,安定自己。
沙漠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裏後,沒有找到野馬泉,當取出皮囊飲水時,卻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儲的水全流了出去。這著實令他感到恐慌了:前進不知向那面走才是,又沒有了水。于是他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頭走了十余裏,又想到自己曾一再表示,不到天竺決不東歸,怎麼現在回頭走呢?于是他又口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轉身繼續向西北前進。大戈壁仍是四野茫茫,晝則驚風擁沙,散如猛虎,夜則遍地磷火,爛若繁星,但此時的他,因下定了決心,絲毫不覺恐懼。
這樣連走了四夜五日,沒有一滴水沾喉,已經口幹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了。精疲力盡的玄奘倒在沙漠中,在無可奈何中,只有默默念佛。
其實此時玄奘法師距離野馬泉已近,只是沒有發現罷了。他僵臥到第五夜,忽覺一片冷風觸身,涼爽如洗寒泉,本來眼睛已昏花,這一來也醒了。他勉強起來,蹒跚向前行進。慣走沙漠的馬,有特殊的嗅覺和識路能力,行了不過十多裏,馬忽的自動走向別路,玄奘法師怎麼也控製不住。這樣又走了幾裏,霍然見到青草數畝。去草十步左右,便有清水一池,澄清見底。玄奘法師大爲歡喜,人馬俱得蘇息。
法師在草地邊停息一日,然後盛水取草,才再向前進發。經過兩天終于走出沙漠,到了伊吾國(新疆哈密)了。當他到伊吾一個寺中,那裏有一個漢僧,看到自己國人來了,抱住大哭道:"想不到還能見到同鄉!"玄奘法師也爲之淒然下淚。接著伊吾僧人和伊吾國王紛紛前來看他,法師得到盛情招待。
【注1】五戒:佛教在家修行人的基本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謂之五戒。
--------------------------------------------------------------------------------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六】高昌國留難
伊吾國的鄰國名高昌國(在吐魯蕃的西雅爾湖附近,按北史西域傳記載,高昌在京師西四千九百裏),高昌王此前已經聽聞法師大名,聽說法師到了伊吾就派貴臣來迎接,因此玄奘法師在伊吾國只停了十幾天,便前往高昌。
經過六天來到王城,高昌王和隨從親自出迎,法師坐在一個重閣寶帳中,高昌王殷勤拜問,對法師說道:"自從聽到法師的名字,喜歡得廢寢忘食,預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讀經敬候。"接著王妃和侍女們也來禮拜。第二天天剛破曉,王率妃嫔又來問候,他說:"弟子思量沙路艱險,師能孤身來此,真是奇迹!"說罷流淚贊歎不已。接著他介紹曾留學長安的彖法師和年已八十余的國僧統正法師與玄奘法師相見,並讓他們勸請法師留在高昌,玄奘法師當然不會答應。
過了十幾天,玄奘法師向高昌王…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