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玄奘法师系列
作者:嘉言为世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一】玄奘法师名号之由来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 "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其实"唐僧" 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而"唐僧" 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之所以深入国民心目中,是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玄奘大师出生於李唐初叶,在其之前以及其同时代里,先后有玄照法师、道希法师、新罗国阿离耶跋摩法师、新罗慧业法师以及法显、法照、明远、义朗、智岸、会宁、道琳、智弘、灵运、智严、无行、法振等大批僧人志愿前往天竺(今印度),探求佛法。但是其中大部分人或中途遇阻,或丧身荒漠悬崖等,能自己安全回归的寥寥无几,带回经典就更加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奘大师壮志不凡,孤身西征天竺,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以百折不挠之精神,抵达天竺,遍参高僧名寺,勤苦学习。其佛学造诣、辩才无碍,后来誉满五印(当时天竺分五大区域),无人能比。戒日王礼请他常住,愿尊奉他为国师,但玄奘大师毅然回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带回了佛教经典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及如来肉身舍利、金佛像、檀佛像、银佛像等一批无价国宝,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完成了空前绝后的壮举。当时朝野轰动,举国欢迎,因为这是一个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自我,且智勇双全,如此出类拔萃的出家人,怎能不令人崇敬!因此人们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以抒发自豪之感。其后,又随着《西游记》的传播,"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的名字更加耳熟能详。
因此,"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出家人)而言,但由于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他的称号。
"三藏"之称谓,是源于佛教的教育,其经典分为三大类,即经藏、律藏和论藏,统称三藏。能于经、律、论皆精通的法师,也就是说能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方能称为"三藏法师"。因此,"三藏法师"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谓,每个时代只有极少数的法师能得此称谓。而玄奘法师正是一个这样的三藏法师,故又称"唐三藏"。
--------------------------------------------------------------------------------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二】法师的童年
玄奘法师俗姓陈,名袆,河南洛洲缑氏县人(今偃师)人。曾祖名陈钦,在南北朝时代任后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以学优登仕,在齐朝任国子博士,后任礼部侍郎,食邑河南,故子孙落户于缑氏县。父亲陈惠,据记载"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高体壮、眉清目秀,精于儒学,陈惠曾任江陵令,但由于隋末动荡,后辞官隐居,多结交有志之士,为时人所景仰。
玄奘是陈惠的第四子,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注1】,史载"形长七尺,身赤白色",其体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亲,而眉目疏朗、相貌端严,还要超过父亲。另据史载,法师初生不久,母亲梦见他着白衣西去。母亲问:"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 "为求法故去。"
幼年时的玄奘法师聪明绝顶,悟力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八九岁时开始攻读古代经典,一次他父亲陈惠口授《孝经》于他,至曾子避席一节,他忽然整襟起立,问其故,回答说:"曾子闻师命避席,今奉慈训,岂宜安坐?"幼年时的玄奘就表现出这种爱古尚贤的成熟之风,他不喜欢与其他儿童戏耍,终日潜心读书,史载"虽钟鼓嘈□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亦未尝出。"
大业七年,玄奘十岁这一年,父亲陈惠亡故了。而此前他的二哥陈素,已经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由于家庭遭此变故,长捷便将玄奘带到净土寺,亲自教授学问。由此,少年玄奘开始接触佛教经典,如《维摩经》﹑《法华经》等,尽管这些经典义理深奥,经文浩长,但他一经背诵,便流利无缺且牢记不忘。
一次,他看到几个沙弥(年少出家者,未受俱足戒的名沙弥)一起嬉闹玩耍,玄奘便对他们说:"经不云乎,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意思是说:佛经明白告诫我们,出家者是为了志求真理,努力学习尚且时间不够,怎么还有心思作这种小儿游戏,这不是白白浪费了生命吗?
根据这些零星的片断记载,我们不难发现,玄奘法师从小便有 "济天下为已任"而不同于常人的宏愿大志,其日后完成伟大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1】隋文帝仁寿二年:法师之生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各书记载,互有歧异,今取隋文帝仁寿二年说。
--------------------------------------------------------------------------------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三】出家和学习佛法
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朝廷举行公开考试,准备剃度二十七个僧人【注1】。当时佛法的教育在中国相当兴盛,许多知识分子矢志出家探求佛法奥妙,因此报名者愈千人。而玄奘虽然天资聪颖,但毕竟才十三岁,学习佛法的时间太短,没有能被录取。
当他惆怅的徘徊在公门边时,恰好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回答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广大法门。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端庄的相貌,又听到他有如此大志,就破例把他录取了。他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就这样,十三岁的他在净土寺正式出家了,法名即为玄奘。
初出家的玄奘在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注2】,跟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注3】,好学的他兴趣浓厚,遂忘寝食。由于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大家都很惊佩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复述之职(将师父讲的经义复讲给大众)。此时的他虽然还是个孩子,已经引起大众关注。
过了四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一时举兵起义的很多,中国呈现天下大乱的局面。当时如李渊在太原、薛举在陇西、萧铣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纷纷割据一方。玄奘法师听说李渊占据长安,颇得人心,就同哥哥一同前往长安。但那时的李渊,创业伊始,只重军事,对学术方面还不大注重,兄弟俩感到很失望。
当时精通佛学的人,大多往游四川,因此玄奘法师与哥哥于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一起经子午谷入汉州,在那里遇到了空、景二法师(皆是当时名僧),月余之后一同到成都,一路上玄奘一直执经请教二法师。武德三年,十九岁的玄奘和哥哥一起挂单【注4】于成都空慧寺,这期间他特别努力的学习,短短二、三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许多重要典籍,很快他在四川一带成为学人、官员们仰慕的对象。他的哥哥兼好老庄、谈吐风雅,也颇受四川人敬重。
武德五年,玄奘法师在成都受俱足戒【注5】,学习了律法【注6】。有着极强的求知欲的玄奘法师,此时在四川已经不能满足,于是他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遭到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不得已,他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在那里讲学半年,镇守此地的汉阳王及其官僚从属、道俗之士广受法化,史载"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胜。王亦称叹无极"。
此后法师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与慧休法师质疑论法,休惊异不已,抚掌而叹曰:"希世若人,此其是也。"。接着他到赵州,跟道深法师学《成实论》【注7】,然后入长安大觉寺,跟道岳法师学《俱舍论》【注8】。这些经典,他不但耳听即懂、过目不忘,并且还能深入钻研,领会到一般大众领会不到的奥义。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二大德,号为佛学权威,声驰海外,从学如云,都对他倍加称赏,赞他为佛门"千里驹",并预言玄奘法师的成就"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及见也。"。自此,玄奘法师已令学徒侧目,声誉京都。
【注1】我国历史上实行出家考试制度,此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由顺治皇帝废止。
【注2】《涅槃经》:是佛教中心思想的经典之一。
【注3】《摄大乘论》:是综合大乘唯识要义的典型著作。
【注4】挂单:僧人离开常住寺院,在其他寺院投宿称为挂单。
【注5】受俱足戒:是出家者的重要仪式,标志着其正式成为僧人。
【注6】律法:专门研究戒律和威仪的经典。
【注7】《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重要经典。
【注8】《俱舍论》:佛教小乘一切有部的重要经典。
--------------------------------------------------------------------------------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之四】志愿求法
经过多年的游学,玄奘向国内十三位高僧学习《俱舍》、《成实》、《涅槃》、《摄论》、《地论》、《毗昙》等经论,几乎穷尽了当时各家学说,但也发现了诸家间的异见,恰如法师…
《认识玄奘法师系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