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趣妙联
邱素云
1 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
这是佚名题曲江县马坝曹溪南华寺方丈堂联。
没法向人说法;拿心来为你安心。下联“与”,某禅堂题此联改作“替”。
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联出自《金刚经·非说所说第二十一》。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谓的说法,不过是假于口说,要知道真空妙理,本来就没有法,不过是为众生袪除外邪而说,是名说法而已。佛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样,任运流转,绵绵无尽,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佛法的呈现。另一方面来说,禅堂所供的佛像均为泥塑木雕,所以没办法向人说法。禅师领悟了这道理,不太注重讲经说法,最多也只要门徒看《法华》、《楞严》,但一参禅时,便叫人把《法华》、《楞严》忘掉,专参一则公案。所以如果有人要求禅师说法,那可就找错对象了;要禅师传法,当然是无“法”向人说了。
下联出自《传灯录·卷三》。当神光因为求诸佛法印而心神不宁,求达摩帮他安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达摩的意思是“拿心来,我就为你安。”但心是精神性的东西,当然拿不来,但只要有人,就有人心;有人心,就有觉悟;觉悟的人就是佛,根本是靠自力修持,不靠他力的。
2 台山路,两脚走去;赵州茶,一口吃干。
这是清代刘献廷题黄厢岭,见修和尚为路过行人奉茶的“望苏亭”施茶所联。
到台山的路,只能自己两只脚一步步踏实走去;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吃茶,就要一口气连茶渣都吃干。
唐代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七七八——八九七)常以“吃茶去”解人迷惑。他终生致力于修道求禅,曾说:“一个三岁小孩,如果比我强,我也会请教他;但如果是一个不如我的百岁老人,我也不怕教导他。”在他立下这个心愿之后的二十年内,他遍访名僧,年约八十岁到达河北省正定府赵州观音院(今柏林寺)担任主持凡四十年。他讲禅时态度从容,堂堂说出禅的真谛,人们以“唇上发光”称许他的禅风。
不管走路、吃茶或吃饭,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尽心尽力,毫不敷衍,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是真实生命的体现,所谓“路一步一步地走;饭一口一口地嚼。”赵州茶,也可说根本不是茶,而是佛的生命的滋生,禅者由于感受到其中的美,才一口气吃干,正如马祖禅师所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正是要人们体证到佛不离万法。
早期台湾民间亦多路边奉茶,施茶者恐怕旅人因过于口渴,在长途跋涉后,喝茶太急呛到,便在茶中放入干净小段稻秆,避免一口吃干,可见仁善胸怀。
3 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这是清代佚名题某茶亭联。
识得这茶里的滋味,才能寻觅到真正最高境界的清凉。
道路上奔波,在茶亭里驴饮一壶善心人士的奉茶,即可消除口渴;但热中名利的心,焦烂五内,要熟谙世情,参悟生命的真谛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凉。联中简单运用佛家词汇,讲茶味,也道禅机。
日本愚堂国师(?——一六六一)说:“佛法原来无多子,吃饭吃茶又著衣。”总持寺的开山常济大师(?——一三二五)说:“有饭吃饭,有茶喝茶。”爱喝才喝,想吃才吃并不是禅学“吃喝”的真意,禅学所谓“吃喝”,是由吃喝得当中领悟到生活方式与人生观。日本建仁寺开山始祖荣西禅师(?——一二一五)的遗训里对“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至为标榜,所以江户幕府末年的松平不昧说:“知茶不知禅,如暗中睹物。”
茶的滋味即禅的滋味,饮茶艺术妙在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而当禅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也能将修行整个忘掉,到达临济义玄禅师所说“在途中不离家舍”的境地。参禅和生活实务融合无间,这也是唐代临济义玄禅师(?——八六七)所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的义谛。
4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这是从前浙江绍兴驻跸岭某茶亭联。
行人上岭,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必在亭中息肩拭汗,亭旁的一捧甘冽泉水,正好把水的清凉来消解行路的烦热;山岭两头都有道路,过来人应当把陡峭危险的地方,告诉将行的旅人,作经验的传承,使人人完成安全的旅程。
“甘泉”,指茶水,也比喻智慧。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本来清纯洁净的心灵,会逐渐被利欲污染,借著甘泉般的佛慧,洗涤一切尘劳妄念,使自性清净心大放光明。“两头岭路”,指驻跸岭两头的山路,也暗喻夜眠日走的人生道路。人活在世上,不仅靠一己之力即得以存活,更有许多的因缘相聚,才造就了眼前此刻的生命。人生乍看之下,彷彿是孤独之旅,实际上却是众生同道,颇不寂寞。了悟世相无常,在各种因缘际会中,能自度度人,行菩萨道,彼此关怀扶持,完成既安全又丰富的旅程。
近代制联大家吴恭亨(一八五七——一九三八)评此联说:“著语能警觉人,旨特近佛。”
5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这是清代佚名题河南洛阳古道某茶亭联。
领悟四大皆空的道理,缘起缘灭,什么情缘都不长久,何妨稍坐片刻,不要分你啊!我啊!这样生疏;两头都有路可走,不管向前或回头,何妨好好吃一盏茶后,潇洒道别,各奔东西。
这联相传为一和尚与一商人,在茶亭中相饮时所对。“四大皆空”,佛教认为地、水、火、风为物象世界的四大组合成分,但这都是因缘和合的幻象,终究不免于幻灭。这副茶亭联也有作“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喝一杯各自东西。”
和这副茶亭联相似的另一副对联说:“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四面八方来的客人,坐一阵后便彼此熟稔,不再分你我了;两头都有路可走,喝二杯茶后,再分道扬镳,各自东西。
这副佚名茶亭联写萍聚之乐,人情之美,因茶结缘,有四海皆兄弟、无路不顺畅的随意放旷。世间没有一个形体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情缘缘起缘灭,亦复如是。但相逢自是有缘,在聚散无常中,随顺任运,也许伊人踪迹已杳,但依然有茶香,有温暖的人情留存心头。
6 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这是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联。
入我门中缔结佛缘,难道只是在平日烧一炷清香,念几声佛号而已?你要在心里修持,当机缘成熟了,自然像秋结桂子,春抽兰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妇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观音能成全自己的心愿,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烧香礼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缘。所谓“一点心苗须养护;十分善果好周全”观音,又译作光士音、观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所谓“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祂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号“正法明如来”,在娑婆世界现菩萨身救世。祂悲心无尽,慈愿莫穷,慈愿慧力随感而应,民间匿称为“观音妈”、“观音娘娘”。又称为“南海佛祖”、“白衣大士”、“观音大士”、“大士爷”、“慈航尊者”等。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是先民移垦台北建筑的第一座观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联说:“天上石麟来夜半;人间玉树长阶前。”
在半夜的时候,梦见神仙送来石麟,庇佑喜获聪颖的麟儿;人间庭院台阶前,长著英挺出众的玉树,他将成长为材质美好的子弟。
7 一切作如是观,有即非有;众心生大欢喜,闻所未闻。
这是佚名集佛经经句题大陆某地戏台联。
一切就是眼前所看到的样子,但要领悟到肉眼所看到的剧情并非实有的东西;观众看完戏之后满心欢喜,因为开展智慧,闻见到自己尚未闻见的事情。
“作如是观”出自《金刚经》;“闻所未闻”出自《妙法莲花经》。舞台艺术源于生活,又具有超越性,高于于生活,所以说:“有即非有”;戏剧演出的题材,都是古往今来的事,可以使台下观众大开眼界,所以说:“闻所未闻”。佛经语皆有其特殊含义,这副对联作者信手拈来,仅用它字面的意思紧扣戏剧演出的效能,串结表达出新颖的意义,但又语带双关,借著佛理来启发当世,耐人寻味。
另有一副佚名戏台联说:“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古人观戏,都是审听音节,非以娱目而已,所以联中说不要抢著争靠近戏台前的位置,在后面虽然看不太清楚,但远些更能听出戏唱得好不好。
这副戏台联借题发挥,有劝人势莫使尽之义,凡事须多留余地。这种人生智慧缘于法演禅师之说。宋代佛果圆悟禅师在舒州太平寺担任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禅师传给他《法演四戒》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
8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是明代某武官出句;苏郡蒋涛对句所写成的对联。
殿上有三尊大佛,分别坐在狮子、大象和莲花上;同游的一介书生,心里想著攀龙附凤及折桂及第。
明朝苏郡蒋涛,小时候就很聪慧。有一天,和父亲的朋友某位武官同游佛寺。武官指著殿上的大佛出句,蒋涛立刻应对。出了佛寺后,武官部卒扯著蒋涛的衣服问道:“刚才我们长官出了怎样的对子?”涛如实告诉他。又问:“你对了怎样的对子?”蒋涛改口说:“一个小军,偷狗、偷猫、偷芥菜。”两个对句,可看出蒋涛应变的灵敏,是自嘲也在嘲人,语中带著谐谑,寓有警世的意味。
佛教东传后,人们以文殊、普贤、观音…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