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译经和创宗事业述略(谢重光)▪P3

  ..续本文上一页把《因明论》列入最早翻译的一批经典之中,并为门徒讲授。门徒神泰、靖迈、明觉等根据听讲的笔记,各自写了因明义疏。有一位译经僧名叫栖玄,将《因明论》及上述三僧的义疏,复写一通,赠给他的友人吕才。这位吕才官居尚药奉御,为人博学多才,不信佛教。他将《因明论》和三师义疏钻研一番后,认为三法师的义疏都有漏洞和疑点,乃著文批判,称为《立破注解》,又附图示,合称为《因明注解立破义图》。此文一出,引起了僧俗学者的强烈反应,玄奘弟子慧力、明濬,太史令李淳风、太傅博士柳宣等纷纷著文或致书,往复诘难,最后闹到由高宗出面,令辩论双方群集慈恩寺,请玄奘与吕才对定,吕才词屈,表示服输,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在论敌面前能够团结一致,说明以玄奘为核心的新的佛教宗派已经初步形成,不过,这一宗派虽然由玄奘开基,它的基本理论的阐发却是窥基成为玄奘弟子并在众弟子中崭露头角以后的事。

  窥基字洪道,或曰弘道,俗姓尉迟,是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尉迟敬宗的儿子,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则是窥基的叔伯。这样一位源出代北的将门之子,怎么成为佛门的法将呢?其中还有一段奇特的因缘。

  那是贞观二十二年的事。那时玄奘一边译经,一边考虑物色理想的传法之人。当时他手下虽也有不少弟子,但尚未有对法相、唯识之学造诣深厚而又豁达大度勇于建树的人才。一天,玄奘正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迎面遇见一位青年,眉秀目朗,举措踈略。一打听,原来是将门虎子,不觉心动,暗想:“将家之种,果然不凡。倘若有缘,把他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于是便自造尉迟敬宗之门相访,婉言劝他让儿子出家。尉迟将军说:“他生性粗悍,岂堪教导?”

  玄奘笑道:“正是他这种秉性难得!他这种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

  经过开导,尉迟将军同意了,可窥基本身却坚持不肯。再三劝说,窥基勉强从命,却提出一个惊人的条件:

  “若能答应我三件事,我就跟您出家。一是不禁情欲,出家后照样娶妻纳妾;二是不断荤血,大鱼大肉让我吃个痛快;三是不必遵守过中不食[9]的规矩,下午肚子饿了,我可要照样吃饭。”

  三件事件件触犯教规,荒唐透顶,却也显出窥基直率磊落的个性。好个玄奘,听了窥基的无理要求,却不动声色,一口应承。于是就由尉迟敬宗奏明太宗,特诏准窥基出家,做玄奘的弟子。

  玄奘是个律行严谨的高僧,怎么会答应窥基的荒唐要求呢?原来他慧眼识英雄,自有成算。他的策略是,暂时满足窥基的欲望,出家后开启他的佛智,自能改邪归正。这也算得上是大士用心吧。传说窥基出家后一度确实不断三事,出行常以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匣,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故关辅称其为“三车和尚”。后来于太原传法,路遇一老父,问车中所乘何人,对曰:“家属。”老父曰:“知法甚精,却带家属偕行,怕不合教旨吧!”窥基闻言,羞愧难当,顿悔前非,倏然独往传法,从此严守戒法。那位老父,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又传说窥基在玄奘门下,独得老师真传。玄奘为窥基单独讲授唯识论,却被西明寺圆测法师买通看门人,前来偷听。结果,玄奘这边刚刚讲完,圆测就在那边开讲了,窥基得知情况,非常恼火。玄奘再为窥基讲《瑜伽论》,又被圆测偷听,先讲。玄奘便秘密传授因明之学给窥基,并安慰他说:“没关系,圆测虽偷听了《唯识》(按另一种说法,还偷听了《瑜伽》),但他不懂因明,将来继承唯识正宗的,还是你。窥基获得因明秘传后,大善三支(因明逻辑的三段式,由宗(命题)、因(论据)、喻(模拟,即论例)三部分组成。),纵横立破,述义命章,无与伦比。

  这些传说饶有兴味,却并非事实。例如因明之学,早在永徽元年间即已译出,广泛流布,不但玄奘门徒能通因明,非佛之徒亦晓其义,说窥基独传因明而圆测不知,实为无稽之谈;又如《瑜伽师地论》,贞观二十一年玄奘就曾为太宗讲其大意,以后在寺中开讲,也是欢迎僧俗来听,根本无所谓阴授何人。有心人稍微稽考史实,很容易识破上述传说的虚假。不过,细心分析这些传说,也能看出两点事实真相,一是窥基为人,的确是敢作敢为,有气魄,有胆识;二是窥基、圆测虽然同为玄奘门下的高才俊足,以后却立说不同,其徒互相攻击。

  窥基始入玄奘之门时,年方一十七岁,先住弘福寺,又随师傅到慈恩寺。开头主要是集中精力跟玄奘学习五天竺语,也参加听讲,积累佛学的基础知识。他好学强记,过目不忘,梵语和佛学两方面都进步很快。到二十五岁时,已经精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奉诏参加玄奘译场,开始译经。对他来说,译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以前比较单纯的记诵、理解发展为深入探讨,析疑发微。他创意留心,切问近思,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有系统的见解。

  显庆四年(659年),玄奘开译《唯识论》,选中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作为译经助手,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检文、纂义的工作。这一年窥基二十八岁,正是成熟有为最富创造性的年华。

  印度唯识系统十大论师,即亲胜、火辨、德惠、安惠、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这十人不是同时代的人,但都为印度法相宗创始人世亲晚年精心结构的《唯识三十论》作过注,并因而得名。其中以护法的注书更为难得,据说其著作原来在印度只托付一位玄鉴居士珍藏,却被玄奘收集到传本带回国。玄奘原打算将这十家的批注一一翻译出来,成为总结瑜伽学说的集大成著作。这样译了几天,窥基提出要退出此书的翻译工作。问他何故,窥基说:这样不分精粗高下的一本一本译,“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他不赞成。他主张,要搞,就要将十家之说有选择有重点地综合成一本,而且,“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即由他一人单独协助玄奘编译,以免见解不同,编译实难作取舍。玄奘经过慎重的考虑,接受了窥基的意见,只留窥基一人独任笔受,以护法观点为主,折衷众说,糅译成一书,名为《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一书的译成,充分显示了窥基的才华和学识,他从此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成为玄奘的上首弟子。继担任《成唯识论》笔受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异部宗轮论》等译著的笔受,但他的精力更多地用在著述上,所著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杂集论疏》、《百法论疏》、《因明大疏》、《大乘法苑义林章》等。据说他的论疏多达将近百部,故有“百本疏主”的美名。

  玄奘主要从事译经、授徒以及开展政治活动为他的宗派寻求支持,本身并没有直接从事著述工作;窥基则主要从事著述,大力阐发玄奘的学说体系。师徒两配合默契,奠定了法相宗的宏大规模,使它成为唐初最盛行,最有影响的宗派。所以玄奘与窥基在中国法相宗的作用,类似智顗和灌顶在天台宗中的作用。天台宗创于智顗,成于灌顶;而法相宗则“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当然,窥基所以能成为法相宗的宗师,全靠玄奘的识鉴、引导、培养和重用。[10]

  传说中偷听玄奘讲学而在西明寺开讲《唯识论》、《瑜伽》的圆测,实际上也是法相宗的有功之臣。圆测俗名文雅,原为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南部)王孙,约生于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自幼明敏,慧能纵横。他少年入中国,十五岁受学于法常和僧辩;玄奘回国后,就开始从玄奘学习。玄奘从慈恩寺移居西明寺,敕选五十名大德同往,圆测居于其一。他早年广览《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颇受大乘有宗真谛一派的影响,对于《唯识》、《瑜伽》的理解与窥基有所不同。玄奘去世之后,他在西明寺发扬玄奘之学,而窥基则在慈恩寺,两人互竟兰菊之美。圆测著述也很丰富,有《唯识论疏》、《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广百论疏》等一十四部。其中《唯识论疏》详解经论,影响最大,天下风行。后来受武则天的归依,又应选入义净、日照三藏与提云般若的译场,翻译《大乘显识》等经,充当证义,与薄尘、灵辩、嘉尚齐名。新罗王闻其高名,请使归国,武则天不肯,但其弟子、再传弟子中有不少新罗人,将他的学说传到了新罗。

  由于窥基和圆测的努力,法相宗在两师之后盛极一时。窥基的弟子慧沼,曾亲自听过玄奘讲授,玄奘去世后改师窥基,对于法相学的理论修养很深。著有《成唯识论了义灯》、《因明纂要》、《义断》、《能显中边慧日论》等书,大张慈恩正宗,破斥圆测异议。因他住于淄州(治今山东淄博市西南)大云寺,世称淄州大师。

  慧沼弟子智周,俗姓徐,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继续弘扬玄奘、窥基、慧沼一系的法相正宗,著有《成唯识论演秘》、《因明疏前记》、《后记》、《大乘入道次第章》等书。其《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称为唯识三疏,为研究《成唯识论述记》必不可缺之书。

  智周有新罗弟子智风、智鸾、智雄,后来弘慈恩宗于日本;又有日本弟子玄昉,在唐留学二十年,归国后弘法于兴福寺。在他之前,又有日本沙门道昭入唐直接从玄奘学习,归国后弘法于元兴寺。他们把法相宗传到日本,元兴寺一系称为南寺传,兴福寺一系成为北寺传。

  玄奘创立的法相宗,在中国隋唐以来的各个佛教宗派中,是最严格遵循印度佛教经院哲学体系的一派。他所倡导的认识论、思辨方法都有鲜明的那烂陀寺学术传统的印记,从这点说,它对于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是很大的。法相宗辗转流传到新罗、日本,从这一点说,它对于中国和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很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内部来说,法相宗对于其它佛教宗派和佛教以外的思想界也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后起的华严宗、禅宗都从法相宗吸取了有益的养分,道宣的南山律宗,更明显地在在理论上吸收了玄奘新译的佛典,组织起他的律宗的体系。法相宗主张的“五种性”说,和中国传统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品性分为“上智”、“下愚”的思想有相近之处,给予韩愈,李翱的“性三品”思想以一定的启发;明末以来,法相、唯识思想再度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王夫之、龚自珍、谭嗣同、章太炎等都有关于法相唯识学的著作,都受到法相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

  俗话说,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法相宗的巨大成绩和巨大深远的影响,是玄奘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活动,用他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为他接上了悠远的源头,培植了深厚的根基所致。无论对于法相宗,还是对于中国文化,玄奘都有巨大的功勋。

  [1]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有:唐释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

  玄奘传》,宋僧赞宁《宋高僧传》,唐智升《开元释教录》,玄奘《大唐西域记》,《全唐文》太宗、高宗、玄奘、辩机、刘轲等人有关文章。为了行文的流畅和通俗易懂,除了个别地方引原文注明出处外,一般把所据材料化为自己的话,不一一注明具体出处。

  [2]梁

  僧祐《出三藏記集》卷1。

  [3]佛教中用以指名词概念。名是对事物的主观印象,相是事物的外在状态。

  [4]《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一五下~一七。

  [5]玄奘:《进新译经论表》,《全唐文》卷906。

  [6]唐沙门慧立本、释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9。

  [7]转引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第59--60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8]古代中国以地支纪时,每一时辰当今两个小时。黄昏二时是黄昏的那两个时辰,具体应约当今之下午五至九时,或四时至八时。

  [9]佛教规定,太阳超过正中即过中午12点后不得吃饭,叫做过中不食。

  [10]以上关于玄奘收窥基为弟子的内容及窥基在佛学上的成就,据释赞宁《宋高僧传》卷4《窥基传》所载改写。

  

《玄奘译经和创宗事业述略(谢重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