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趣妙联(邱素云)▪P2

  ..续本文上一页来代表佛教的真精神。“狮子”是文殊的坐骑,代表大智。祂头戴五髻冠,表示内证五智;右手持智剑,表示智慧能断烦恼;左手执青莲华。祂的圣地是五台山。“大象”是普贤的坐骑,代表大行。祂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头戴五佛宝冠,骑乘六牙白象,表示勇于行动作为。祂的圣地是峨嵋山。“莲花”为观音所坐,代表大悲。祂左手持莲花,表示一切众生本自清净。右手作欲打开莲花的姿态,表示解除众生迷惑。祂善观听世间百苦,使人离苦得乐。祂的圣地是南海普陀山。

  9 愿人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常依佛陀;入寺敲金磬、红鱼、晨钟、暮鼓,时发深省。

  这是当代了空题基隆大佛禅院圆通宝殿联。

  希望人人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的精神,常常发愿依皈佛陀;进入佛寺内敲著金色铜磬、红色木鱼、晨课敲钟、晚课击鼓,时时发心自我深省。

  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慈。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氏,原名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人称“笑佛”、“未来佛”。他出生于印度婆罗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侍旁听法。先佛入灭,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住在兜率天说法。兜率天净土,也叫弥勒内院,人们要往生到弥勒净土,只要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弥勒菩萨的慈悲和善巧方便,使娑婆世界的众生容易得度。

  圆通宝殿楹柱了空又题联:“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智、佛慧、佛心、佛行。”

  众生有多少心,佛就有多少法。佛以正法对治众生的尘心。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度无量众生。这四位菩萨最为民间信仰所熟悉,各自代表不同的佛陀精神。信众烧香顶礼膜拜,拜的是殿上的佛,其实也是明见自性即佛,开悟非由它力的根荄。了空禅师撰联,以修行者的体悟开导众生,用词浅显明确,对信众的叮咛亦真切有味。

  10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殿联。

  大肚量能包容,包容天下难包容的事;开口便笑喝喝,笑尽世间可笑的人。

  下联首句或作“笑口常开”。

  在中国民间,将弥勒信仰与布袋和尚传说加以结合。五代梁朝契此和尚,号长汀子,是浙江奉化的一个禅宗游僧。他身肥体胖,常以木杖背著一个布袋,行走街市,人称“长汀布袋师”、“布袋和尚”。又因他整天笑口常开,喜悦自在,所以有人称他“笑和尚”。大约在贞明年间(九一五——九二一)契此和尚圆寂于岳林寺,临终《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传说他是弥勒显化。后来庙里的弥勒就以布袋和尚的形象造型,也只有肚大如他,才能容天容地,而把欢喜和好运带给众生,所以民间又称弥勒为“欢喜菩萨”、“聚财菩萨”或“快乐菩萨”。所谓:“大肚能容天下福;笑口常开万家春。”

  扬州天宁寺弥勒佛佛龛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亦见于江苏省淮安县湖心寺。广州六榕寺联同上,但“慈颜常笑”作“张口而笑”。

  11 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题四川峨嵋山千佛禅院弥勒殿联。

  处己不妨以表现真实的面目,胸怀坦荡;待人总要开阔胸襟,宽宏大量。

  这副对联依据弥勒佛袒胸鼓肚的造型借喻,用词浅近,老妪能喻,指导地方民众,要学佛先学做人,而信佛莫先于修心。民间为何传说在五代时的契此和尚是弥勒显化的呢?大概因为五代时战乱频仍,弥勒降生的传说,可以带给当时痛苦不堪的人们一个重大的精神启示,他的降生对众生来说就是最大的礼物和财富,以“肚大能容天下事;笑口常开好运来”、“一笑世间无烦恼,肚大忧愁转眼消”来安慰人心,使人们因而能化厄运为转机,勇敢而健康地面对可以带来无穷希望的未来。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有副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金山寺天王弥勒龛亦有此联,为吴氏伯所题。台北市大香山慈音岩为一贯道道场,后殿祀弥勒佛,大门亦题刻此联。有佚名联更探因说:“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是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弥勒菩萨的人间佛教,自古与人们最亲近。近代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对此提倡最力。他说:“人成即佛成”,认为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普劝众生,发菩提心,早修弥勒观行,或不待弥勒出世,人间净土即可早日实现于今日世界。

  12 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

  这是山东济南千佛山弥勒殿联。

  总是开怀大笑,到底要笑到什么时候才合上嘴巴呢!看祂坐著,没有一天不是很开怀的样子!

  咏弥勒佛的对联,大都从弥勒的形象特点“容”与“笑”著笔。佳者如下:

  “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无甚为谁忙。”“大肚皮包藏千古;一笑后度灭人天。”“大肚能容,包含色相;开口便笑,指示迷途。”“大肚能容,忘情岁月;开口便笑,得意春风。”“肚肠宽肥容世事,大!大!大!心肺冷净笑人生,哈!哈!哈!”“口嘴哑哑,笑这世间忙忙碌碌;腹皮坦坦,看到尘世虚虚花花。”“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四川峨嵋山灵岩寺联)“您笑他笑,笑古笑今,凡事尽付一笑;彼容此容,容天容地,与人皆能相容。”“你眉头著什么焦,但能安分守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终日解其颐,笑世间纷纭,曾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浙江杭州千佛禅寺弥勒殿联)“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云南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喜祗园弥勒殿联)

  13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著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携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与斯世同庆太平。

  清代王仙溪、齐学裘题扬州兴教寺联。

  我每天笑呵呵地坐在山门外,偷偷瞧著信众来的来,去的去,脸上愁眉苦脸,都是他自寻烦恼之故;我胸怀坦荡地携著一个空布袋,不要谈论空不空,有不有的道理,每天吃饱了鼓著肚子,和这世上的人一同欢庆太平年。

  “觑”,音qù,窥伺。“含哺鼓腹”,原指上古人民饱食以后,毫无忧虑地游玩。典出《庄子·马蹄》。“哺”,音bǔ,口中咀嚼的食物。“鼓”,凸出,胀大的意思。在天灾人祸不断的中国历史中,一般人民能吃得三餐饱饭,其实不易,撰联者借题发挥,有期盼之意。

  另一咏弥勒佛短联说:“布袋全空容何物?跏趺半坐笑何人?”

  “跏趺”,音jiā fū,佛教徒盘腿打坐。又称结跏、趺坐、跏趺坐、结跏趺坐。布袋和尚曾自咏:“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有人问布袋和尚:“年几何?”他回答说:“此袋与虚空齐年。”好肚量就像他所说的大布袋,展开要遍十方那样宽广,随时都能在静观中得大自在,所以这两副咏弥勒佛联,著笔于“布袋”与“笑容”的意象发挥。

  14 年年扯空布袋,少米无柴,只剩得大肚宽肠,为告众檀樾信心时,将何物施布?

  日日坐冷山门,接张待李,但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著怎么东西?

  这是明代余昂题杭州灵隐寺弥勒佛佛龛联。

  年年背著一个空空的布袋,缺少米下锅,也没有木柴烧饭,只剩下大肚量、宽肚肠,为的是告诉众施主们信心的时候,拿什么来布施?日日坐在冷清的山门,要嘛接待张三,要嘛迎接李四,只见祂成天欢喜的样子,试著请问这行脚僧得意的时候,凭著是什么东西?

  “檀樾”,施主的尊称。也作“檀越”、“檀那”、“檀信”。“施布”,即布(布)施,因上联末字需仄声收尾,所以颠倒次序。为佛教六波罗蜜之一,包括财施以赈济穷人、法施以度人、无畏施以救人灾难三种。“头陀”,行脚僧。这副对联以调侃的口吻,两度设问,一问檀樾,一问头陀,用语谐趣却并不辱佛,提醒在家众及出家众:要大肚宽肠,拥有慈悲心及不要有差等分别,拥有欢喜心。

  下面这副对联是清代王廷珍依据此联,更易数字,题福州涌泉寺弥勒殿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供养”,信徒以香花、明灯、饮食等供给佛、法、僧。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也泛指供奉神明。

  15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这是明代钱泮题昆明西山华亭寺天王宝殿弥勒佛佛龛联。

  看到高大的青山,流长的绿水,自然心生欢喜,难道必定要修炼成佛,才能开口笑吗?慢慢走,就不会困挫,站稳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人们无妨在这里自在地任情游玩。

  有别于从正面歌咏“容”与“笑”的咏弥勒佛联,这副对联用反诘的语气,充满质疑的精神,来寻找人们理想的处世态度。

  下面对联为佚名题布袋和尚庙联,从反面抒发,仍诉诸怀疑的语气撰联,颇见气魄:“这身边一具空囊,若(若果)包得住往古来今,何不将它打开,也好教大家看看;那手中半根小杵,业已撑(撑不)起上天下地,只合(当)索性放倒,莫只顾一味哈哈。”“空囊”,即空布袋。“小杵”,即扛布袋的棍子。“当”,应。括号所示为另一种版本的说法。

  佚名题峨嵋山华严顶弥勒殿联,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弥勒拈花微笑;…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