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趣妙聯(邱素雲)▪P2

  ..續本文上一頁來代表佛教的真精神。“獅子”是文殊的坐騎,代表大智。祂頭戴五髻冠,表示內證五智;右手持智劍,表示智慧能斷煩惱;左手執青蓮華。祂的聖地是五臺山。“大象”是普賢的坐騎,代表大行。祂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金剛鈴,頭戴五佛寶冠,騎乘六牙白象,表示勇于行動作爲。祂的聖地是峨嵋山。“蓮花”爲觀音所坐,代表大悲。祂左手持蓮花,表示一切衆生本自清淨。右手作欲打開蓮花的姿態,表示解除衆生迷惑。祂善觀聽世間百苦,使人離苦得樂。祂的聖地是南海普陀山。

  9 願人學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常依佛陀;入寺敲金磬、紅魚、晨鍾、暮鼓,時發深省。

  這是當代了空題基隆大佛禅院圓通寶殿聯。

  希望人人學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音菩薩的精神,常常發願依皈佛陀;進入佛寺內敲著金色銅磬、紅色木魚、晨課敲鍾、晚課擊鼓,時時發心自我深省。

  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觀音代表大慈。彌勒,梵文音譯,意爲慈氏,原名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人稱“笑佛”、“未來佛”。他出生于印度婆羅門,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侍旁聽法。先佛入滅,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住在兜率天說法。兜率天淨土,也叫彌勒內院,人們要往生到彌勒淨土,只要皈依叁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發願往生即可。彌勒菩薩的慈悲和善巧方便,使娑婆世界的衆生容易得度。

  圓通寶殿楹柱了空又題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智、佛慧、佛心、佛行。”

  衆生有多少心,佛就有多少法。佛以正法對治衆生的塵心。菩薩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度無量衆生。這四位菩薩最爲民間信仰所熟悉,各自代表不同的佛陀精神。信衆燒香頂禮膜拜,拜的是殿上的佛,其實也是明見自性即佛,開悟非由它力的根荄。了空禅師撰聯,以修行者的體悟開導衆生,用詞淺顯明確,對信衆的叮咛亦真切有味。

  10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這是北京潭柘寺彌勒佛殿聯。

  大肚量能包容,包容天下難包容的事;開口便笑喝喝,笑盡世間可笑的人。

  下聯首句或作“笑口常開”。

  在中國民間,將彌勒信仰與布袋和尚傳說加以結合。五代梁朝契此和尚,號長汀子,是浙江奉化的一個禅宗遊僧。他身肥體胖,常以木杖背著一個布袋,行走街市,人稱“長汀布袋師”、“布袋和尚”。又因他整天笑口常開,喜悅自在,所以有人稱他“笑和尚”。大約在貞明年間(九一五——九二一)契此和尚圓寂于嶽林寺,臨終《辭世偈》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于是人們就傳說他是彌勒顯化。後來廟裏的彌勒就以布袋和尚的形象造型,也只有肚大如他,才能容天容地,而把歡喜和好運帶給衆生,所以民間又稱彌勒爲“歡喜菩薩”、“聚財菩薩”或“快樂菩薩”。所謂:“大肚能容天下福;笑口常開萬家春。”

  揚州天甯寺彌勒佛佛龛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顔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亦見于江蘇省淮安縣湖心寺。廣州六榕寺聯同上,但“慈顔常笑”作“張口而笑”。

  11 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這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曆題四川峨嵋山千佛禅院彌勒殿聯。

  處己不妨以表現真實的面目,胸懷坦蕩;待人總要開闊胸襟,寬宏大量。

  這副對聯依據彌勒佛袒胸鼓肚的造型借喻,用詞淺近,老妪能喻,指導地方民衆,要學佛先學做人,而信佛莫先于修心。民間爲何傳說在五代時的契此和尚是彌勒顯化的呢?大概因爲五代時戰亂頻仍,彌勒降生的傳說,可以帶給當時痛苦不堪的人們一個重大的精神啓示,他的降生對衆生來說就是最大的禮物和財富,以“肚大能容天下事;笑口常開好運來”、“一笑世間無煩惱,肚大憂愁轉眼消”來安慰人心,使人們因而能化厄運爲轉機,勇敢而健康地面對可以帶來無窮希望的未來。

  北京潭柘寺彌勒殿有副楹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金山寺天王彌勒龛亦有此聯,爲吳氏伯所題。臺北市大香山慈音岩爲一貫道道場,後殿祀彌勒佛,大門亦題刻此聯。有佚名聯更探因說:“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間盡是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彌勒菩薩的人間佛教,自古與人們最親近。近代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對此提倡最力。他說:“人成即佛成”,認爲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普勸衆生,發菩提心,早修彌勒觀行,或不待彌勒出世,人間淨土即可早日實現于今日世界。

  12 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

  這是山東濟南千佛山彌勒殿聯。

  總是開懷大笑,到底要笑到什麼時候才合上嘴巴呢!看祂坐著,沒有一天不是很開懷的樣子!

  詠彌勒佛的對聯,大都從彌勒的形象特點“容”與“笑”著筆。佳者如下:

  “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無甚爲誰忙。”“大肚皮包藏千古;一笑後度滅人天。”“大肚能容,包含色相;開口便笑,指示迷途。”“大肚能容,忘情歲月;開口便笑,得意春風。”“肚腸寬肥容世事,大!大!大!心肺冷淨笑人生,哈!哈!哈!”“口嘴啞啞,笑這世間忙忙碌碌;腹皮坦坦,看到塵世虛虛花花。”“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四川峨嵋山靈岩寺聯)“您笑他笑,笑古笑今,凡事盡付一笑;彼容此容,容天容地,與人皆能相容。”“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安分守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衆人開口笑;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終日解其頤,笑世間紛纭,曾無了局;經年坦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浙江杭州千佛禅寺彌勒殿聯)“大肚皮,千人共見,何所有,何所不有;開口笑,幾時休息,無一言,無一可言。”(雲南納西族自治縣麗江喜祗園彌勒殿聯)

  13 笑呵呵坐山門外,觑著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坦蕩蕩攜布袋中,休論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與斯世同慶太平。

  清代王仙溪、齊學裘題揚州興教寺聯。

  我每天笑呵呵地坐在山門外,偷偷瞧著信衆來的來,去的去,臉上愁眉苦臉,都是他自尋煩惱之故;我胸懷坦蕩地攜著一個空布袋,不要談論空不空,有不有的道理,每天吃飽了鼓著肚子,和這世上的人一同歡慶太平年。

  “觑”,音qù,窺伺。“含哺鼓腹”,原指上古人民飽食以後,毫無憂慮地遊玩。典出《莊子·馬蹄》。“哺”,音bǔ,口中咀嚼的食物。“鼓”,凸出,脹大的意思。在天災人禍不斷的中國曆史中,一般人民能吃得叁餐飽飯,其實不易,撰聯者借題發揮,有期盼之意。

  另一詠彌勒佛短聯說:“布袋全空容何物?跏趺半坐笑何人?”

  “跏趺”,音jiā fū,佛教徒盤腿打坐。又稱結跏、趺坐、跏趺坐、結跏趺坐。布袋和尚曾自詠:“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有人問布袋和尚:“年幾何?”他回答說:“此袋與虛空齊年。”好肚量就像他所說的大布袋,展開要遍十方那樣寬廣,隨時都能在靜觀中得大自在,所以這兩副詠彌勒佛聯,著筆于“布袋”與“笑容”的意象發揮。

  14 年年扯空布袋,少米無柴,只剩得大肚寬腸,爲告衆檀樾信心時,將何物施布?

  日日坐冷山門,接張待李,但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著怎麼東西?

  這是明代余昂題杭州靈隱寺彌勒佛佛龛聯。

  年年背著一個空空的布袋,缺少米下鍋,也沒有木柴燒飯,只剩下大肚量、寬肚腸,爲的是告訴衆施主們信心的時候,拿什麼來布施?日日坐在冷清的山門,要嘛接待張叁,要嘛迎接李四,只見祂成天歡喜的樣子,試著請問這行腳僧得意的時候,憑著是什麼東西?

  “檀樾”,施主的尊稱。也作“檀越”、“檀那”、“檀信”。“施布”,即布(布)施,因上聯末字需仄聲收尾,所以顛倒次序。爲佛教六波羅蜜之一,包括財施以赈濟窮人、法施以度人、無畏施以救人災難叁種。“頭陀”,行腳僧。這副對聯以調侃的口吻,兩度設問,一問檀樾,一問頭陀,用語諧趣卻並不辱佛,提醒在家衆及出家衆:要大肚寬腸,擁有慈悲心及不要有差等分別,擁有歡喜心。

  下面這副對聯是清代王廷珍依據此聯,更易數字,題福州湧泉寺彌勒殿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衆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麼來由?”

  “供養”,信徒以香花、明燈、飲食等供給佛、法、僧。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也泛指供奉神明。

  15 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口笑?

  徐行不困,穩地不跌,無妨人自縱心遊。

  這是明代錢泮題昆明西山華亭寺天王寶殿彌勒佛佛龛聯。

  看到高大的青山,流長的綠水,自然心生歡喜,難道必定要修煉成佛,才能開口笑嗎?慢慢走,就不會困挫,站穩在地上,就不會跌倒,人們無妨在這裏自在地任情遊玩。

  有別于從正面歌詠“容”與“笑”的詠彌勒佛聯,這副對聯用反诘的語氣,充滿質疑的精神,來尋找人們理想的處世態度。

  下面對聯爲佚名題布袋和尚廟聯,從反面抒發,仍訴諸懷疑的語氣撰聯,頗見氣魄:“這身邊一具空囊,若(若果)包得住往古來今,何不將它打開,也好教大家看看;那手中半根小杵,業已撐(撐不)起上天下地,只合(當)索性放倒,莫只顧一味哈哈。”“空囊”,即空布袋。“小杵”,即扛布袋的棍子。“當”,應。括號所示爲另一種版本的說法。

  佚名題峨嵋山華嚴頂彌勒殿聯,也提出這樣的疑問:“大彌勒拈花微笑;…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