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玄奘法師系列
作者:嘉言爲世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一】玄奘法師名號之由來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極其光輝燦爛的偉大高僧,也是中華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現在世界很多學者們,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在現代很多學人的著作中,有稱他爲最偉大的翻譯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學生,最了不起的語言家(精通九十多種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或許正是因爲這樣,千百年來在中國民間,不論有學識的知識份子,或是一般婦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 "唐叁藏",沒有人不知道的。
其實"唐僧" 或"唐叁藏"並不是大師的真實名字,而"唐僧" 或"唐叁藏"這兩種稱呼之所以深入國民心目中,是經過一定的曆史發展而形成的。
玄奘大師出生於李唐初葉,在其之前以及其同時代裏,先後有玄照法師、道希法師、新羅國阿離耶跋摩法師、新羅慧業法師以及法顯、法照、明遠、義朗、智岸、會甯、道琳、智弘、靈運、智嚴、無行、法振等大批僧人志願前往天竺(今印度),探求佛法。但是其中大部分人或中途遇阻,或喪身荒漠懸崖等,能自己安全回歸的寥寥無幾,帶回經典就更加困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玄奘大師壯志不凡,孤身西征天竺,繞道遍遊數十國,曆時十七年,艱苦備嘗,以百折不撓之精神,抵達天竺,遍參高僧名寺,勤苦學習。其佛學造詣、辯才無礙,後來譽滿五印(當時天竺分五大區域),無人能比。戒日王禮請他常住,願尊奉他爲國師,但玄奘大師毅然回國,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春,他帶回了佛教經典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及如來肉身舍利、金佛像、檀佛像、銀佛像等一批無價國寶,滿載而歸地返抵長安,完成了空前絕後的壯舉。當時朝野轟動,舉國歡迎,因爲這是一個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爲教不惜犧牲自我,且智勇雙全,如此出類拔萃的出家人,怎能不令人崇敬!因此人們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以抒發自豪之感。其後,又隨著《西遊記》的傳播,"唐玄奘"、"唐僧"或"唐叁藏"的名字更加耳熟能詳。
因此,"唐僧"本義,是統攝唐代全部僧伽(出家人)而言,但由于在玄奘大師取經過程中,有著感動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爲千百年來人民尊仰他的稱號。
"叁藏"之稱謂,是源于佛教的教育,其經典分爲叁大類,即經藏、律藏和論藏,統稱叁藏。能于經、律、論皆精通的法師,也就是說能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方能稱爲"叁藏法師"。因此,"叁藏法師"是一個無比尊貴的稱謂,每個時代只有極少數的法師能得此稱謂。而玄奘法師正是一個這樣的叁藏法師,故又稱"唐叁藏"。
--------------------------------------------------------------------------------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二】法師的童年
玄奘法師俗姓陳,名袆,河南洛洲缑氏縣人(今偃師)人。曾祖名陳欽,在南北朝時代任後魏的上黨太守,征東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以學優登仕,在齊朝任國子博士,後任禮部侍郎,食邑河南,故子孫落戶于缑氏縣。父親陳惠,據記載"英潔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身高體壯、眉清目秀,精于儒學,陳惠曾任江陵令,但由于隋末動蕩,後辭官隱居,多結交有志之士,爲時人所景仰。
玄奘是陳惠的第四子,生于隋文帝仁壽二年【注1】,史載"形長七尺,身赤白色",其體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親,而眉目疏朗、相貌端嚴,還要超過父親。另據史載,法師初生不久,母親夢見他著白衣西去。母親問:"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 "爲求法故去。"
幼年時的玄奘法師聰明絕頂,悟力特高,深得父親的鍾愛。八九歲時開始攻讀古代經典,一次他父親陳惠口授《孝經》于他,至曾子避席一節,他忽然整襟起立,問其故,回答說:"曾子聞師命避席,今奉慈訓,豈宜安坐?"幼年時的玄奘就表現出這種愛古尚賢的成熟之風,他不喜歡與其他兒童戲耍,終日潛心讀書,史載"雖鍾鼓嘈□于通衢,百戲叫歌于闾巷,士女雲萃,亦未嘗出。"
大業七年,玄奘十歲這一年,父親陳惠亡故了。而此前他的二哥陳素,已經在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長捷。由于家庭遭此變故,長捷便將玄奘帶到淨土寺,親自教授學問。由此,少年玄奘開始接觸佛教經典,如《維摩經》﹑《法華經》等,盡管這些經典義理深奧,經文浩長,但他一經背誦,便流利無缺且牢記不忘。
一次,他看到幾個沙彌(年少出家者,未受俱足戒的名沙彌)一起嬉鬧玩耍,玄奘便對他們說:"經不雲乎,夫出家者,爲無爲法,豈複恒爲兒戲,可謂徒喪百年。"意思是說:佛經明白告誡我們,出家者是爲了志求真理,努力學習尚且時間不夠,怎麼還有心思作這種小兒遊戲,這不是白白浪費了生命嗎?
根據這些零星的片斷記載,我們不難發現,玄奘法師從小便有 "濟天下爲已任"而不同于常人的宏願大志,其日後完成偉大的成就,也就不足爲奇了。
【注1】隋文帝仁壽二年:法師之生年,議論紛纭,莫衷一是,各書記載,互有歧異,今取隋文帝仁壽二年說。
--------------------------------------------------------------------------------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叁】出家和學習佛法
大業十年(公元六一四年),朝廷舉行公開考試,准備剃度二十七個僧人【注1】。當時佛法的教育在中國相當興盛,許多知識分子矢志出家探求佛法奧妙,因此報名者愈千人。而玄奘雖然天資聰穎,但畢竟才十叁歲,學習佛法的時間太短,沒有能被錄取。
當他惆怅的徘徊在公門邊時,恰好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就問他爲什麼要出家,他回答說:"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意思是要繼承釋迦的事業,廣大法門。鄭善果本來就欣賞他的端莊的相貌,又聽到他有如此大志,就破例把他錄取了。他向同僚表示:"我這次要度這個孩子成和尚,是因爲誦業易成,風骨難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風骨,將來必能成爲佛門偉大的人才。"就這樣,十叁歲的他在淨土寺正式出家了,法名即爲玄奘。
初出家的玄奘在淨土寺跟景法師學《涅槃經》【注2】,跟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注3】,好學的他興趣濃厚,遂忘寢食。由于一聽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記得,大家都很驚佩他的才能,讓他擔任複述之職(將師父講的經義複講給大衆)。此時的他雖然還是個孩子,已經引起大衆關注。
過了四年,隋炀帝楊廣在江都(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一時舉兵起義的很多,中國呈現天下大亂的局面。當時如李淵在太原、薛舉在隴西、蕭銑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紛紛割據一方。玄奘法師聽說李淵占據長安,頗得人心,就同哥哥一同前往長安。但那時的李淵,創業伊始,只重軍事,對學術方面還不大注重,兄弟倆感到很失望。
當時精通佛學的人,大多往遊四川,因此玄奘法師與哥哥于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一起經子午谷入漢州,在那裏遇到了空、景二法師(皆是當時名僧),月余之後一同到成都,一路上玄奘一直執經請教二法師。武德叁年,十九歲的玄奘和哥哥一起挂單【注4】于成都空慧寺,這期間他特別努力的學習,短短二、叁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許多重要典籍,很快他在四川一帶成爲學人、官員們仰慕的對象。他的哥哥兼好老莊、談吐風雅,也頗受四川人敬重。
武德五年,玄奘法師在成都受俱足戒【注5】,學習了律法【注6】。有著極強的求知欲的玄奘法師,此時在四川已經不能滿足,于是他想東歸訪求高人,不料遭到哥哥堅決攔阻,不肯放行。不得已,他私自和商人結伴乘船東下,路過荊州天皇寺,在那裏講學半年,鎮守此地的漢陽王及其官僚從屬、道俗之士廣受法化,史載"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勝。王亦稱歎無極"。
此後法師向北走到相州(湯陰縣),與慧休法師質疑論法,休驚異不已,撫掌而歎曰:"希世若人,此其是也。"。接著他到趙州,跟道深法師學《成實論》【注7】,然後入長安大覺寺,跟道嶽法師學《俱舍論》【注8】。這些經典,他不但耳聽即懂、過目不忘,並且還能深入鑽研,領會到一般大衆領會不到的奧義。當時長安有法常﹑僧辯二大德,號爲佛學權威,聲馳海外,從學如雲,都對他倍加稱賞,贊他爲佛門"千裏駒",並預言玄奘法師的成就"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不及見也。"。自此,玄奘法師已令學徒側目,聲譽京都。
【注1】我國曆史上實行出家考試製度,此製度一直延續至清朝,由順治皇帝廢止。
【注2】《涅槃經》:是佛教中心思想的經典之一。
【注3】《攝大乘論》:是綜合大乘唯識要義的典型著作。
【注4】挂單:僧人離開常住寺院,在其他寺院投宿稱爲挂單。
【注5】受俱足戒:是出家者的重要儀式,標志著其正式成爲僧人。
【注6】律法:專門研究戒律和威儀的經典。
【注7】《成實論》:佛教小乘經部的重要經典。
【注8】《俱舍論》:佛教小乘一切有部的重要經典。
--------------------------------------------------------------------------------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之四】志願求法
經過多年的遊學,玄奘向國內十叁位高僧學習《俱舍》、《成實》、《涅槃》、《攝論》、《地論》、《毗昙》等經論,幾乎窮盡了當時各家學說,但也發現了諸家間的異見,恰如法師…
《認識玄奘法師系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